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人口最少的民族黑龙江省东北部与苏联接壤的地区,有一块突出的尖角,这里是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汇流的地方,人们称它“三江平原”。这块地方包括富锦、密山、虎林,饶河、抚远等县。我国赫哲族就分布在这几县的沿江一带,主要集居在抚远,饶河两县。赫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根据1953年人口调查统计,一共只有四百五十人。史籍上有关赫哲族的记载据说,赫哲族是隋唐时代黑水靺鞨的后裔,在汉文历史书籍里,有“黑哲”,“黑津”,“黑真”、“额登”等不同的写法,但都和“赫哲”的发音相同或相近,他们早就居住在东北莽原上,远在隋唐或者更早的年代里,就和中原汉族有了往来。大约在明朝初期,又进一步增加了和汉族的联系。清朝初年,松花江的赫哲人属于呼文哈部,乌苏里江的属渥集部,黑龙江的属萨哈连部。十九世纪末叶,清廷把他  相似文献   

2.
赫哲族“伊玛堪”作为古老的说唱艺术,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用它生动的语言和演唱形式征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赫哲人,成为赫哲族人民最喜爱的文学样式之一;“伊玛堪”包容了赫哲族的历史、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所有的精神和物质文化,堪称赫哲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既是研究赫哲族历史、文化、经济、习俗的宝贵材料,又是该民族在记忆里牢固保留的尽可能多的思想文化记录.  相似文献   

3.
渤海国设“押靺鞨使”这一职官,并不能说明渤海国的主体民族不是靺鞨族。建立渤海国的粟末靺鞨人当然清楚并承认自己是靺鞨族,只是因为粟末靺鞨人在渤海建国后的发展速度大大快于其他靺鞨部族,双方差异渐大,不能用相同的方式管理,遂设置了管理落后的靺鞨其他部族的机构和官员,这就是“押靺鞨使”的由来。  相似文献   

4.
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黑水靺鞨,为靺鞨七部之一,五代时改称女真,并两度缔造了逐鹿中原的帝国王朝,因而黑水靺鞨研究不仅成为东北民族史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中原同周边民族关系史的关键。本文旨在概括目前国内有关黑水靺鞨民族源流、地理分布、政治、经济、风俗文化、考古发现等各方面的研究状况,并简要评述我国黑水靺鞨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了赫哲族民族文化现状后指出,经过整合与重构的赫哲族文化具有多元性、现代性、亲合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是一种充满现代气息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6.
伊玛堪以东北地区高纬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三江流域为地理环境基础,以渔猎为物质文化基础,以萨满教为精神文化基础,以相邻民族文化涵化为多元文化基础而产生并代代相传;作为赫哲族独有的一种口耳相授的古老文学样式,在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哲学、宗教学、美学、语言学、文学等诸多领域中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赫哲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为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佐证资料,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赫哲族建政50周年、建乡20周年。国家民委新闻办组织有关新闻单位赴赫哲族聚居的黑龙江省同江市、饶河县进行采访。采访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赫乡50年来发生的巨变,尤其是近20年来赫乡实施“下船上岸,产业转型”战略以来,由单元渔业经济向农、林、牧、副、渔多元经济发展,农耕文化、牲畜文化不断地丰富了渔业文化,赫乡的新农村建设正在不断地促进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魅力同江多业并举同江市位于三江平原腹地,松花江和黑龙江交汇处,是“同三”公路(同江——三亚)的起点,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的赫哲族主要居住于此,全市有赫哲族1…  相似文献   

8.
2005年7月20日至7月21日,国家民委主任李德洙在省政府副秘书长章茂龙、省民委主任舒展的陪同下,深入到同江市赫哲族地区进行视察,先后到赫哲族博物馆、街津口赫哲族乡赫哲民族村及同江地方铁路、口岸等地调研。在座谈会上,同江市委书记韩库向李德洙主任一行汇报了同江市民族工作情况。李德洙主任对黑龙江省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充分发挥民族、口岸、人文、生态优势,“打民族牌,走特色路”,紧紧抓住“兴边富民行动”重点县(市)、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和扶贫开发三个机遇,促进赫哲族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赫哲族经济…  相似文献   

