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阮仪三 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现任同侪上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建设部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2.
深大学人     
蔡强,1958年3月生,辽宁沈阳人。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92年于同济大学建筑系研修室内设计并攻读硕士学位。曾任教于沈阳建筑大学建筑系(原沈阳建  相似文献   

3.
赵其昌,男,1932年2月生,河北省晋县人。1951年考入北洋大学水利工程系,1960年初毕业于德国德累斯顿大学土木建筑系。获工程硕士(Dipl-Ing.)学位。于1962年分配到同济大学工作至今,历任讲师、副教授和研究员。到同济大学以来,他先后在结构系、路桥系、结构理论研究室、  相似文献   

4.
在城乡建设部科技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共同支持下,由武汉大学建筑设计室和清华大学建筑系联合筹备,由汪坦教授主持的“第二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于4月4日至9日在我校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全国10多所大专院校和20多个科研设计单位的代表80余人,他们大多是建筑界著名专家和中青年学者。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建筑系李乾朗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建筑系村松伸博士、同济大学建筑系美国高级进修生Jeffrey W.Cody专程来我校参加这次会议,并作了学术交流。会议收到40多篇论文,并编辑了40  相似文献   

5.
济光学院依托同济大学办学,教学管理融合了 同济大学的优良传统和特色。学院现有建筑系、建 工系、管理系、经贸系、计算机系、外语系、护 理系7个系23个专业,2005年学院面向全国26个 省市,国家统一计划内招收新生1650名(详情请参 阅当地《考生填报志愿指南和招生报》)。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在300多名教师中正副教授 占77.5%,各专业主任及学科带头人均由同济大学、 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院校的著名教 授及专家担任。  相似文献   

6.
梁思成,广东新会人,清末民初著名国学大师、戊戌变法的发起人之一梁启超先生之子。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15年至1928年就学于清华学校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研究院。1928年以后,先后任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系主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等职。解放后,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一、二、三届人大代表,三届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梁思成先生是我国建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最早的两个建筑系,原东北大学建筑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都是他创办…  相似文献   

7.
学院及专业简介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藏身是同济大学建筑系。1952年由同济大学士木系、圣约翰大学建筑系、之江大学建筑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建筑系合并而成,其发展轨迹可上溯至上海开埠、东西方建筑交汇,中外教育相融的百年近代史。1986年成立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目前学院专业齐全,教育资源实力雄厚。学院现设有4个系、7个专业。它们分别是建筑学系、城市规划系、艺术设计系、风景科学和旅游管理系。其中城市规划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建筑学是首批且已连续两届通过国家评估六年免检的专业,上海市重点学科。1088年学院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建筑与城市规划博士后流动站,并设有向社会提供各类继续教育的培训中心。学院现有本科生1650人,硕士研究生650人,博士研究生250人,总计2550人。学院现有院士两名,教授、副教授一百余名,教职工共计220名。学院设有6个硕士点、4个博士点。学院拥有以戴复东和郑时龄院士领衔、以16个学科团队集群为特色的优秀学科群体。学院的教学和实践从区域、城镇、社区和住宅等多层面涵盖了人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实践的各个领域。学院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课题“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的评价体系及模式研究”被评为2004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以学院为主组织同济大学有关单位等参加的上海2010年世博会方案规划设计投标,成为最终进入前三名的唯一一家国内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吴志强教授被任命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的总规划师。学院对外交流频繁,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十分活跃。学院已经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知名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立了广泛、深入、实效的合作。30多名国际知名专家和学者被聘为学院的顾问教授或兼职教授。2001年著名的世界规划院校大会在同济大学召开,并促成了世界规划院校联合会的成立,奠定了学院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院长吴志强教授2003年出任新一届亚洲规划院校联合会主席,并成为全球规划院校联合会联席会议主席。  相似文献   

8.
先在深圳打拼,后赴加留学1984年他从同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并没有像别的同学一样选择留沪,而是独自踏上南下的列车去了深圳。在深圳特区这样一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他相信自己可以打拼出一片天空来。很快深圳大学校园建设的规划及建筑设计工作就由这个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年轻人接手。回忆在深圳工作的两年,是他人生中一  相似文献   

9.
建筑技术教学是建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建筑对城市环境创造和保护问题日益重视的背景下,实施对传统建筑技术教学的更新与提高迫在眉睫。沪港两地在建筑技术教学领域各具鲜明特色并存在很大互补性,通过两地的教学比较(以同济大学建筑系与香港大学建筑系为比较实例),将促进中国建筑技术教学的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建筑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开创建筑技术教学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同济大学城市科学和建筑文化学科是以建筑城市规划学院为主组成的学科群体。学院下设四个系和四个专业,即: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含室内设计方向;城市规划系,城市规划专业,含风景园林规划方向;工业设计系,工业设计专业;风景旅游系,风景区建设与旅游管理专业。学院设有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技术科学四个博士点和五个硕士点,以及建筑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相似文献   

11.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同济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为符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教育部批准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的要求.现将投稿注意事项规定如下:  相似文献   

12.
《金陵瞭望》2011,(13):74-74
一是举办“名家讲坛”.请专家讲。结合开发区汽车机车、食品药品、电力器材和新材料新能源四大产业.邀请高校院所的顶尖专家授课.让干部职工了解产业的宏观形势、前沿信息和发展趋势,把握产业招商的脉搏。目前已邀请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南京汽车行业协会副会长就轨道交通、汽车机车产业进行授课。二是举办“领导讲台”,请领导讲。  相似文献   

13.
德语教学是同济大学的一大特色。同济大学德语系下设德语本科、大学德语以及研究生德语共三个教研室。在编教师共41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2名,讲师19名,助教5名,35岁以下青年教师均具有硕士学位。  相似文献   

14.
第三届全国结构设计大赛于2009年11月25日至28日在上海同济大学举行,本届大赛的参赛题目为“定向木结构风力发电塔”。经过模型制作、安装、加载及测试等环节的激烈角逐,我校土木工程学院代表队的作品“风飞无极”以总重量144.6g,最大功率44w,平均功率23.8W的优异成绩荣获全国结构设计大赛二等奖。  相似文献   

15.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2):F0002-F0002,F0004
研究所介绍同济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成立于2003年,是一个依托同济大学传统优势学科,体现同济大学对外交流特色,致力于同济大学文、理、工交叉渗透的综合性国际问题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民国时期中央大学建筑系发展过程的梳理及对中央大学建筑系师资组成和性质的分析,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民国时期大学师资兼职流动与大学学术发展的关系。就民国建筑教育而言,建筑师和教师这一双重身份及由此形成的大学宽松的教学氛围和人才的自由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央大学建筑系的人才济济与快速发展,并产生了民国时期辉煌的建筑成就。  相似文献   

17.
为了加快发展同济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 ,把同济大学建设成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一流的大学 ,学校最近批准成立同济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同济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以研究国际政治理论为主要方向 ,同时关注冷战以来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研究所将结合同济大学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组织研究生和本科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同济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将体现同济特色 ,努力寻找同济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潜力和优势。结合同济大学在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中的地位 ,将上海的国际大都市建设与…  相似文献   

18.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同济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为符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教育部批准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的要求,现将投稿注意事项规定如下:  相似文献   

19.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同济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为符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教育部批准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的要求,现将投稿注意事项规定如下:  相似文献   

20.
新能源汽车     
林华 《中国农村》2007,(6):29-31
曾经在同济大学担任过4年校长的万钢,近日被任命为国家新一任科技部部长。2000年初,万钢从德国留学归来不久便担任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总体组组长,同时率领同济大学的汽车团队,研制了中国第一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燃料电池汽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