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英 《东岳论丛》2012,33(1):30-35
社会质量理论是国际社会关于社会发展研究的前沿理论,其基本思想为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需构建走向社会质量的社会政策模式.社会工作在社会质量视角下,可以为和谐社会建设发挥更明确和积极的作用.加强社会工作,建立社会工作制度是社会质量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增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社会质量理论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目标及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路径.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有必要对社会建设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障碍展开深入研究,并进行理论创新.社会质量理论作为国际社会政策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范式,可以为中国的社会政策分析提供理论依据.该理论倡导社会团结理念,也涉及社会经济保障与社会和谐的关系.这对于缓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快速经济增长所造成的各种社会问题,并设立相关的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社会质量”的多维解读及政策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怀娟 《江淮论坛》2011,(1):119-124,97
作为理论,社会质量强调“社会”取向,辩证地看待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关注社会发展的整体品质,并旨在推动政策变革;作为愿景,社会质量体现了新的发展理念,为建构“社会欧洲”提供了理论基础,为社会发展指出了路向;作为工具.社会质量又体现为分析模型、构成要素和指标体系。从“社会质量”看我国社会政策实践、要着力为民众提供社会经济保障、提升礼会政策的包容性、增进社会团结、促进人的能力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文婷  钱宁 《学术探索》2023,(11):69-78
在批判“社会性从属于经济增长”的扭曲发展中提出的社会质量理论,用构成性相互依赖关系的分析,对社会质量的社会赋权理论进行具有“理论连贯性”的讨论。它把社会赋权看作社会质量的核心及发展社会质量的政策路径,强调社会赋权在改善人的行动方式和行动系统,引起并维持社会变化的能动作用,形成了发展集体认同、培育社会主体性,以促进社会质量的社会赋权理论。借鉴这一理论,对我们开展以发展民生福祉、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为基本内容的高质量社会建设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梳理了有关西方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论观点及政策实践后,认为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并对重构新的社会发展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相似文献   

6.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城乡统筹发展引起广泛关注,但在社会管理方面还滞后于经济发展。以“社会质量理论”为视角,从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融入和社会赋权四个条件性因素对重庆统筹城乡发展中的社会管理质量进行检验。下一步,应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经济保障体系、加强基层政府和农村非政府组织规范化建设、提升城乡统筹的社会制度供给能力和通过赋权方式促进社会参与和社会流动。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基础设施体系由社会基础设施与经济基础设施两大部分组成,社会基础设施主要服务社会市场、社会政策与社会目标,经济基础设施主要服务经济市场、经济政策与经济目标。经济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与人类福利具有重大影响。经济基础设施构成、数量、质量与结构是经济发展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前提,是经济学与经济政策议程的核心议题之一。现代社会发展议程与社会政策框架引发社会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关系议题。社会基础设施与经济基础设施相互依存、互为前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奠定社会基础。本文首次系统论述社会基础设施概念、性质、目标、构成、功能、作用、地位和社会影响,指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前提,社会福利不是经济发展的配套工程,而是社会前提。  相似文献   

8.
采用比较社会政策视角探讨中西社会和谐理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从社会政策理论发展中提炼出的社会和谐概念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具有关系和制度两方面的重要性;社会和谐实践发展成为了三个互相关联的层面: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在这个基础上建构出了三种意识形态理论下的社会和谐理论:自由主义的、保守主义的和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和谐观。中国政府发展出了具有本土意义的和谐社会观。如果把它与三种建构了的社会和谐观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它既有与西方和谐观相似的内容,又具有不同的发展。从社会政策的视角出发,改变国家角色的作用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政策比较研究是改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关于如何推进社会政策比较研究,学者众说纷纭。但政策认知、政策移植、政策原创是社会政策比较研究必须经历的三重维度。在这其中,认知是前提基础、移植是一般目标、原创是根本目标,此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社会政策比较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政策比较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受经济社会发展失衡、政府信任危机以及竞争性因素的影响,也出现了如贫富差距扩大、群体性事件频发等问题。这就突显了我国社会政策创新和发展的紧迫性。因此,促进我国社会政策比较研究、推行治理能力现代化势在必行。但其在进行的过程中却遭遇了一些困境和阻碍,如人类理性的困境、理论通往实践的困境、提升政策创新能力的困境等,这就需要通过改善政策主体创新能力、优化政策系统环境予以破解。  相似文献   

10.
两型社会、绿色税制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两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理论分析表明,绿色税制是服务"两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文章从环境、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全新视角提出绿色税制构建设想.  相似文献   

11.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其中涉及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鲜明的特色。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有助于对共同富裕阶段性进展和目标进行科学衡量。作为社会发展研究的新范式,社会质量研究致力于通过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社会赋权等条件性因素描绘社会整体品格,在保障和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价值追求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整体主张上,与共同富裕具有共通性。以社会质量视角构建共同富裕指标体系,既需要遵循全面性和比较性、发展性和综合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原则,也需要根据共同富裕的内涵和特征,将社会质量研究融入共同富裕理论和指标体系建设,切实反映共同富裕建设进展、成效和特色。  相似文献   

