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静 《理论界》2009,(9):9-11
当前,互联网日渐深入地改变着我国的政治生态环境.在互联网这个舆论场里,网民通过新闻跟帖、网络论坛、博客和即时通讯群等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营造舆论、形成舆情;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对网络舆情高度重视、积极回应,互联网日益成为政府了解社情民意、治国理政的新平台.在善治视域中,公民必须具有足够的政治权力来参与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本文通过分析网络舆情与公民参与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这四个方面的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来论证加强网络舆情研究以及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对实现政府善治的意义,具有一定的边际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2.
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公共领域的发展将对我国民主法治建设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2007年以来,互联网逐渐显露出在汇集、承载舆情民意方面的重要作用。网络舆情正是民众在互联网这方公共领域发表的意见、观点、言论、情绪、态度的总和,以实现对权力的监督。审视近年来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可以发现,公共领域在推进民主法治方面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权力机关应处不当、公共理性欠缺、网络舆论公信力堪忧是阻碍公共领域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作为当前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舆情发展态势直接影响着社会舆情的整体走向,文章根据对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立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课题等的相关检索,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对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研究进展进行述评,以期推动国内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情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政治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为公民民主参与政治和政治诉求提供了新的平台,也对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认识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全面把握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应对网络舆情的民意监督,建立网络舆情的快速反应机制,构建疏通民意表达的多元化渠道,建设责任政府,是地方政府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考量地方政府政治公信力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期的网络舆情事件增多,不仅降低了网络舆情涉事方的社会声誉,也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网络舆情服务机构良莠不齐,导致网络舆情的研判、预警活动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对网络舆情预警活动的规范,成为社会治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规范网络舆情预警,需要规范舆情预警服务机构和社会管理部门的组织管理架构,以提高网络舆情预警的质量和效率;需要规范相关法律法规,将舆情预警活动纳入法制的轨道;需要规范网络舆情服务从业者的行为,通过职业伦理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自觉度。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网络舆情事件频发,由于政府对网络传播规律的认识不足、对多样化网络舆情的处置不妥,引发基层政府信任危机.这对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暴露了一些地方政府不具有妥善处理网络舆情的责任意识和技术手段.因此,政府应从网络技术发展、社会结构变迁和网络话语的转变这些方面入手,来认识网络舆情频发的原因.在应对网络舆情时,要从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入手,增强政府媒体素养及回应网络舆情的责任意识,并充分利用网络、培育公共交流的平台,构建基于诚信的社会合作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情的内涵及主要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胜洪 《理论界》2010,(3):151-152
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媒体或网民借助互联网,对某一焦点问题、社会公共事务等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也可以说,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上的一种特殊反映,是干部群众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网上的集中反映。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突发性、丰富性、互动性、偏差性等主要特点。加强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正确引导网上舆论,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舆情信息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试析网络舆情对网络民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民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社会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网络舆情主要通过电子邮件、新闻组、即时通讯、电子公告牌、博客、维客和其他社会性软件等来传播。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和交换媒介,已经发展成为网民发表政治言论,进行舆情表达的重要场所。因此,研究网络舆情对网络民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的广泛普及使涉税舆情的发生、形成和发展有了重要条件。税务机关处在行政执法、服务于民的基层一线,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因对某些事件介入处置不及时,或者措施不当等原因,被网络关注,可能引发网络舆情危机。如何研判和应对网络舆情,及时有效地正确引导,消除网络舆情对税务机关的负面影响,在网络监督下提高税务部门的执法公信力,是基层税务机关必须深入研究,正确对待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当下,网络舆情空前活跃,大众对民生、贪腐、道德等社会热点高度关注,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氛围.不可否认,网络舆情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一些问题与倾向也显现出来.