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人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了“味外之旨”理论。这一理论不仅对中国诗学理论是一大贡献,而且从阅读欣赏角度指出文学作品的高妙境界在“味外之旨”,也就是说,在解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时,读者借助自己的想像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这与西方接受美学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2.
文学结构本体论——论韦勒克的文学本质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韦勒克是 2 0世纪最杰出的文论家之一。韦勒克基于现象学文论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文学作品存在方式论”将文学作品的本体视为一种“符号与意义的多层结构”。这种由语言构成的“符号结构”规定了文学具有“审美性”、“虚构性”和“想象性”三种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3.
秋是文学作品中最具诗意的季节,秋是古代文学作品描写的主题,古代文人习惯伤春悲秋,虽然“悲秋”是文学作品的主流,但是也有许多“喜秋”作品存在。  相似文献   

4.
文学对于英语和其他外语教学来说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语言的角度说,文学作品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词汇和语法,也有助于掌握四种基本技巧:读、写、听、说。文学作品中的所有成份——情节、人物、背景和主题,都可以吸引学生掌握特殊的阅读本领,把作品深入读下去。同时,这些情节、人物、背景和主题,还给大量的书面和口头作业提供了内容、情景及灵感。使得一篇文学作品实际上成为一个教学单元的中心材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文学作品可以分为“筋骨型”与“皮肉型”两类,而重庆作家胡润森的小说则体现了“筋骨型”文学的特征,在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中,“筋骨型”文学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6.
文学与历史     
不可否认,很多文学作品常常可以让我们在阅读之后浮想联翩。想像中,诗人一般都是很浪漫的,或者很是洒脱。只是有时候也不尽然,只要稍微翻翻历史文献学家的那些刨根问底的东西,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漏洞。据说被后代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的文人韩愈,在当时的社会里,却濒濒给担任高官的宰相寄过很多内容嗳昧的信件,强烈要求贵人向皇上引荐自己。  相似文献   

7.
说到唐代文学,差不多人人都会想到唐诗。杜牧说:“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他是把唐代的散文和唐诗,并列在一起的。宋代的洪迈说:“唐人小说……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①又把唐代的传奇和唐诗列在了一起。其实,唐诗、唐文和唐传奇,都是唐代文学,它们之间,自然就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在唐代,有一件文学史上的大事,那就是后来人所说的“古文运动”。这个运动的意义微大,苏轼说是“文起八代之衰”,虽然夸张了一些,但基本上是不错的。后来的人又推断,正是因为这个运动,把文体解放了,于是唐代文学又有了新发展,那就是洪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描写西夏历史的小说很少,西夏生活偶然被文人学士诉诸笔端,也仅是作为历史上汉族爱国主义的陪衬。所以西夏人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往往给人面目狰狞之感,和历史上真正的”质直而尚义”的西夏人的本来面目相去甚远。近读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先生的小说《敦煌》,觉得作品比较接近西夏历史的真实,读起来使人清新痛快。 井上靖先生是日本文学界的泰斗,对我  相似文献   

9.
“冒充”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普遍存在于当时的美国社会,尤其是存在于黑白混血群体中。通过研究美国文学作品中涉及的“冒充”现象来揭示其背后所隐藏的深层缘由,从而达到了解他人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建安文学的儒道与狂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在总结建安文学的特征时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①他把建安文学的艺术特征概括为“慷慨多气”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把形成这种艺术特征的原因仅仅归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未免过于简单化。当然,这无疑是形成建安文学“慷慨多气”的艺术特征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慷慨是指由一种强烈的内心不平之气激发出的情感激动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而营造出的一种带有悲忧色彩的审美境界。在中国历史上,“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乱世并不止建安一个时代。建安以后的五胡之乱…  相似文献   

11.
在宋代理学史上,洛学派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该派理论的构成部分,文学思想表现出独具的 特色。该派是在“本”亦即“理”的大前提下承认文学存在的合理性,他们为文学作品界定了“无邪”的基本规 范,特别注重作者品德节操的磨砺,要求作者以高尚的品德充养其文,把“情”规范于“中”的范围之内,使之无 伤于“性”,其目的是让作品承担起兴起人善意的感发教化作用。为此,该派特别推重素淡自然、清切平易的风 格。当然,该派以“本”和“德”来挤压“文”,固然强调了文学的“善”,但于文学的“美”却是有所伤损的。  相似文献   

