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中国广告批评者认为,传统消费文化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广告对中国现代消费文化的出现起到了催生和促进作用;广告是一种消费文化,它瓦解了社会价值的正常结构和秩序;现代广告把商品消费变成了符号消费,消费者日益通过广告所倡导的消费来进行身份认同.笔者认为,当代中国广告批评偏重于广告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忽视了当代中国特殊的商业文化语境,也忽视了广告文化的民主功能.  相似文献   

2.
消费社会语境中的"广告神话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社会"已成为学界描述和揭示当代社会现象和进行大众文化研究的一项重要理论资源和工具,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中,构建一种"广告神话学"的阅读模式,不啻是对罗兰·巴特<神话>一书的延伸细读,并且确能通过这种模式发现消费社会的内在逻辑是经由符号性的操作而实现的,而广告的"神话"本质就是"去政治化".  相似文献   

3.
广告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消费社会的广告符号发端于丰裕社会人们对意义差异性的需求。广告创作方向是运用超越真伪的语言,为商品附加额外的价值,使之从以前的“有用物”蜕变为“被附加某种意义的符号”。在具体的修辞创作中,广告符号的运作深入汲取并契合了符号理论的精华。  相似文献   

4.
广告传播:符号秩序的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泓 《东南学术》2002,(3):39-43
广告的各种知识、意义和符号结构与整个社会和文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广告通过符号资本/文化资本的方式 ,来建构社会消费的观点和信仰 ,进而通过控制意义、操纵意识形式 ,使得社会的控制得以保持和完成。在一定意义上 ,作为消费文化媒介的广告在传达其符号象征时就和语言一样成为了一种含义秩序。正是由于广告本身包含着商品以外的建构含义秩序的功能 ,使得广告传播过程蕴含有对社会文化价值系统的控制力量。本文从消费文化出发 ,探讨广告与符号秩序建构的关系 ,进而对现代广告传播进行一种社会和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一直是我国近代研究的一个热点,然而,纵观当前研究重点,主要还是集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哪些影响,对怎样产生影响,即产生影响的具体过程和机制的研究还鲜有关注。本文根据詹姆斯.W.凯瑞传播仪式的观点,将广告活动影响消费者观念和行为的过程看做一种消费仪式的构建,并以这种消费仪式的构建为线索,论述当时的国货广告如何通过爱国主义消费仪式的构建来影响消费者的爱国情感,使消费国货成为爱国的象征,并变成一种时尚和潮流,最终使其成为当时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实现爱国主义的大众化和世俗化过程,以期为探寻全球化背景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大众化的新途径与新方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社会中,消费文化为个体提供了身份认同的有效途径,个体可以通过消费活动建构自身的身份意义,进行身份表达和个性展示。但这种个体身份认同是以商品的符号化和象征化为基础,建立在一种虚构的符号价值系统之上,个体通过"符码意义"的区分来界定自己的身份。在这种符号消费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个体身份认同完全受制于商品生产背后的权力网络和话语体系构成的"他者",在知识与权力的运作下,这种权力规训很有可能由外在的"凝视"转变为个体自身的"自我凝视",使之成为一种常态的自我"异化"。  相似文献   

7.
广告作为商品与符号文化的桥梁,其所强力促销的产品,并非单纯为满足消费者的基本功能需求.广告的意义与符号象征实际上成为了某种意义和实践的集合体,一个中心的、有效的、起支配作用的生活意义、价值和行为系统.探究后现代消费社会,重要的在于要以符号经济的话语或思维方武来解释和重新认识广告活动及其现象的社会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8.
广告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 ,其目的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从关联理论的角度 ,结合中英文商业广告实例 ,浅谈广告话语及其语境的关联程度对广告语境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凤琴 《兰州学刊》2007,(12):189-190
广告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广告里,符号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发挥.文章从符号学角度分析五粮液酒的品牌创意,使我们在了解品牌、认识品牌、研究品牌的同时,提高我们在品牌创意中准确、恰当、有效使用符号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审美活动日常化、美貌消费民主化,关注并研究广告审美活动是一项重要课题。数字媒体时代整形美容广告借由种草分享隐匿营销本质,衍生广告审美消费新路径。研究在后经典叙事学理论视域下,经由叙事分析框架剖析广告文本,探讨其如何拨弄用户对自身外貌的焦虑与对理想化身体的渴望,并引入共情与信任概念进一步探溯其如何与消费主义合谋以建构美貌消费逻辑,以廓清广告审美消费新逻辑,并对隐藏于广告文本形式之内的审美文化和权力关系进行解读,以期为受众提高审美判断与广告识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现代广告是以广告为载体,以推销为动力来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宗旨的一种文化传播形式。它既有商业性,又有娱乐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对广告文化的批判在于它的“虚假性”,即广告消费的虚假性、大众需求的虚假性以及文化幸福感认同的虚假性。广告文化的真正负面性在于:广告传播助长了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盛行,媚俗的广告传播异化了社会价值,导致受众价值判断迷惘。  相似文献   