针对现实社会中的利益冲突和网络空间中消极情绪的蔓延,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发挥网络舆情的正能量,这是网络舆情社会管理创新必须面对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网络舆情的引导带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呈现出开放、多样、传播迅速等新特征。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网络舆情的引导显得格外重要。尤其近年来,中国网络舆情事件频繁发生,社会舆情事件和涉及官员腐败政府监管不力等问题不断涌现,对社会生活和秩序管理造成多方面的影响。本文针对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的新特点,从战略和具体方法两个层面对网络舆情的引导方法进行了论述,旨在使得对网络舆情的引导更加科学,努力消除负面影响,形成网络引导中坚力量,不断推动网络正能量。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化网络环境下,掌握用户观点传播规律,尽早地发现潜在的引发大量关注的用户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社会现象,理解人们的心态活动、社会的暗流趋势,为舆论监测和突发事件预警提供了依据和参考。本文在充分把握网络舆情的特征、运动过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测度网络舆情子场各受众观点群落的认知能量,能够获得舆情场内场点携带情感倾向性与强度,并基于网络舆情场强度测度来识别网络舆情场的极性构建"舆情认知指数模型",分析网民对不同事件的情绪变化、态度偏向等,从而能够从宏观层面上勾勒出网络舆情场域内全体受众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最终网监部门根据网络舆情场不同的人为演变状态而采取恰当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的转型期。网络舆情危机的爆发对政府治理能力提出挑战。网络舆情的突发性、非理性、去个性化以及多元互动性,对舆情监管提出了现实的要求。公共治理视角下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表明,完善基于网络监测系统的舆情预警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监管的法治化和规范化,建立专业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共同治理的新格局,将会有力提升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治理能力,对构建和谐网络舆情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网络是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它是社会发展脉络中公众社会态度、思想波动、价值取向和评价结果在网络上的投影,是不同社会群体、阶层利益和社会需求在网络上的话语和情感表达。网络舆情的主体是网络公众,客体融合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网络舆情客体受主体的影响,主体反过来也受制于客体,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网络舆情的形成关键在于网络主体对客体的情感和态度。网络舆情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它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它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应在善治理念下加强舆情引导工作,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微博、BBS、博客等新媒体逐步走上台面,其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分众性、引导性和非线性传播等特点和优势,逐渐成为追求个性和思想自由的大学生的生活主题。在新媒体时代,各种社会敏感问题都能通过新媒体迅速进入高校,吸引学生,这对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在此挑战下,高校应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塑造良好的高校网络舆情氛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高校。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事业的快速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新技术已成为群体性事件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网络舆情正成为一块正在加速膨胀的思想阵地。在此分析了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解读了基层政府应对群体事件网络舆情中存在干部理念偏差、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网络舆论预警机制的缺失及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层政府应转变社会管理理念,重视对网络舆情的预警研判,加强网络规制的建设以及健全信息公开和官员问责制度等网络舆情引导策略,以期提高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网络涉腐舆情是信息时代民众与官方的互动,是大众参与政治的体现。网络涉腐舆情既具有网络舆情的一般特征,又具有内容敏感性、官民多线互动性、社会效应爆炸性的特点。网络涉腐舆情是把"双刃剑",具有正负效应。我们既要重视这种反腐新渠道,又要对其理性对待。对此应形成以利益引导为切入点,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以教育为基础和以监督为保障的防治对策,并将这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倡廉的事业中去。  相似文献   

18.
李浩 《学术探索》2023,(4):144-150
网络舆情治理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当前,我国已有高校通过采取学分化、实验化、项目化等方式引入网络舆情治理相关内容,引导了学生关注、思考、研究社会热点舆情,提升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水平。未来,可积极构建技术协同机制、研究协同机制和实践协同机制,在创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为有效化解网络舆情危机,营造和谐稳定网络氛围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情绪驱动是引发网络舆情演变的重要因素,了解网络舆情演变的情绪机制,对于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预防网络舆情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情绪认知理论,提出从网络群体的感知偏好、网络媒体对舆情信息的精准推送、网络群体情感偏好与推送文章的情感匹配等方面分析网络舆情演变的情绪唤醒机制,并从情绪的启动—扩音—极化的过程了解网络舆情演变的情绪发展过程。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情绪具有轻信和易受暗示性、简单推理、夸大想象等特征,呈现低阈限情绪启动、道德审判情绪凸显、角色期望情绪增加等风险。结合上述分析,从情绪启动的预防、情绪扩音的引导和情绪极化的处置三个方面提出网络舆情演变的情绪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5,(10):207-210
随着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广泛应用,网络舆情事件的不断出现对政府的网络社会治理提出了新挑战。元胞自动机的同质性、时空局部性和并行性符合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同时也能形象地表示出网络舆情的传播运作规律,所以可以用元胞自动机模型来模拟表达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只有信息传播者的影响力系数足够大,其才能更好地引导网络舆情走向。同时,信息的传播效果,取决于信息接收者自身的受影响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