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川端康成与莫言、鲁迅与大江健三郎是中日现代文学双向互动的典型。川端康成创作丰产期在二战前后,其并未真正超然于战争之外,战争观亦有局限性,战争体验也使其战后文学呈现出独特的“魔界”思想特质,其创作理念深刻影响着莫言;大江健三郎深受鲁迅影响,成名于战后,对战争进行了反思,历史观也较为公允。大江健三郎在中国的接受及莫言在日本的接受,则是考察中日文学互动关系的另一个维度。要完成从国别文学研究到不同国族文学间双向互动考察的跨越,研究者既要具备世界眼光,采用总体性思维模式观照作家、作品乃至文学发展进程,也要有问题意识,反思作家、文本所承载的一国一族的文化、身份记忆等问题,进而助益比较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着中国文学被世界接受,一定程度上缓释了国人的认同性焦虑,对日趋边缘化的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有所提振。但是,对"性"和血腥暴力的过度推崇与放纵描绘,是莫言作品无法忽视的两大突出硬伤。这与莫言地道的农民出身有关,更与中国当代文坛普遍的反文明倾向有关,即作家们明显地排斥现代文明社会最基本的社会规范,尤其是在两性关系上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因而对现代社会中那些大肆挑战或突破文明道德底线的人和事赞赏备至。莫言获诺奖,是否遮蔽了这一粗鄙化倾向?这实在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隐忧。  相似文献   

3.
张志忠 《齐鲁学刊》2022,(2):143-160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张志忠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莫言文学道路与中国文学变革经验”是对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文学发展所做的一个抽样研究,该项目结项成果“莫言与当代中国文学创新经验研究丛书”(9种)以莫言的文学创新道路为中心,揭示其与新时期文学和百年中国乡土文学的内在联系,全方位拓展了莫言研究空间,深化了对中国当代作家和当代文学进程的研究,有助于世界进一步了解莫言等中国作家。世界性与本土性的文化交汇、新时期文学和百年中国乡土文学的进一步助推,是莫言创作变革创新的内在条件,也是他走向世界、获得世界声誉的重要原因。今年是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0周年,丛书出版对纪念莫言先生获奖具有特别的意义,但更重要的是以“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为契点,探讨莫言文学道路的发展与流变,分享莫言创作与中国文学变革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4.
陈方竞 《学术研究》2008,4(1):154-158
由于中国现代文学在"文革"十年受到重灾,鲁迅研究长期孤立地进行,没有结构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体现不出鲁迅研究具有现代文学研究学科重建的整体联系的意义.鲁迅立人思想的启蒙性、鲁迅小说对中国现代作家和整个现代文学影响的整体性和根基性、他的杂文显示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倾向的文学批评对现代文学理论建设的重要贡献,都要求将鲁迅研究置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格局中进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鲁迅,尤其应关注他一生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和翻译文学的深刻联系.这是以往研究界忽略的方面.  相似文献   

5.
"故乡是血地"是莫言小说的根本创作原则,它表明莫言在小说创作中极为尊崇长期在故乡凝结的厚实的生活和生命体验,并藉此开拓出自己文学的博大境界。对于新时期以来卓有成就的乡土小说家而言,这种创作原则具有普遍意义。路遥、陈忠实、贾平凹这样几位成就巨大的陕西籍作家的代表作品也是秉持这一根本创作原则的。莫言、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人的这一根本创作原则与鲁迅、茅盾等现代作家主要践行的"现代性"话语创作和以赵树理、柳青、浩然等为代表的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主要从事的"党性"话语创作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因此上获得了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成为观察和衡量百年文学史上乡土小说创作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6.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后诺奖"时代。这个时代的中国文学有三个问题亟待继续思考和讨论。首先是翻译文学与文学翻译的问题。一方面,莫言的创作与其说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不如说受到翻译文学的影响;另一方面,莫言的作品又吸引了一批翻译家,将他的作品翻译成各种外文,在全世界传播和接受。第二是文学经典与文学标准问题。诺奖的标准并不等同于文学的标准。最优秀的作品是已经成为文学经典的作品,这些文学经典绝不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定的结果,它应该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和标准。第三是"诺奖"之后的问题。莫言获奖之后,中国作家没有了"诺奖"的焦虑,应该可以成为更加纯粹的作家,这样他们不仅越来越接近乃至超过了"诺奖"的标准,甚至可以参与创建文学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莫言获奖之后,我参加过一个"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大型学术研讨会,我在发言中对这个"会标"提了不同看法.在我看来,现在的中国文学已不是走向世界与否的问题,现在的中国文学不但走向、且已走进了世界.这个提了30多年的老提法也该换一换了,不能老是"走向世界".世界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永世无法接近.莫言的获奖便是一个明证.这一事件说明,获诺贝尔文学奖有可能变成我们身边的事,中国作家也有资格获此殊荣,中国文学的一部分已为世界文学所接受,所欣赏,当然也有不小的部分还须努力.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它是中国与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深刻的互动交流的反映之一.  相似文献   

