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家债务重组泛指债务国与其债权人之间就该国现存债务支付所作的重新安排。国家债务重组目前面临着集体行动困难、少数债权人不合作、债权人间待遇不明确、新融资提供不足以及重组程序不透明等问题。国际上为解决这些难题、促进国家债务重组有两种方案,即合同方法与法定方法。合同方法主要适用于国家债券的重组,其核心是在国家债券合同中引进集体行动条款;法定方法的核心是通过修改现有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或缔结新的国际条约,建立一个关于国家债务重组的法律体制。二者都有助于促进国家债务重组,化解国家债务危机,但也存在重大区别:法定方法在适用范围、涵盖内容、程序效力等方面更有优势,合同方法在现阶段则更具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有时因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发生暂时性财务困难,难以按期偿还债务。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可以通过债务重组,渡过难关。作者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论述了债务重组的方式,进行债务重组应坚持的原则。阐明以资产清偿债务,将债条转为资本,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等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王小军  马健 《理论界》2004,(1):28-29
企业重组过程中涉及问题较多的是债务重组。企业债务重组过程中,由于某些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性文件缺乏可操作性,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结果债务重组往往成为一些企业逃债的缺口。有些企业借债务重组之机,利用各种条件和手段,逃避债务,既损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又侵犯了国家的利益,阻碍了企业重组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债务重组过程中,必须认清企业逃债的表现形式,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规避恶意逃债行为给企业带来的风险,走出企业债务重组的误区。一、企业重组中逃避债务的表现形式1郾恶意制造破产,实施逃债破产法本是一部保障债权人合法利益的…  相似文献   

4.
由于债务重组在当前经济生活中具有显著的意义 ,债务重组的实践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所以 ,试图从会计的角度来研究债务重组的内容、方式以及所采取的会计处理方法 ,同时 ,展望一下当前我国债务重组应如何与世界相接轨  相似文献   

5.
从债务重组对企业利润的影响这一角度进行论述 ,阐述我国企业如何利用债务重组的相关规定积极增强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避免用债务重组粉饰报表 ,从而使企业真正通过债务重组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6.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新准则对债务重组的定义、确认、计量和披露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更具有科学性、一致性、趋同性和简化性.相比旧准则,它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更加符合国际惯例,也更适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是规范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制度.  相似文献   

7.
债务重组这一会计准则的出台是中国会计准则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它适应了当前规范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证券市场发展的需要。对于债务重组涉及的企业非经营性收益,准则要求将债务重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或当期损失,从而避免了非经营收益对企业利润的歪曲。这种设定对优化企业债务重组意义深  相似文献   

8.
对如何处理国有企业债务的问题,我国学术界和实践部门都作了大量的探索。随着各项改革的推进,国有企业的债务危机有所改善,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所以有必要重新审视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及其处理。我们认为,国有企业长期处于高负债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对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因此,在预算约束没有得到硬化的基础上,国家寄希望于诸如搞增资减债、销债、免债等方案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解决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根本措施需从改造国有企业的机制着手。我们最后提出了几点基于国有企业改造为目的的债务重组方案,希望能有助于我国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处理。  相似文献   

