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文学被构造的过程中 ,出版起到了重大的调节作用 ,对此 ,研究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新时期特别是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 ,中国的出版体制出现重大转轨 ,形成了一系列根本变化 ,诸如地方出版业兴起、自主原则得到加强等。出版机制的变革引发了中国新时期文学的转型 ,促进了出版策划的形成和发展 ,在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程度上改变了文学领域的状况 ,形成了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和场景。  相似文献   

2.
经济转型包括以现代化为目标的社会转型 ,以市场化为方向的体制改革 ,以集约化为方向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据新时期改革和发展的新问题赋予了经济转型以新的内容。将小康社会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具体阶段来推进 ,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确认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赋予了体制转型新的内容 ;新型工业化则可以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社会科学辑刊》2007,(2):122-125
由数量型经济增长向质量型经济增长的转型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显著特征。由于数量型经济增长的缺陷,不能满足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必须使中国的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型。而要实现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需要通过行政体制创新、经济体制创新、体制的综合创新和发展观的创新等一系列体制创新支持形成合理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转轨经济的框架内,从工业化战略转型视角考察中国城市化路径变迁.认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城市化路径由重工业优先战略内生而成;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化与农村工业化相伴生,表现为中国城市化的路径依赖;经济体制向市场化转轨和发展战略转向新型工业化,既奠定了城市化的体制基础,也强制解构了与传统工业化、城市化相依存的制度安排,诱致与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相匹配的制度安排,进而实现了中国城市化的路径替代.  相似文献   

5.
体制转轨与制度创新毛寿龙微观经济主体的再造是中国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关键。在计划体制中,个人或居民户作为微观消费主体,由于消费品市场的存在,其经济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场化的,其财务约束是硬化的。所以,个人或居民户可以很快适应经济转轨的形势,迅速...  相似文献   

6.
浅析我国转轨时期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轶赢 《江汉论坛》2006,1(5):61-64
在计划经济赶超战略时期,我国国有经济的功能被盲目推崇达到了异化的程度。现阶段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国有经济的功能要重新界定和判断。在转轨时期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有经济在动态中更好地体现控制力功能;国有经济在转轨时期克服市场失效的功能;国有经济协调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功能;国有经济承担支付制度变迁成本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市场竞争”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提高经济效率的一种有效机制.但是,下放了自主权,放开了价格,有了竞争,却并不等于有了“市场竞争”,因为这个概念其实有着非常强的制度条件,特别是产权条件.如果只有了“竞争”,而没有适应于市场机制的产权条件,那种“竞争”就会产生出种种无效率而且扭曲的结果.本文所要分析的就是我们转轨时期在分权制条件下有一种“非市场竞争”及其后果.1、两种意义上的“放权让利”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是否已经结束,这是一个备受世人关注的问题。经济增长理论和高速增长经济体减速的国际经验能够为我们认识这一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基于PWT8.0数据的核算结果显示,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本投入增长率的下降使得中国在未来10年内难以实现8%以上的增长;参照日本和韩国经济减速的经验,在未来5年之内,中国经济增长率有可能下降到6%左右。在当前背景下,如果强行维持高速增长反而可能付出更大的代价。中国应该主动适应中速增长时代,并从关注经济增长速度转向更加关注增长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经济转型与体制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型期经济理论研究是当前的一个热点.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转型期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和经济事件需要作出理论的阐释,另一方面转型过程也是一个发展道路和体制模式的选择过程,需要理论的支撑.目前,在学者们的研究中以下几个问题普遍为大家所重视,但在认识上存在差异:一是转型的含义及研究视角,二是转型的目标与路径选择,三是中国转型的特点.笔者想就此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改革能够兼顾体制转型与经济增长,首先与恰当的转型顺序有关,也与每一轮改革所形成红利被合理有效地利用有关。中国农村改革具有自发性质,得益于历史经验,由此形成的改革红利被用于支付部分价格改革成本是正确和幸运的。乡镇企业在价格改革具有优先性的引导下,利用短缺经济获得大发展所形成的改革红利,又被用于支付国企产权改革的成本。本文认为,假如改革停滞,任何改革红利都会被新制度建设所遗留的“赤字”逐步耗散掉。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论述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根本是人的转型.把人的全面发展摆在首要地位,造就具有时代自主精神的人,这是改革和市场经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又是新旧体制转换得以成功的根本标志.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人的问题,才能真正理解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从而才能找到进一步推进改革的深层次动力.  相似文献   