8.
鲁迅和春园的文学创作,各为中韩现代文学起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两国现代文学"没有影响的类似性"的典型代表。其文学起点处在各自国家的启蒙时期,都抱着以"文学之器"批判和揭露同源的封建伦理思想及其给国民造成的罪状的初衷,展开各自的文学实践。他们都采取批判与接收的辩证态度取舍本国文学传统,都通过留学日本接触并接受了各自所需的"舶来"文艺思想,丰富了自己的文学世界,也为各自国家的现代文学开启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以比较文学的方法,考证二人在各自文学实践当中的传统抑扬与外来文艺思想的接受状况,分析二人在这一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异同点,不仅有助于比较研究中韩两国现代文学各自的特征、演变进程,对论证中韩两国文学从"影响关系"逐步走向"独立体系"的文学史实,也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过程中 ,日本作为激活中国作家生存感受、传输异域文化“中介”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值得注意。但这并非如一般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所描述的那样 ,仅仅是日本文学的“经验”赋予了中国文学以新的因素。我们更应当考察中国作家在日本的深刻的人生体验 ,从中国近现代作家的“日本体验”的角度挖掘生存实感的变迁之于文学变迁的重大意义。可以说 ,是中国作家在日本的体验完成了对创作主体的自我激活 ,使他们在一个全新的意义上反观自己的世界 ,表达前所未有的新鲜感悟 ,这便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自"五四"新文学以来最活跃、最具有文学史意义的一个特殊发展时期。它先后经历了对政治理性主义的思想解构,恢复了人性写真和悲剧精神,最终以自然主义的艺术倾向过渡,完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文学对接的使命。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文学并不乏对古代希腊文学的研究和借鉴,但由于文化历史的隔膜,现代中国作家对古希腊文学保持着少有的冷静和距离。事实上,中国现代文学与古希腊文学之间无论在理论观念上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存在着某些联系,这是一种文化影响和文学承传中的不自觉的通合,这种通合从译介与接受、理论批评与建构以及创作趋向诸方面显示着古代希腊"神话"与中国现代文化启蒙之间潜在的对话状态。  相似文献   

12.
日本是鲁迅、郭沫若、郁达夫思想文化的第二故乡,他们在那里度过了十年左右的青年时代——那是一个人求知欲望最强,最富于热情和理想的时代——贪婪地吸取了世界文化的乳汁。倘若他们不曾留学日本,那么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必定又是一个面目。鲁迅、郭沫若、郁达夫都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都由学医转事文学,都在五四前后名重文坛,并成为我国新文学的代表性人物,这一历史性的巧合,似乎展示了一条完全相同的路,然而细察起来,三者的出身、经历、思想、气质,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以至同在日本留学,他们接受外国文化的方式和内容,他们的文学爱好和创作个性,也都很不  相似文献   

13.
魏继洲 《学术论坛》2006,(4):164-167
与生活对话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崇高理想,平民化一向被认为是走向生活的有效选择,但是百年文学的发展表明平民化的对象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厘清。是精英或者大众?是对抗还是认同?总之重新切入当下的生活是中国现代文学尚未完成的使命,而完成这一使命需要中国现代文学给自身一个正确的定位,并有效地调整姿态,改变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现代文学主要是从文学转型、现代民族文学建构的现实问题出发看取日本文学的,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倾向;接受者反传统的立场,背离了日本文学近现代化经验,使对日本文学的接受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民族文学根基;社会革命化的接受视角,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日本近现代文学中那种急躁的“革命”情绪;接受中自我意识不足,最终使中国近现代文学走上了一条与日本近现代文学相似的发展路径,甚至重复了日本文学的某些错误。  相似文献   

