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经世"一词源于《庄子》,其意涵在长期使用中经历了数度嬗变,并衍生出诸如"经世济俗"、"《春秋》经世"、"史学经世"、"通经致用"、"经世致用"等具有时代特性的语词。这些语词中蕴含着传统"经世"观念的演变脉络和不同面向,它们既产生于也建构着各自所处时段的普遍知识背景,并参与着各个时代学风与世风的塑造。基于"经世"所作的观念史研究使我们发现,传统"经世"思想绝不单纯指向实用,作为儒家学说的一个核心观念,它在与社会历史的彼此构筑中沉积了丰富的涵义,有待于我们的不断钻研。  相似文献   

2.
赵园 《社会科学论坛》2005,(11):108-115
关于"经世",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经世,就是经国济世,可以简为"经济",和我们今天所说的"经济"不同,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政治"(参看王尔敏:<经世思想的义界问题>).所谓的"经世之学",又可以分为理论型与实践型两类,后者如明代丘溶的<大学衍义补>,以及其他与水利、漕运、盐法、钱法、军事等等有关的著述;至于前者,有人认为南宋真德秀的<大学衍义>是其代表作.  相似文献   

3.
陈甲标 《船山学刊》2005,(1):97-101
两宋之际,士人"多寻空言,不究实用"①,胡宏,张枝"为无经济学,万里筑幽栖"②,为救危亡入湘讲经世之学,确立湖湘经世学风,"卒开湖湘之学统"③.湖湘经世学风的确立,尽管是湖湘文化自身发展的一个标志性阶段,但它是流而不是源.笔者以为,湖湘经世学风的源头是屈原、贾谊的经世精神及其对湘人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刘蓉是晚清"中兴名臣"之一。他对程朱理学非常推崇,且形成自己的治学风格和特点,既讲"内圣之功",又讲"外王之道",强调"义理之学"与"经世之学"相结合,带有较强的事功色彩。他以学术为治术,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军政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皇极经世》不仅探索天道、地道、人道,而且从天地之道那里引出"治道"。从这个角度看,《皇极经世》是一部以先天易学为基础、通过天道推演而确立人事治理法则的"传统物理哲学"书。在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中,明确引述《皇极经世》的文献达667卷,先后出现了1114次,足见《皇极经世》在历史上所具有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有所谓"功利学派"或"事功学派",此派注重实际的社会治理和国计民生,故而称其为"经世学派"可能更为恰当。依韩非子之说,儒家在孔子之后分为八派。儒家八派思想旨趣不同,而皆自谓得真孔子之道者。从根本旨趣上说,儒学既非记诵辞章之学,亦非玄谈和独修的学问,而是经世济民之学。在儒家八派之中,唯有"孙氏之儒"才是得了孔子经世之道的真传。儒家经世学派的第一任领袖,《荀子》称其为"子弓"。考辨儒家经世学派领袖,有三条理由可以论证"荀子"姓"孙",而不是姓"荀";有八条理由可以论证"子弓"为孔子著名弟子"子贡",而非前人所说的"仲弓"和"馯臂子弓"。子贡乃是孔门真正的经世大儒和孔子正宗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7.
北宋新儒学从本质上说是"义理之学",而北宋"义理之学"的发展一开始就表现出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取向,那就是经世论取向的义理之学和心性、性理取向的义理之学.在北宋时期,经世论取向的义理之学是占主流的.后来,由于政治改革的挫折、儒学经世论方面的学术资源的相对不足、排斥佛道思想的需要等方面的原因,注重心性的义理之学逐渐占据了上风,最终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沈骅 《船山学刊》2014,(1):127-132
顾炎武提出的"天下之私,天子之公"、"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是明末合私为公论的最清晰、最明确表述之一。在顾炎武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种种救时济弊对策中,都体现出合私为公的指导思想,合私为公成为顾炎武经世学术的一个基本立足点。顾炎武等学者所提倡的合私为公论,其理论渊源可上溯至先秦儒学。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在中国近代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曾国藩凿通了“空疏虚鹜”的程朱理学与“务实求朴”的经世之学的铁幕,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理学经世思想。他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分为三个时期:入京前,他究心“先儒语录”,功于“翰林词赋”,在湖湘学风薰陶下萌发了理学经世的宏志;入京后,他遍结名师,精研“义理”,切磋“经济”,进一步明确了理学经世的取向;离京后,他兴办团练,剿杀义军,举办洋务,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理学经世思想。其理学经世思想的突出特点是抉发仁学与礼学的新意,以仁学与礼学为纽带,将理学与经世联结在一起,重释义理、辞章、考据、经济之关系,再现了传统儒学“内圣外王”的本质精义。曾国藩理学经世思想是传统儒学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发展,堪称传统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促使诸多有识之士重新审视儒学经世的内在价值,在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宋学与汉学纷争的景象中,能够贯穿晚清学术的一条基本脉络是儒学经世传统的复兴,进而形成了一种与时代发展脉搏相适应的经世思潮;近代中国还要应对西学东渐的影响,从"中本西辅"、"中体西用"、"中西会通"到"兼采中西",呈现出中西文化的磨合与交流氛围、采纳与排拒的论争。  相似文献   