9.
上市公司与关联企业之间的债务重组是我国具有典型意义的一类债务重组。但从以往的实践看,这些重组大部分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没有实质性作用。财政部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元化的债权人主体结构、传统的国家债务重组方法的局限性、IMF贷款援助政策的非合理性,以及新兴的契约办法的先天不足等现实情势,把国家债务重组改革引向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向,IMF国家债务重组机制应运而生.国家债务重组机制借鉴契约方法的实践经验,以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为核心,但其内容较之后者更丰富,适用范围更广泛,并且能够从制度上保证债务重组程序的效率与公平.我们认为,国家债务重组机制是在契约方法的基础之上,并且针对其固有缺陷发展起来的解决债务危机的理想方法.尽管在现阶段建立国家债务重组机制的时机尚不成熟,但是该机制仍然是国际社会为解决国家债务危机而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资产重组是企业改制的核心内容银行债务重组是企业资产重组的必备条件我国有关企业改制、资产重组的法律原则性太强,适用范围狭窄,缺乏可操作性,政策性文件变动频繁,缺乏稳定性,涉及债权人保护的内容弱化。因此,重构我国企业法体系尽快出台《企业破产法》、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号是资产(债务)重组健康有序进行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单地阐述了债务重组与非货币性交易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挽回企业坏账损失,有效解决企业货币性资金,推动企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砚平 《东岳论丛》2000,21(2):59-61
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的关键之一在于债务重组 ,债权转股权是国有企业债务重组最现实、最有效的方式选择 ,可以实现银行和企业的“双赢”效应 ,有利于国有企业提高资本金、减轻利息支出 ,同时也有利于化解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 ,可使国有企业和银行轻装上阵 ,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但在具体运作过程中 ,应严格界定实施债转股企业的条件 ,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债转股运作方式 ,努力提高股权的流动性。在享受政府部门政策支持的同时 ,实施债转股的企业应当努力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以防止不良债权、债务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4.
近现代以来,不断发生的主权债务危机对国际金融规则和体制产生了一系列的冲击,包括对主权债券豁免、一致行动条款、主权债务危机预警机制、主权债务危机合作救助机制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应对主权债务危机带来的冲击,国际金融规则已经作出了相关回应:形成放弃豁免规则、采用集体行动条款、构建主权债务重组规则。然而,国际金融体制尚未为化解主权债务危机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将来应当在建立主权债务危机预警机制、完善主权债务危机合作救助机制等方面有所作为,以适应国际金融领域的新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家主权债务重组行为引发了一系列投资仲裁案件,裁决此类仲裁案件的一个前置性问题为仲裁庭管辖权的确定。从现有的仲裁实例看,各仲裁庭并未就主权债券的投资争端管辖权问题达成共识,所涉分歧主要体现为主权债券的金融性质、领土连接性要求、Salini标准的引入及管辖权竞合等问题。仲裁庭在解决上述问题进而就相关条约进行解释时,应当注意根据投资条约用语及上下文决定是否对投资定义条款采取宽泛善意的解释原则,而对《ICSID公约》第25条的解释应当摒弃纯粹的主观解释方法,引入客观解释标准,并在投资仲裁中兼顾债务国主权债务危机的有效化解及债权人的条约保护。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企业遇到财务困难时的狭义债务重整。在了解债务重整的几种方式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探讨债务重整的策略问题。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债务重整策略探讨;1.重整对象的选择;2.破产还是债务重整的选择;3.选择合适的重整时机和方式。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必须遵循损失最小化原则。提出了国有企业债务重组的一些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东岳论丛》2018,(4):37-49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2018年经济工作中提出要确保和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对政府债务风险的有效防控是其中的关键与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新常态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及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债务风险的溢出效应及机制展开讨论,发现当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趋稳态势,但空间分布的聚集特征以及溢出效应使得债务治理问题仍不容小觑,为此笔者从财政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债务风险管理角度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08年的金融危机,最终演化为主权债务危机。综观这一轮主权债务危机,主要是在发达经济体爆发,尤其是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最为严重。学术界已经对欧元区主权债务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与讨论,但是其他发达国家的主权债务问题同样也不可小视。本文主要对欧元区以外主要发达国家主权债务的现状、成因及压力进行剖析,以此作为我国防范主权债务危机的警示。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债务杠杆率偏高、债务规模增长过快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与广泛关注。学者们已经尝试从不同角度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但迄今为止并没有文章对债务杠杆率的相关研究理论进行系统性的评述与梳理。本文对已有研究中的宏微观杠杆率定义及理论基础进行了论述,分析了高债务杠杆形成的原因,介绍了高债务杠杆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相关性研究的经典理论;最后进行了评述并讨论了我国下一步"去杠杆"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集中于主权债重组的理论分析,主要是重组中的两个困境:合作失败和道德风险。然后以Ghosal和Miller(2002)的博弈模型为基础,对主权债务重组的困境进行详细探讨,并得到一些启发性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