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各种人类学理论中,哲学-教育人类学占有特殊地位.这个流派无论是在西欧(奥地利、荷兰、联邦德国和瑞士)还是在其他国家(日本),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它以特有的方式反映出当代资产阶级哲学对人的问题的解释.哲学-教育人类学在研究现有的"人类学"级次问题时,提出了研究作为间接地表现从"地域性"理论过渡到关于人的一般学说的环节这一任务.下面的情况十分重要:其他人类学的变体,例如历史人类学、政治人类学、文学人类学等等,都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哲学内在地蕴含着人学维度,但又不能把它等同或归结为人本主义.长期以来,马克思哲学中人的维度之所以被遮蔽,是因为传统教科书所奉行的哲学解释框架的固有缺陷.只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才能对人的问题求得合理的解答.马克思在《巴黎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早期著述中,分别从实践和社会关系两种视角对人的本质做了规定.这是两个不同而又互相关联的视角,如果说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或一级本质,那么由实践活动所形成和派生的社会关系就是人的二级本质或次生本质.实践作为人的“类本质”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指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即历史地发展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二是指作为历史运动最高目的的、符合人的自由本性的活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或“自由王国”.它们都是马克思意义上的“人类学”概念,前者可称为“历史人类学”,后者可称为“哲学人类学”.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必须涵盖这两种意义的“人类学”概念,否则就难以避免“经济决定论”的指控.而按照“经济决定论”的解释,马克思哲学中人的维度将始终处于被遮蔽之中,不可能获得内在肯定和确认.  相似文献   

3.
加达默尔的解释学强调理解、解释与应用的合一,其实应用就是实践的应有之叉.加达默尔重点论述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对技艺、科学与实践智慧有明确的区分,并指出了科学的自然知识和实践的人文知识的区别.在科学呈现出一种技术化趋势,并成为一种自律的统治力量的当代,加达默尔重新恢复了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的重要性,解释学不仅是哲学,而且是一种实践哲学,它直接面对人的存在与活动,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讨论的是人的"生存"、"自由"、"幸福"和"善的选择"等这些对人类来说最为至关紧要的问题.解释学作为实践哲学,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理解的视角,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人的存在方式,解释学的真理可以使我们重归人文精神宝贵的精神家园,而这正是每一个现代人安身立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自然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马克思实践哲学认为,人与自然不仅存在着工具性价值关系,而且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蕴涵着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人的社会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是匈牙利哲学家乔治·马尔库什于1965年出版的著作,此书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是用"哲学人类学"的范式来解读马克思主义是否存在合理性。马尔库什认为,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人的本质"这个概念入手。于是,他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基础,分析了"人的本质"这个概念,以此回应用"哲学人类学"这个范式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性。在此书中,马尔库什从劳动、社会性和意识三个方面重新探讨了人的本质:首先,他探讨了劳动在  相似文献   

6.
哲学人类学     
现代的哲学人类学起源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就已经成为德国哲学有代表性的流派.它和生存哲学、存在主义及现象学同时兴起并吸收了它们的内容,它还同实用主义和认识的社会学有密切联系.从B.格勒图森以来,哲学人类学通常被认为包含了过去一切研究人在世界中的地位的哲学,但这样广泛的概念反而模糊了哲学人类学的面貌.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早已能模拟人的一部分"智能",但在将来,计算机的"智能"能否提高到类似人智的水平,或者说,科学能否使一台"非人"的机器产生"人一样的智能"?对于这个问题,西方曾出现过所谓乐观派和悲观派这两种相反的见解.乐观派认为计算机能模拟人的智能,他们和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拉·梅特里一样,认为"人是机器",人脑也不过是一台复杂的计算机;计算机的局限性,也是人智的局限性;计算机能够、应该,而且将会做人能做的一切.悲观派则认为人的智能远非计算机所能企及,计算机永不可能达到人的智能水平.但近几年来,却又出现了另一种乐观和悲观的对立,双方都以机器思维最终将能够与人智并驾齐驱这一假设为前提,尽管这个假设的可信程度还低.  相似文献   

8.
论自然的历史观与历史的历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哲学是以人类行动为题域的哲学,在其进展中,从以政治、伦理为主题到以道德、历史为主题,再到以存在为主题,实践哲学逐步把自身作为一种历史哲学的意蕴开展出来;与此同时,它也把实践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所是与生命所是的关系明确下来。实践哲学的开展本质上是围绕这一基本问题而进行的,与此交织的是自然的历史观与历史的历史观,前者属于无人身的存在论,后者则属于无自然的人类学。它们共同构成了实践哲学基本问题的问题性。从这样一种视角来把握西方实践哲学,可以看到,实践哲学将以一种更高的形式走出人类学,回归存在论。  相似文献   

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第三手稿的"私有制和共产主义"一节中有一段以"性别关系"为例证的论述.学界有三种看法:一是当作马克思论述人道主义和异化史观的辅助论证材料来解读;二是当作马克思关于两性关系、博爱观、爱情观的基本观点来对待和加以研究;三是女性主义者把他当作女性主义理论资源和对社会性别歧视、压迫等问题批判及妇女解放的理论.笔者认为,这不是马克思的根本意图.这里的"性别关系"不是要讲一般的男女关系,而是借用"性别关系"来例证如何基于实践的原则来把握"私有制"与"共产主义"的关系的需要,在于阐明"实践原则"所包含的方法—具体就是历史实践的"内在关系"即"人的自然关系"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关系及其蕴含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0.
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问题的讨论是1950年由A.图灵提出来的.他所提出讨论的问题要求对"思维"、"智能"、"意识"、"机器"等概念进行语义上的分析.H.普特内姆于1960年进一步提出对于图灵机的笛卡儿二元论问题,一方面在人的心理状态和机器的逻辑状态之间,另一方面在人脑的生理状态和图灵机的物理过程之间进行类比,从而引起人们对达一问题的更进一步的关注.他指出,离开机器的逻辑和物理状态之间的联系,心理物理二元论问题是不存在的.这一问题的提出,开辟了心理过程分析的新水平,这一水平可称之为基本信息过程水平,并在一定意义上可认为是心理学与生理学  相似文献   