11.
荣德生继承中国近代经世派的优秀传统,以发展实业为强国之媒,以兴学育才为经世之本,以区域改造为济世之方,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是一位集实践家、教育家、改革家于一身的杰出爱国主义者;而“爱国实业家”之称实不足以准确表述他丰富多彩而崇高的一生。  相似文献   

12.
"中兴名臣"之一的左宗棠,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有着非凡的见识,而且在教育方面也有着积极的思想-经世教育思想.左宗棠从十七岁起就开始了经世致用之学的研究,入仕以后,虽一直忙于从事军政活动,没有时间和精力著书立说,系统阐发他的思想观点,但是,在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都很激烈的历史进程中,他还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言论(包括奏折、咨札、书牍等),表达了他对社会的看法.本文试图对他的经世教育思想作一点探讨,不妥之处,恳望仁人指正.  相似文献   

13.
作为明代阳明学派的重要分支,在传衍心性之学的同时,“江右王门”以心学作为理论基础发表文学见解,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文学观念体系。在创作门径方面,他们提倡以“师心”为途径,反对泥古不化;在情感表现方面,他们强调性情之真和性情之正;在文学功用方面,他们不仅重视文学的内在道德修养作用,而且强调其外在的经世为用价值。总体而言,“江右王门”之文学观念对“复古”“师心”“经世”等交织于明代诗文坛坫的理论命题多有关涉,既遵循儒家义理传统,又辅之以现实并发为评议,以经世为鹄的,其学理意识、地域特色以及时代针对性均见突出,对于明代文学思想的发展演变脉络的梳理探讨而言,其所具有的参考价值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14.
湖南士人"理学经世"的传统,不仅使得晚清的湖南士绅群体富有"内圣外王"的士君子人格理想以及"心忧天下"的政治关怀,他们还在"实学致用"实践中,实现、扩张了地方范围内政治诉求、实现了由知识通往权力的转化过程。湖南本地书院的兴盛培养了一大批"经世"人才,湘军由此崛起,又反哺了湖南士绅群体,并进一步加强了其权力地位。随着戊戌维新时地方治理之实践在湖南发生,湖南士绅威权及政治需求在此时达到一个时期的顶点,清代乃至近代湖南士绅威权的产生、发展及转化过程中,湖湘学派、学风之中的"理学经世"传统的作用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5.
王船山作为晚明理学集大成者,他的知行论和实学思想、历史观与政治伦理思想、经世变革思想、兵论思想,以及宏阔的儒学学术视野和深刻的文化反思精神,都对晚清湘军经世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王船山学行为湘军集团提供了经世活动的文化参照系,湘军集团则一定程度上执行了王船山等清初经世大儒的政治文化遗训。  相似文献   

16.
顾炎武以"考据学"为手段,在浩繁的著述中以"求真务实"的特点展现着自己思想的魅力.他把儒学之精髓概括为"经世之经学",对儒学的道统作出了独特的经学化的分析和诠释.在对宋明理学的反思中,顾炎武旗帜鲜明地反对陆王心学,批判陆王心学的空疏无用,尊崇经学意义上的程朱儒学,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学术口号,他以经典考据为治学之方法,以经世致用为治学之目的,建构了通经致用的经学道统观.  相似文献   

17.
王闿运在晚清社会变革的历史场景下,致力于书院教育。他素怀经世之志,心系晚清时局,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其教育思想有着显著的经学经世特征:学以见行,学以成事;通经致用;扶倾救弊。  相似文献   

18.
学界有些学者一直认为乾嘉考据学与经世治用的治学宗旨是相违背的,本文则认为此种认识有失之于偏颇,乾嘉时代最负盛名的史家,考据学的巨擘钱大听即有较为突出的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钱大昕主张“文须有益天下”,提倡儒者之学应务实用,并注重文学的资治作用和社会效益。特别是他能把史学与现实弊病联系起来研究,以史为鉴,针砭时弊,从而将学术研究与时代脉搏紧密联系在一起。此种治学精神对今日学者治学亦会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9.
关于“经世”,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经世,就是经国济世,可以简为“经济”,和我们今天所说的“经济”不同,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政治”(参看王尔敏:《经世思想的义界问题》)。所谓的“经世之学”,又可以分为理论型与实践型两类,后者如明代丘濬的《大学衍义补》,以及其他与水利、漕  相似文献   

20.
柳春蕊 《云梦学刊》2015,(1):95-100
明末清初易堂九子将立言置于"三不朽"秩序中重新审视,提出"文以意为主"的判断。"意"是作者与世界经世关系的界定,是对事实和历史经验的判断。意的提炼要求"积理"与"练识"。易堂九子以政治家的眼光看待文学与道学,立言干预时政,纠正道学之弊,要求文学与经世的合一。易堂强调立言的主体性,价值取向上认同"志士之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