12.
中山陵兼具神圣性与世俗性两方面的特质。神圣性主要体现为集体谒陵行为的政治象征和仪式规训因素,它强化了以"孙中山""国民党""革命"为关键词建构起来的国族记忆。世俗性主要体现为谒陵行为兼有的休闲观光因素,它有利于政治内容逐渐嵌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神圣性与世俗性的结合,使中山陵得以承担"党治国家"模式之下政治日常化的功能。经由日常生活的循环往复,中山陵这一政治符号所承载的政治内涵逐渐沉淀为一种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13.
广告在消费社会的形成、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积极作用于消费者心智,影响和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价值观、社会阶层观,推动了消费社会的商品流转速度,营造了经济繁荣的社会表象,但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的极大浪费。从广告心理学、广告文化学和广告社会学的视角剖析了广告传播对消费社会的影响机理,按照广告传播——文化教育——消费欲望——社会发展的逻辑论证了广告与消费社会的深刻关系。  相似文献   

14.
批评语类分析注重语境等语篇外因素,本文把语类看作一种职业行为,重点分析互类性与权力关系不对等等方面,将互类性看作跨语境界限的语类资源的策略性调用。在行业交际中,尤其是公益营销广告中,这种策略性通过语类资源的调用与整合,产生融合型、镶嵌型、链接型、转换型的互类性公益营销广告,实现劝说和促销、鼓励并促进消费、树立品牌形象与得到社区认同等社会语用功能,从而达到对消费者意识形态的操控。  相似文献   

15.
刘泓 《东南学术》2006,(6):176-181
本文从我国广告的发展现状出发,总结了广告意义系统生产与传播的结构转型--从符号象征层面的"意义转移"向社会功能层面的"意义依附"的转向,分析了"意义依附"所蕴含的风险性,进而提出进行广告社会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思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宋德孝 《北方论丛》2012,(3):135-138
受索绪尔符号学的影响,巴特、列斐伏尔、鲍德里亚等消费社会理论家认为,消费社会中消费的涵义发生了转变,它超越了经济学意义对物品使用价值的占有,成为一种对意义关系的占有,即符号性消费。他们进而将对消费社会的符号学批判纳入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范畴之中,试图开创"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他们提出的"符号消费"、"符号价值"、"符号的政治经济学"等范畴,颇具时代性,但试图将"符号的批判"替代马克思的商品逻辑批判,尤其试图消解使用价值的现实性,则是其理论舛误所在。  相似文献   

17.
当下品牌和符号是任何人也无法抗拒的一个现实存在。而品牌形象联想和符号意义产生都是经由广告审美意象生成而实现的,这种品牌联想和符号意义在给消费者营造一种"虚幻"的替代性满足的同时,也培育了一个"痴迷"的消费群体,对此,文化理论的先行者们(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已有深刻而尖锐的批判。但是,如果我们沿着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论,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观以及菲斯克关于"文化经济"的认识,以一种更为现实主义的态度,我们会发现菲斯克的"文化经济"观是对布尔迪厄和鲍德里亚相关思想在经济和流通领域中的一种深入置换,在菲斯克的"文化经济"观中,就是将商品——流通——意义结合在了一起,就是将经济和文化结合在了一起,如他所说:"任何一种物质——功能性资源,都与符号——文化性的资源相交叠。"这种"交叠"将商品和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商品经符号的聚焦而放大了意义,文化直接加入到了商品增值的博弈中,同时文化自身的意义在与符号的叠加中随符号一起获得新的意义和新的证明。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品牌形象联想转化为"符号经济",应该是现实和时代迫切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从符号(叙述)学角度看,仪式作为一种行为叙述,具有明显的施行性和目的性,类似于"以言成事",是一种典型的意动叙述,同时仪式叙述具有一层框架,以取信为目的,也是一种纪实性的叙述;与仪式相交织的戏剧以当下的表演为主,类似于"以言行事",是一种演示类叙述,戏剧的观众悬置了戏剧的"真实性",以旁观的姿态欣赏和批评戏剧,具有多层的叙述框架,是一种典型的虚构性叙述。  相似文献   

19.
迄古至今,虽然人类消费模式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一直到后现代社会它才发生了彻底的质变。消费模式的伦理嬗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后工业时代,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逐渐转变为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消费从生产的附庸转变为重心地位;二是在消费行为的价值选择上,从勤俭节约到消费正当,乃至奢侈消费;三是在消费过程中,人们关注的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对其符号价值的消费。  相似文献   

20.
新媒介技术革命下的中国广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末数字技术革命极大推动了人类文明。21世纪初我国的新经济形态发展迅猛,新媒体广告表现突出。新媒介技术革命下的视频广告业打破了传统广告业的平衡,确立了新的广告媒介生态,在广告符号、广告审美、传播形态和广告业态上引起深刻变化。中国正成为21世纪全球新媒体广告文化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