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2 毫秒
1.
本文使用Phinney(1992)多群体民族认同量表和ValkKuar(2001)民族认同量表,以3905名云南跨境民族学生为对象,调查研究了跨境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问题。研究得出结论:(1)云南跨境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总体上都处于"比较认同"的水平;(2)云南跨境民族学生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都存在性别、地州、学历差异。  相似文献   

2.
跨境民族问题往往影响着国家与民族的重大关系。在分析、总结跨境民族对国家形象感知具有民族认知强于政府认知、人际传播优于大众传播、真实形象重于拟态形象等特殊性的基础上,探索我国针对跨境民族进行跨境传播的规律和策略,从讲求传播受众的精确定位、重视"意见领袖"的"二级传播"、增强传播内容的感性体验等方面为跨境传播提供有启发的研究路径和行动策略,以切实提高跨境传播的实效。  相似文献   

3.
杨云  李晶  朱圆 《南方论刊》2014,(9):42-45
在跨境民族地区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到国家认同里,从意识上让更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本文针对跨境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分析跨境民族地区国家认同的形成,以及跨境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外生性、不稳定性、受国家政策影响等特点,基于跨境民族国家认同的启示,提出关注民生问题、制定相关政策、维护社会稳定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论云南跨境民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云南与东南亚跨境民族的分布和特点,揭示跨境民族的特征。作者认为,从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考虑,研究云南与东南亚国家的跨境民族,应着眼如下几个方面:①探讨跨境民族的族源和迁徙问题:②研究跨境民族的社会经济形态、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文化模式、宗教观念、价值体系和风俗习惯,探索哪些是整个民族都具有的“共性”,哪些是不同国度、不同条件下形成的“个性”,并进而展示跨境民族未来的发展趋势;③探索如何根据云南跨境民族的实际情况,参照国外同类民族的发展经验,制定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战略,加快他们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刘芳  李劲松 《学术探索》2013,(4):140-144
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义务教育,对跨境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有着重要影响。其中,义务教育中的课程、教师、校园文化因素在学生国家认同中的影响是重中之重。通过对义务教育、跨境民族、国家认同进行理论分析,在对义务教育中影响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跨境民族学生国家认同因素的分析基础上,深入剖析义务教育在培养跨境民族学生国家认同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大众媒体与云南跨境民族身份认同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媒体通过传播主流社会价值观、发挥语言文化的教育功能、传播社会经济信息技术,促进了云南跨境民族接纳吸收主流社会文化,有利于塑造跨境民族的民族认同意识、国家认同意识.在当前云南边境地区特殊的社会形势下,有必要加强和调整针对跨境民族的传播手段和内容,确立跨境民族的身份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7.
学校教育对于跨境民族身份认同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语言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跨境民族的民族认同意识、国家认同意识被逐步建立起来.在当前云南边境地区特殊的社会形势下,有必要加强和调整跨境民族的学校教育,确立跨境民族的身份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8.
跨境民族问题与边疆安全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境民族问题是影响边疆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一个多跨境民族国家,而且拥有漫长的边境线,深入探讨跨境民族问题,对维护我国边疆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云南与周边国家跨境民族教育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跃 《学术探索》2009,(6):128-134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在云南沿边境地区逐渐兴起跨境民族子女跨国教育流动现象,跨境民族子女跨国教育打破了长期以来教育不出国门的束缚,出现云南沿边境地区跨境民族教育交流。对此,我们应加强国门基础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加强对跨境民族教育的全面研究,这对云南沿边境地区跨境民族文化建设和文化安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民族分布空间是中国民族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对中国南方僚人分布的研究则是中国南方民族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从民族史研究的角度看,通过对僚人分布区的梳理,可以看到现代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尽管分布在不同的空间,但是都存在着内在的历史联系;从世界民族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因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打破了古代民族的自然分布界限,使古代民族的分布区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今天人们常常说的跨境民族。  相似文献   