12.
韩克庆 《社会科学》2023,(6):159-169
社会政策体系的健全和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制度内容。以现代化理论为视角,从政策体系、覆盖对象、待遇水平、财政投入四个方面对我国市场化改革以来社会政策的发展进行系统梳理可以发现:首先,我国社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主要表现为顶层设计不断优化、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升、风险应对能力不断增强。其次,社会政策的覆盖对象不断扩大,主要表现为对象识别更加精准、新的覆盖对象逐步被纳入。再次,社会政策的待遇水平稳步提升,主要表现为社会救助水平持续提高、特殊群体的福利补贴逐年增加。最后,社会政策的财政投入稳中有增,主要表现为财政投入总额持续加大、福利服务机构和设施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政策的未来发展还面临着城乡统筹、流动人口等诸多挑战。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深入,社会政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会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13.
风险社会理论视角下的农村社会矛盾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社会科学》2013,(9):180-184
风险社会理论为分析我国农村社会矛盾提供了新的视角。农村社会矛盾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我国可能步入风险社会的影响因素。经济体制变革、政治体制改革、利益结构调整、思想观念变化、社会结构变动、发展方式转变共同构成农村社会矛盾力场,在促进农村社会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成为农村社会矛盾的驱动力,产生乃至激化农村社会矛盾。必须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政治生活、增强风险意识、优化阶层结构、创新农村制度和转变农村发展方式等途径,增强矛盾抑制力,防控农村社会矛盾风险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成员身份定位及社会福利资格是当下社会政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社会质量理论通过个人与社会、系统世界与生活世界等两个关系维度建构了考察社会生活整体状况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我国当前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社会政策导向意义。因此,运用社会质量理论框架分析和考察农民工群体社会服务需要满足现状,探讨提升农民工群体社会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很有必要。最为有效的途径是,国家向农民工群体提供集体消费的供给,以满足其劳动力再生产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再论“社会政策时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当前语境下讨论“社会政策时代”这一术语,需要对其进行重新认识.“社会政策时代”既不表现为社会政策的密集出现,也不表现为社会政策模式的稳定化.从历史维度和类型学维度的二维分析方法来考察,我国当前的社会政策时代来临的真正标志表现为两点:从历史维度看,社会政策从公共政策的从属地位走向公共政策的中心地位;在类型学维度上,一种新型的、与经济政策协调发展的、具有投资效应的积极社会政策开始兴起.社会政策时代也给研究者和决策者提出了新的任务:社会政策研究应该走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主动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问题的讨论;社会政策的建设应更强调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政策制定者需要将发展理念融入到社会政策建设中.  相似文献   

16.
社会发展变迁使得我国传统社会服务体系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及实践困境,这些挑战和困境成为推动社会服务体系理论、实践创新的逻辑起点。从原先以注重效率、经济理性为核心的工具理性范式向以社会利他、社会规范和集体利益为核心的社会理性范式转换,应成为创新社会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石。在社会理性视角下,建构新社会服务体系的实践路径是:社会政策的社会理性范式创新是构建新社会服务体系的根本保障;新社会组织的发展是构建和实现新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和组织化行动者;社会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以及"社区为本"的本质属性是构成新社会服务体系的内在要求和实质内容。  相似文献   

17.
经济新常态将会为社会政策带来新的挑战和创新机遇。以反贫困政策为例,为适应新常态,必须创新社会扶贫机制。新机制在理念上应当特别注重资源动员、提高效益、强根固本,因此要注重社会扶贫、扶贫措施精准化和提升贫困人口能力这三个方面。基于中国实践和日本"六次产业化"经验,文章提出的社会扶贫机制的基本框架突出了贫困群体能力的提升以及为提升这一能力所需要的扶助措施。为了创新机制的落实,需要在政策上注意社会动员、建立社会扶贫的调查系统、对企业参与扶贫提供税收优惠。社会扶贫创新的理论意义是:为社会政策的工具箱增添了经济性工具;也因此,它颠覆了社会政策非经济性的定性,从而将发展型社会政策推向2.0版。  相似文献   

18.
构建一个相对完备的社会政策体系,是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发展的功能要求和逻辑结果,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社会政策时代的标志.改革开放后,在发展主义意识形态影响下,我国出台经济政策较多而少有社会政策.中共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指导下,我国实现了"从经济政策到社会政策的历史性跨越",初步建立起一个"广覆盖、多层次、保基本、低水平"的社会政策体系雏型,但这一体系的应急性、二元化和碎片化特征严重影响了发展的可持续性.根据普遍性、制度统一和系统性原则,加快构建发展型社会政策体系,是我国社会政策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当前,构建发展型社会政策体系的首要目标或主要困难,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追溯西方"福利社会"理论和实践的缘起和发展.探讨了"福利社会"作为取代"福利国家"的政治改革口号;作为福利国家改革的一种理论思潮;作为福利国家的改革实践的基本内涵,同时,还进一步关注在全球化下,"福利社会"的"积极福利"、"社会投资"和"社会质量"取向,提出一种新的社会整体性的发展模式正在形成.反观当今中国社会建设及其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本文从发展目标的多面向和发展政策的整体性两个方面,提出构建"中国式的福利社会",在发展目标的多面向:均衡的多元分担机制、普遍的国民待遇、可持续的社会发展;在发展政策上的整体性:目标干预上的整体性、发展维度上的整体性和能力建设上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政策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集中表现在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的形成和实践上。这种理论同剩余型模式与制度型模式的区别在于,它促进了“生产性的”、有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福利干预。发展型社会政策结合经济议题,力图通过协调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来改善所有人的福利。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是若干实际的社会投资策略和资产建设策略,实现社会政策从以消费和再分配为导向的服务转向提高受助者能力、扩大经济参与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干预方法,这使发展型社会政策明显有别于福利领域的其他方法。中国正力图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同时也处于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改革的反思时期,社会政策的作用凸现。怎样在“社会转型”与“全球化”双重叠加的背景下,发挥社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正的功能,是当今中国面临的重点政策议题。发展型社会政策对中国的启示意义是:(1)要重新重视和确立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主导角色;(2)在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安排上要具备长远性、战略性眼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