11.
杨威  陈红 《学术交流》2004,(12):9-13
M·舍勒的哲学人类学认为,独具“精神”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存在物的内在本质,而作为完整的人又是生命和精神的统一体。舍勒致力于从总体人的角度揭示人存在的意义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不仅为人的研究提供了人类学本体论的基础,而且他又将关于人的具体研究与形而上的沉思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人类学的转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当代中国塑造现代理性主体,进一步明确人自身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黄学胜 《唐都学刊》2008,24(6):59-63
"斯密难题"即经济人和道德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自诞生以来存在两种不同的争论.肯定的态度认为斯密著作中的利己和利他是对立的,两者无法贯通;否定的态度则认为这一问题的出现是出于对斯密著作的误读.但前者过于绝对,后者又更多地局限于"难题"的存在与否当中.两者均未能在启蒙哲学的背景下并借助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加以探讨.而后者,却正是理解和把握这一"难题"的关键.思考"斯密难题",应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寻找其必要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3.
论人类学实践哲学--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继承和发展了哲学史实践哲学的宝贵资源,把实践哲学置于人类学的视野内,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实践哲学的一场革命.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克服了实践的二元论,把实践看作是超验与经验的统一,看作是完整的生活世界,从而建立了一种总体性的实践观.因此,马克思的人类学实践哲学内涵着一种超验纬度,内涵着人类的终极关怀.这种超验性是一种积极的超验性;这种终极关怀消除了超验与经验的张力,在历史的进程中,具有了现实性的品格.  相似文献   

14.
文化哲学可以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文化观点的文化哲学,另一种是哲学观点的文化哲学,前者显示哲学的文化性,后者显示文化的哲学性.就其与哲学的关系而言,文化观点的文化哲学可能扬弃哲学,却不会规范地解决哲学问题.扬弃哲学具有超出哲学的现实意义.哲学观点的文化哲学,或者成为哲学的一个普通下属学科,是哲学原则的自我印证,或者尽可直面现实而野性地埋葬哲学,从而文化哲学亦不必还是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15.
智利哲学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造就了自己的主要流派.培养了自由主义、实证主义和现象学哲学家,还造就了分析哲学活动本身性质的两大派别.一派认为哲学主要是一项学术活动,另一派认为哲学是与一国的社会政治问题直接相联系的批判活动.为了对这两派加以区别,我把前者称为专业学派,  相似文献   

16.
德国的哲学美学和经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长时期在西方流行的抽象主义艺术进行了批判,其所指的现象远不限于德国.作者尖锐地指出了西方文化和艺术的阶级本质,认为艺术并不属于"一切阶级"和所有的人,而仅仅属于有钱和有闲阶级.作者在概括了美学观点的历史演变之后,指斥抽象主义艺术为"精神错乱","魔鬼的作品",反映了"资产阶级艺术的末路".对于帝国主义把文化意识作为征服客观世界的一种手段,为其扩张政策服务,也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但是,当前艺术的客观标准究竟是什么?到底存在不存在一种客观的美学标准?作者只提出:"在目前的混乱状态中,美学必须确定,艺术到底能够是些什么东西和应该是些什么东西."对于这样一些问题,作者自己也还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17.
一、人类学与人不论人们是否同意列维-斯特劳斯的观点,他在“结构人类学”方面的优异成就足以保证他的思想在未来的思想史中占一席位置。列维-斯特劳斯以人的意义为标准,把人类学看作是一门包括所有科学知识的综合性学科。人文主义的科学把宇宙说成是主观的,把人贬低为意识或“精神”的产物;自然科学则认为宇宙是客观的,把人归结为带电物质的微粒;而社会科学,诸如历史学、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都企图在这些对立的  相似文献   

18.
一般人都认为,道家学说是把自然界看作自己的主导中心的一种思潮。相比之下,儒家学说可以被认为是把文化当作自己的主导中心的一种思想体系或宗教。“自然”一词在把道家学说的特点确立为一种系统化的自然宗教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汉语中,“自然”(或引伸为“大自然”)一词指的是自然世界,即动植物和物质(包括作为物质的地与天)的复合体。在汉代以前,关于自然界或宇宙,有一些另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逻辑和历史两个方面对政治哲学的本质进行了探讨。人作用于自然、社会和政治,同样,人也生活于特定的自然、社会和政治之中,成为自然、社会和政治的内在构成要素。因此,政治、政治哲学必然打上人的烙印,是"人造的"。"人造的",并非是指人凭空的、肆意的、随心所欲的捏造,而是指人试图按事物的规律去创造,这个创造的目标就是"自然",即:使政治象自然一样自然。政治哲学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求按人类的存在本质和规律性去创造,按"自然"的本性去创造,使政治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二自然"。  相似文献   

20.
汉娜·阿伦特的主要思想可以分为积极生活(政治哲学)和沉思生活(纯哲学)两部分,后者又由思维、意欲和判断三部分构成,与前者的三个组成部分劳动、工作和行动可相对照.后者正是为了防止前者所分析的无思想造成的平庸的罪恶,后者"思想之风"的吹拂"可以防止大灾大难".她强调主体间性的判断和行动理论,贡献了一种新的政治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