11.
郭家骥 《学术探索》2009,(3):102-109
云南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的一个缩影,云南的民族关系在全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云南的民族关系状况直接影响着全省乃至全国发展稳定的大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党和国家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政策指引下,云南的民族关系在继承传统的和谐因素,批判和纠正左倾错误的影响,通过改革开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中,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文章回顾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云南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历程,总结了其中所蕴涵的丰富经验,揭示了云南民族关系面l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于巩固云南民族关系长期和谐发展的局面,实现全国全省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何跃 《学术探索》2008,(6):25-30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沿边境地区的地缘经济发展直接影响到该国跨界民族的向心力,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边缘地带,跨界民族为了获得区域经济的最大化利益或者获得所在国政府的经济援助,以缩小区域经济中心地带和边缘地带的经济差距,地缘认同成为跨界民族的政治诉求,地缘主义成为跨界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边缘地带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构成了边缘地带的地缘主义思潮,跨界民族以地缘民族文化和地缘民族宗教为认同,形成了以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为诉求的跨界民族主义,本文主要考察地缘主义与跨界民族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增强我们对西南边疆跨界民族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在全国新农村建设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民族兄弟的努力下,在经济、公共设施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但仍存在当地人口素质低、所处环境恶劣、农业设施滞后及教育水平低等制约因素,云南实施“桥头堡”战略,给该地区带来了化解城乡体制障碍、提高参与建设能力及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的机遇,为了加速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提出了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职业培训、提升基层干部和劳动者素质、发展特色经济等措施,确保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创新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把云南建成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是中央的重大战略,这为云南省社会事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也对云南省的社会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设桥头堡的过程本身就是我国向西南开放的过程,是以开发促进云南社会事业发展的过程。云南的社会事业要起到推进桥头堡建设的作用,就要结合云南的实际,走一条既在各项行业的指标上能和全国有可比性的社会事业发展之路,又符合云南实际情况有本省特色的社会事业发展之路。应坚持从多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在社会事业上实行分类指导,深刻理解多民族、多山区和边境线长的区域社会事业的特殊性,遵循其特色和发展规律,制定特殊政策,采取特殊措施,因地因族因事制宜,促进云南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云南这个中国对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应为我国树立一个充满生态环境魅力、多元文化相互尊重和谐共存魅力的“七彩云南”形象,让人们通过云南认识我国在这造福人类的两个方面的亮点和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吴锦美 《学术探索》2012,(7):159-160
本文试图论证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可能性、结合的形式及相互间的影响,为民族音乐的传承找到新的路径,从而繁荣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传承方式,有利于传承我省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有利于弘扬和发展我省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从而传承和发展我省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使之在中华民族文化大花园中绽放出一朵更加艳丽的奇葩。  相似文献   

16.
瑶族维持自尊身份和文化特质的族群行动对立着汉族统治者治国的行为,使抗争成为瑶汉历史民族关系的重要特征。抗争的失败和自由生境的丧失,瑶族逐渐流变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成员。新时期,两族相互采借先进文化,形构起和谐友好的新型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前半期,云南边政学经历了发轫、繁荣到延展三个阶段。尤其是抗战时期,因与多个国家接壤,从中国文化研究的边缘转为中心,从抗日的后方到前哨诸多因素交织,使边政学研究成果斐然,成为其时中国边政学研究两大重镇之一。①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20世纪前半期云南边政学的研究加以系统回顾,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深入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角度,全面总结云南藏区稳定发展的基本经验。主要是:加强藏区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和交往;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结合云南藏区实际,实事求是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放手使用忠诚于党和国家、有胆识、有能力的少数民族干部;坚持用科学方法观和正确政绩观指导实践;通过"传统的发明",开创具有云南藏区特点的发展模式。上述基本经验,对全国藏区的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刘小云 《学术探索》2008,(5):104-108
西南民族调查与研究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学术的一大热点,杨成志从1928年的滇川调查开始,致力于西南民族研究,两度出洋留学考察,博采欧美学术,并以中山大学为依托,训练出一批研究西南民族的杰出人才,中山大学因而成为西南民族研究的重镇,杨成志也成为西南民族调查与研究的先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