12.
十七、十八世纪之交在西欧掀起的“中国热”也传入俄国。这股潮流同彼得大帝实行改革的政策合拍,便迅速扩展开来。知识界注目于中国文化,宫廷和贵族社会则热衷于中国建筑和工艺品。中国古老文明的力量促使俄国有识之士开展交流的工作,最早是派人学习汉、满、藏语,翻译古籍,从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的典籍逐步发展到文学作品,进而建立研究的基地。  相似文献   

13.
“宗教文学”这一术语,多见使用。但略加寻绎,便发现论者所指各异,歧义颇大。有人从宗教经典中拈出一些被创教者征引的带有文学性的故事、传说等,谓之宗教文学;有人认为以宗教人物、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是宗教文学;有人把宣传宗教观念信仰的作品看作宗教文学;还有人认为神话也属广义的宗教文学,等等。可见,确有为“宗教文学”“正名”之必要,应该给它一个基本的定义,对其内涵有一个那怕是尚不齐整的界划。否则,一使读者难以适从,二使研究难以深入。  相似文献   

14.
文学翻译中的美学再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学作品的个体性决定了其翻译文本必须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美与形式美。但是由于文化个体之间的差异以及民族之间的审美差异,这种“忠实”的翻译标准只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从美学的角度分析了文学作品的翻译所涉及之问题,其中包括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审美分析及其翻译,语言表达的审美分析及其翻译等。进一步说明文学翻译是不同于非文学翻译的,它更多的是注重实现原文的审美功能,因而所适用的翻译方法及标准亦需译者再三斟酌,以求更好的再现原文——即对原文进行审美上的艺术再创造。  相似文献   

15.
文学翻译应万变不离其“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学作品的可读性应指耐读性而非易读性 ;译文的得体性才是交际价值的最高体现 ;以忠实为文学翻译的首要原则 ,既可以保证译作的可读性与原作的可读性最大可能地相一致 ,也可以保证译作最大程度地达到“得体”。“优势论”常常追求超越原文的“深化”和脱离原文的“精彩” ,有违文学翻译的本质和任务。  相似文献   

16.
1.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项羽本纪》)注:“亡人”,亡命之人。诸本旧读:皆于“亡”字断,“人”属下读。未安。下云“莫知其处”,项梁自谓不知桓楚逃亡的地方,故紧接“独籍知之耳”。若云“人莫知其处”则大家都不知道,何以项籍能知之呢!按:所论未确。此句于“亡”字读断、于“人”字读断皆可。即如选本所读,“莫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从事中国文学史教学与研究的教师 ,我很关注近期问世的《中国文学专史书目提要》(以下简称《专史提要》 ,陈飞教授主编 ,大象出版社 2 0 0 4年 7月出版 )。据本书的序言和后记 ,陈飞教授在撰写“九五”国家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中国文学史学史”之“专题史”时 ,受其著作既多却少有关注的感动 ,遂发愿编撰此书。编者历时三年 ,艰辛搜罗 ,广泛收集 ,细心编撰 ,复经多方努力 ,终得成书。今读之颇有感想。一是视角独到 ,选题新颖 ,是前人所不曾为 ,有填补空白之意义。“文学史”自从上个世纪输入中国以后 ,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迅速…  相似文献   

18.
人应多接触文学,因为文学给人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别林斯基曾说:“文学有巨大的意义,它是社会的家庭教师。”文学对人的作用是慢慢显现的,它可以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一个人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重点探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两重人格》,并尝试就“异化”这一为现代派文学家广泛关注的主题对之作出评价。当然,本文没有试图以“异化”来涵盖或诠释陀氏作品全部的丰富性和深刻性,陀氏最终关注的还是“人”本身。但由于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独特性,陀氏以艺术家的直觉表现出来的“异化”现象对现代派文学家自觉的“异化”追求也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20.
幽默文学具有特定的艺术情境,这种特定情境是孕育幽默感的温床,也是幽默文学的重要艺术命脉。境,是文学作品主人公活动的时空条件,是艺术与生活,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总和。西方美学侧重客观事物,把“环绕人物並促使他们行动”的“社会环境、条件、事件”,叫做艺术环境。而能“反映时代的基本内容、特征、倾向、矛盾”的则是恩格斯所说的“典型环境”。我国古典美学则重视文学作品主客观的结合,重视情与景、意与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