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安、洛阳唐两京出土景教石刻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洛阳出土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幢记》石刻,不仅证明了洛阳景教徒的传教活动,也证明唐代两京景教之间的互相联系与遥相呼应。通过从时代背景、地域空间、中外人名、民族信徒、家族信仰等五个方面,对长安景教与洛阳景教进行多角度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景教在唐代虽是一个外来小宗教,传世文献很少,进入中国后又有所变异,但西安、洛阳都有景教的教区传播中心,这已是确凿无疑的了。长安景教碑和洛阳景教经幢是中国景教历史上最重要的两个出土石刻,尤其是"记"反映的社会内容信息更多,研究的焦点应集中在"记"而不仅仅是"经"。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在中国文化境域中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传入中国如果从唐代算起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虽然基督教在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宗教,但从总体上来说,如果和佛教传入中国相比,基督教在中国的传入并不太顺利.直到今天基督教作为一个来自西方的宗教,始终未能很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在宗教的理论上也没有很好地完成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与创新.这里原因何在?本文仅从明清之际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所遭遇的问题与困境出发,分析基督教在中国文化境域中所面临的挑战,说明基督教如果要在中国的文化境域中得到发展,与其他宗教和睦相处,就必须在理论上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是世界性宗教,它在中国的流行曾经有过漫长的历史。作为基督教的一个派别聂思脱里派(中国称为景教)最早于公元7世纪传入唐代中国,到武宗会昌灭佛(845年),在中国流行了二百多年。13世纪初,蒙古兴起后景教和天主教又传入中国,流行了一百多年。但唐元二代传入之基督教最后都湮灭了。研究基督教早期传入中国的历史,对于了解唐元二代中西文化交流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会通,是一个外来宗教与原有本土文明交流融合的范例。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之后和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相接触,由争斗而融合,并于隋唐时期结出硕果:创宗立派,自立门户。这展现了一个历史的过程,如果说隋唐是佛教在中土的开花结果时期,那么两晋则是扎根发芽期。对“佛教何以能在东土扎根”这一问题早已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谓见仁见智。我们认为,应以综合的态度,由里及外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才能得出较为完整的客观的结论。两晋上承汉魏,下接南北朝。就汉魏而言,因其属佛教初传期,故传播地区有限,信教人数也有限。总…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和多宗教的国家,在几千年的文化史上,除土生土长的道教外,还先后由国外传入了佛教、琐罗亚斯德教(即袄教)、摩尼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等.但是,能在中国扎根并得以传播的宗教却不多.琐罗亚斯德教早在南北朝时(公元6世纪前后)就传入中国,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下,宋代以后就悄然消失了.摩尼教大约公元6—7世纪传入中国新疆,它曾几度变换方式,企图在中国落户,如唐代依附佛教、宋代依附道教,可到了元明时期,仍然被其它宗教彻底融合,截至清代,摩尼教作为一种独立的宗教已经不复见于中国史籍了.基督教是一个宗教理论、宗教制度比较成熟和完备的宗教,在世界的影响和努力也远远超过前两种宗教,然而它在中国的传播并非一帆风顺,历史上几度传入,均遭抵制.只是到了近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日趋衰落和外国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唐史方家向觉明先生在《西亚新宗教之传入长安》、《周至大秦寺略记》中对唐代景教流播作了详尽研究,(《燕京学报》专号之二,1933年10月版)但对于大秦景教碑的出土地点、碑的史学和考古学价值,困于资料,未能做出定论。后学为澄清唐代外来文化中这一疑案,历时三个月,多次到周至凭吊大秦寺遗存,查阅资料,并去碑林研读《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获益匪浅。景教是从基督教的反对派开始的。景教,基督谐音。景者,大也、烟也、光明也。景教开山祖──聂斯托尔于428年至431年任君主坦丁堡主教期间,力主圣母玛利亚…  相似文献   

7.
论佛教的中国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滋生于与中国远隔高山大漠的古印度,那里长期分裂割据,遭受外来入侵,缺乏进行对外扩张的武力。然而,佛教并不凭借古印度的国家力量,在中国获得了远胜其他邻邦宗教的地位,形成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成功范例。对这一重要的历史现象,历来学者虽多有论述,但从中国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和佛教教义的不断变化看,这一问题还有补充说明的必要。 一、魏晋佛教兴盛的原因 佛教自两汉之际东来,本无太大影响,中国文人视之为道术。如袁宏《后汉纪》说:“西域天竺,有佛道焉。佛者,汉言觉,将悟群生也。……沙门者,汉言息也。盖息意去欲,而归于无为也。”正因为视之为道术,认为“浮屠所载,与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禅宗是中国众多佛教宗派中最中国化的一支,也是最有生命力的一支.禅宗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禅宗的思想则是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禅宗也早已成为世界性的宗教,而二十世纪以来,对于禅宗的研究与探索也己成为东西方学者与思想家们的一个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9.
跋河南洛阳新出土的一件唐代景教石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年洛阳出土的唐代景教石刻残幢,刊有《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一部及景僧清素等人的建幢题记。经文中采用的若干佛教用语,反映出唐代景教意识中融汇汉译佛教概念的情势。至于建幢题记披露的这个景众群体,从姓氏构成上考察,即为一个东来粟特的亲族部落。而东都洛阳之建有景教寺院———大秦寺,亦因这一经幢题记的记事,得到确切的证实。  相似文献   