9.
赫哲族文化生态是由赫哲族文化所处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所构成,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生态特征。如何定位赫哲族的文化生态特征,并根据其特征对赫哲族文化进行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多年以来,以街津口赫哲族中心校为代表的赫哲族学校,通过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为赫哲族文化与技艺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伴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却受到冲击,赫哲族作为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新形势下赫哲族文化教育如何适应时代发展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世居在黑龙江省的赫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赫哲族以其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特而又罕见的渔猎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化进程,使赫哲族享受到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其传统文化却受到强烈的冲击并面临严重的生存困境.目前,赫哲族文化传承途径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传承两类.静态传承中的记录态、展览态和商品态传承往往是把文化当作“对象”加以保存和保管,远离了生活;动态传承中的表演态、节日态、旅游态、教育态根植于生活实践,在传承中发展和创新着传统文化.因此,赫哲族文化传承的途径应以动态传承为主.在动态传承途径中,学校教育以其全员性、目的性、系统性、正规性等优势而成为最根本的文化传承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全省第五次评奖中,民族研究成果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佳作7项。 获二等奖的是都永浩的《关于民族理论学科的发展问题》(青年奖),获三等奖的是胡和《达斡尔语汉语对照词汇》(编著)、徐昌翰的《论萨满文化现象——“萨满教”非教刍议》(论文)、逯广斌的《试论民族乡的性质》(论文)、谭英杰等的《靺鞨故地上的探索——试论黑水靺鞨与粟末靺  相似文献   

13.
从民间文艺学的角度研究赫哲族“伊玛堪”,可以发现“伊玛堪”是赫哲族古代历史的忠实记录,反映了这个民族一定时期的历史面貌,是我们后人研究赫哲族原始渔猎文化的宝贵资料。 下面,笔者分四个方面对赫哲族史诗萌芽“伊玛堪”反映的时代,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自然崇拜和萨满意识反映了原始社会的时代特征 分析一部口头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离不开对作品本身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和社会生活的研究。在“伊玛堪”作品里,处处表现出赫哲族早期原始人类对大自然的崇拜。例如在家供木头神,上山敬山神,下河敬河神。他们认为一切自然物也象人一样,是有意志、有感情的。 从“伊玛堪”主人公莫日根的命名中,我们也能找出自然崇拜的依据。例如: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的优秀传统音乐、舞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将这三个民族的居住场景——黑龙江流域和历史概貌作了简要介绍,提出地域和历史因素是产生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传统音乐、舞蹈艺术的基础。第二部分论述了三个民族传统音乐、舞蹈艺术的主要内容,概括了其特点、特色和历史的局限性。第三部分从辩证取舍、去伪存真、推陈出新、公共文化服务四个方面论述了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的优秀传统音乐、舞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途径和办法。  相似文献   

15.
赫哲族曾经具有丰富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但是当前赫哲族的文化传承已经危如累卵,保护迫在眉睫。文化生态视角下的赫哲族非遗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本文讨论了赫哲族文化的现状和保护意义及保护方法,希望籍此引起更广泛的注意,使这个古老、优秀、命运多舛的民族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焕发更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唐代,活跃在黑龙江地区的民族(民族共同体)有渤海靺鞨、黑水靺鞨、室韦、乌罗浑、乌丸、达姤、达莫娄、流鬼等。这一时期,有的民族发展较快,已经进入阶级社会,建立了国家;有的民族仍停留于原始社会阶段。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发尽水平出现了显著的差距,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本文试探讨这些民族在社会形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和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7.
赫哲族曾经具有丰富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但是当前赫哲族的文化传承已经危如累卵,保护迫在眉睫.文化生态视角下的赫哲族非遗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本文讨论了赫哲族文化的现状和保护意义及保护方法,希望籍此引起更广泛的注意,使这个古老、优秀、命运多舛的民族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焕发更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一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只有1476人(1982年)。自古以来,赫哲族就繁衍生息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创造了以渔猎文化为特点的原始文化。由于赫哲族没有文字,关于该族的原始文化缺乏记载,使得在赫哲族研究方面可供参考的资料十分匮乏,对其远古时期的研究尤其如此。以往,对赫哲族的研究偏重于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对这些  相似文献   

19.
赫哲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孙玉森赫哲族,世居祖国东北边睡,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勤劳、勇敢、智慧的赫哲族人民为了生存、生产和自身进步的需要,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经初步考证,曾在赫哲族民间流行及传承至今的民族传统体育游艺项目多达数十种,其...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赫哲族作为北部边疆少数民族之一,其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历史价值。本文通过对赫哲族文化资源的分类梳理,从文化建档、资源整合、数字人文三方面论述了如何将赫哲族文化元素构建成系统、完整、丰富的资源体系,并论述了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