12.
胡晔 《天府新论》1996,(3):15-17,20
论新型国有经济财务管理体制的创建胡晔问题的提出90年代中期,我国国有经济的改革已步入制度变迁时期。这一时期的改革目标旨在解决好所有权对经营权的控制问题,以激活国有经济,增强其造血机能。为此,必须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但产权关系尸是经济运行中各种权力、责...  相似文献   

13.
经济体制转轨必然带来经济秩序的转换。我国在体制转轨中存在的体制漏洞和制度缺陷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三次较大范围经济秩序混乱的最直接原因。但当前的市场经济秩序混乱问题与前两次有所不同 ,它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确立并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其治理需要全面推进新一轮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4.
搞活我国国有经济必须强化科学管理体制张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前已成为我国各地加快搞活国有经济的主流思路。各地都希望通过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尽快完成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彻底转换,并为率先实现国有企业高效率经营创造体制基础。。迅速而成功地搞活国有经济,首...  相似文献   

15.
经济产出以生产要素配置为基础条件,寻求要素配置的优化,是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问题。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我们尤其要确立效益至上目标,按照集约型经济增长的机理与要求,加快构建具有现代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要素优化配置系统,大力促进各种要素在地区、行业和产品上的全方位流动与有效性组合,把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与经济效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一、转轨时期“集约增长”对要素配置的具体要求我国经济转轨的目标,是通过持续的市场化改革,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现代市场经济。可以说,整个经济转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经济体制是经济关系的具体形式,一般说来经济关系由产权关系及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所构成.在这个系统中,最终反映人们经济利益关系的是分配.虽然分配关系受产权关系和劳动关系所决定,然而它积极能动的作用于两者,从而形成一个互动的动态经济关系系统.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而急剧的变迁过程中,分配关系必然与产权关系与劳动关系互动变迁.本文着重对分配关系的机制及分配主体的个人在变迁过程中的取向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既要客观认识“土地财政”对地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不应该回避其负面影响。经济数据的回归结果显示,土地出让收入每增加1%,对地方经济增长就有0173%的推动作用,且还在扩大,但土地出让收入对各地经济产生的影响程度不同。拉动地方经济增长过程中,东部地区地方政府更多依赖土地出让收入,中部地区更多依赖劳动力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西部地区则更多依赖国家对西部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在现行制度框架下,“土地财政”仍不可或缺,且主要还应该用于地方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不能因为土地财政本身存在弊端就采取完全否定和彻底取消的态度,但必须推进其转型。短期应侧重于采取相关治标措施;长期而言,必须立足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进行制度创新,深化改革,完善土地财政。  相似文献   

18.
效率改善,发展转型与转轨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到初始条件,尤其是转轨前经济和政治状况的制约,转轨中的路径选择在各国间具有很大的差异。转轨经济学方法论上的局限造成了在转轨效益评价中的很大的错误认识。转轨是经济史上的一次革命,转轨的根本目的是效率的改善。应该从长远的视角,通过发展模式转型看待转轨效益。评价转轨效益的制度指标和生产量指标都有自身的缺陷,因此应该寻求更加中性的并且可量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经济体制转轨中的体制型失业与再就业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体制型失业的界定失业是由于在新的体制完全取代旧体系之前就打破原有体系而引起的。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和不同的制度框架里,失业具有不同的内涵。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轨以及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公有制经济部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经济...  相似文献   

20.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宪政作为一种制度安排要得以实现,既需要有力的行动团体,也需要有效的制度装置.只有两者相互支持,宪政制度的变迁才有实现的可能.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纳税人现实的贡献及纳税人意识的觉醒,使得公共财政建设成为一种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