10.
<正> 明清之际耶稣会来华传教,基督教与儒教发生了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实质性的、平等的接触.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这么一批进士级的士大夫领洗入教,成为中西思想交流史上很有影响的士大夫基督教徒.应当说,出现这种情形的历史条件和机缘是不多见的.从中国方面来看,以儒教为核心,佛教、道教和民间宗教为补充的宗教意识形态,有着“包容”、“调合”外来宗教的禀性和传统.除此之外,明清之际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宋明新儒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经走入末途,流于空玄,满足不了维系一个官僚大帝国的意识形态需要,这使得中国思想界兴起了一股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而基督教的传入似乎恰恰契合了这一思潮.自十八世纪中叶起,开始了百年禁教时期,这一时期的结束又是以帝国主  相似文献   

11.
唐代回鹘宗教信仰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回鹘是我国现今新疆维吾尔族的直系先民.回鹘早期信仰萨满教.8世纪中期,摩尼教传入回鹘并被汗王定为"国教".840年,汗国灭亡,部族西迁, 回鹘改信佛教及其他宗教.本文对唐代回鹘宗教信仰的历史变化过程作了简述,使人们对今天维吾尔族的宗教文化以及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王树人 《文史哲》2007,(4):42-46
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儒学之文化融合,被看作是中外思想文化融合的成功范例。但明末清初之时,西方基督教(天主教)文化传入中国,却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这既有西方宗教文化对中国思想文化的霸权主义因素,也有中国统治者坚持儒家道统决不动摇的原因。"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的引进西学并高扬西学,同时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自戮式的贬抑,一直是中国20世纪思想文化发展的基调。其结果是中国思想文化界长期处于西方话语霸权下的"失语症"状态。要恢复中国思想文化主体地位或找回"失语",只有在艰苦的中西思想文化的会通中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13.
景教在传播中国过程中往往依附佛教或借用佛教元素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泉州景教也遵循了这一规律,这可从景教石刻上得到印证。泉州景教石刻所反映的浓厚的佛教元素,不仅暗示了泉州景教徒与中国其他地方的景教徒保持着某种联系,而且许多图像组合的创新,反映了泉州景教石刻受不同文化环境而形成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4.
途经宁夏北部灵州的长安--灵州道,是经历了安史之乱、吐蕃民族占据西北地区后,唐朝政府连接中外的著名丝绸之路.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到宋初已成为一条国际交通线,灵州也成为一座国际交通都市,西夏崛起后灵州道停滞.唐肃宗灵州即位,为这条通道的畅通、灵州政治地位的提升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善于经商而闻名的中亚粟特人,大量移居灵州;盛行于唐代的胡旋舞,同样在当时灵州境内留下了最为珍贵的乐舞艺术的实物资料;宗教文化,是这一时期主要文化现象之一,它不但在当时有利于佛教文化的东西传播,而且为外来宗教--景教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尤其是对西夏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学界一般认为景教经典充满儒道释味,虽然不乏一些介绍景教借用其他宗教词语的文章,但很少有人去仔细甄别这些词语的来源,更不用说分析这些词语在景教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我们从词语角度出发,选取了唐代景教文献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宗教核心词语进行考察,重点分析这些词语的来源,以期探讨这些词语对景教在中国传播的本土化策略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伪满洲国时期是我国东北地区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因而作为精神鸦片的各种宗教在这一时期都十分盛行。其中社会影响最大、信徒最多的是佛教。佛教大量地传入东北地区并成为东北地区的一种主要的宗教形式是在辽代。在辽代及其后的各个时代,东北地区的佛教曾多次兴盛。不过,其总的发展趋势是同唐末以来佛教在全中国的命运一样,不断地衰落。一  相似文献   

17.
自明末(1625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下称景教碑)出土后,研究景教之中外学者,代有人在。“景教是唐朝时传入中国的基督教的一教派”,几成定论。但有一个极重要的问题:景教确实烙印着老子思想的印记。研究者对此虽有涉及,却未作深究。本文拟将景教教理与老子学说作些比较,并由此探讨老子道学与宗教神学的关系。从景教碑看景教与老子的关系景教碑是研究景教最确凿的资料。其中明显地把景教与老子联系在一起。据景教碑载,贞观九年(635年)景教传入中国时,唐太宗是很认真对待的,《尊经》亦载:“西域大德僧阿罗本,届于…  相似文献   

18.
多元文化交融的缩影--澳门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门文化"是东西方文化在澳门这块葡人"居住"的中国土地上,通过长期碰撞和交融后所形成的一种典型的多元性文化."澳门文化"在其历史的长河中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方宗教与中西学校的并存、及在鸦片战争后东西方不同文明的进一步融合与认同,使澳门成为了中国近代一座典型的多元文化型的国际商埠,并为我们今天考察和研究近代以来东西方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关注的实施范例.  相似文献   

19.
一、中国佛教及其分类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古印度,创始人是释加牟尼。佛教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内地,至今大约有2000年了,它传入中国后,又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相融合,不断变化、发展,逐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中国佛教根据流传情况和经典使用的文字加以分类,可以分为汉语系佛教(又称汉传佛教、汉地佛教)、藏语系佛教(又称藏传佛教、喇嘛教)、巴利语系佛教(又称南传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云南有26种民族,是中国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也是宗教类型最齐全、宗教现象最丰富的一个省,是名符…  相似文献   

20.
<正> 佛教自19世纪下半叶传入美国后,仅短短一个多世纪,已经从移民宗教发展为全国性宗教、再到世界性宗教,成为风格独具的美式佛教,信徒达40多万,影响深入普通美国人的日常生活。而美国的佛教研究规模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无论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还是研究成果.都首屈一指,研究水平亦属世界一流,影响巨大.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和美式佛教的转而向世界弘布,使得美国佛教徒一再声称:美国已成为当今世界佛教的中心。本文通过对美国佛教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倾向的述评,力图探索出一些普遍性的特点,以求对我国佛教和其它宗教的研究能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