15.
把“现代文学”放在文学通史的视野中看 ,其最根本、最能彪炳史册的 ,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起源阶段。“文学”这一思想形式的发生 ,和近、现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秩序的转型和结构调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最具文学史意义的是以小说为代表的叙事“俗”文学的历史性复权。这是民族政治的产物。它不仅把一种文类推向前台 ,还作为内在驱动力对这一文类产生总体性和规范性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的叙事主体与世界之间的分裂性关系形式 ,使现代作家把握现实的方式基本上是一种二元对立的叙事法则。这种认知方式成为现代文学的一种普遍、有效的表现范式。  相似文献   

16.
郑春 《东岳论丛》2004,25(5):107-112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反省精神是百年中国文学史上最值得珍视的成就之一 ,它源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带来的知识界认识的巨变 ,其文学表现形式主要有激情控诉和冷静批判两种 ,而蕴涵于鲁迅作品中的种种发现则标志着现代文学反省精神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7.
尚一鸥 《学术研究》2015,(3):148-152
《透明的红萝卜》与《且听风吟》分别是中国作家莫言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成名作。两位作家文学起点上的某些规律性存在,反映出两位大师成功的某些侧面。处女作一鸣惊人以后,莫言以故事讲述、村上以语言革命为艺术追求特色,并最终形成自己的小说风格。两位作家在自己的文学起点上笔耕不辍,农村生活积累和都市题材创作是佳作陆续产生的源泉。对蒲松龄志怪小说的发掘与"以译养文"的持之以恒,分别是莫言与村上完善自己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鲁迅研究会、吉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世界文学中的鲁迅”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6月14—19日在牡丹江镜泊湖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和台湾省以及韩国的鲁迅研究专家、学者5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世界文学中的鲁迅”这一议题,对鲁迅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世界文学对鲁迅的影响;海外的鲁迅研究状况进行了热烈地讨论,从而拓展了鲁迅研究新的领域.现将研讨情况作一综述:鲁迅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过去在对鲁迅与外国文学的关系研究中,只谈及外国文学对鲁迅的影响,很少谈到鲁迅对外国文学的影响.其实鲁迅在外国文学界也是有影响的.首先,鲁迅的作品已经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了解和承认,在美国文学界和评论界已公认鲁迅是世界性的伟大作家;在原苏联早在二十年代,盲诗人爱罗先珂评论鲁迅说;“鲁迅是属于作为人类明灯的作家之列……鲁迅是中国文学的骄傲,而且是世界文学的代表人物.”在三十年代,苏联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波列沃依也说:“在我们苏联和你们中国的新文学发源地屹立着两个巨人,这就是高尔基和鲁迅.”  相似文献   

19.
鲁迅早期曾在日本思索中国文学问题,日本文学作为一种氛围、一种场地背景引起过他的关注.在其文学生涯中,厨川白村、芥川龙之介、菊池宽和有岛武郎等人的观念曾激起他的共鸣,支持了他对于文学同现实、历史、未来以及创作主体等关系的思考.然而,他与日本文学之间不是简单的"被影响"关系,而是跨文化语境中的潜对话.日本文学在鲁迅那里作为一种知识已失去了原有的语法地位,转化成了新的言语单位,参与鲁迅的话语活动,承载着新的结构性使命,佐证、强化或推动了鲁迅的某种认识.  相似文献   

20.
现代中国文学社群文化生态与心态研究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存在着丰富而复杂的社群(社团和流派),其发生发展是一个整合的文化生态,而并非是单一的纯文学或社会政治的组织行为.同时,文学群体的特殊性在于作家聚散更有来自心理的因素和其精神的联系,并且这一聚散心理和精神联系直接影响着文学社群生态的平衡.现代中国文学社群作家聚散分合的心态与地域、教育、政治、经济四大现代文化生态形成了整体性互动关系.这是一种社团流派"文化场域"的透视,从而立体地考察作家人与事活动的聚散成因以及作家创作心理的背后表现出的群体文学倾向和文学风格等深层的主客体复杂因素,清理现代文学社群的"生态"与其作家的"心态"关系网络的线索.探寻其内在的生命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