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礼记·乐记》中的“声”、“音”、“乐”是三个不同的层次 ,由“声”到“音”再到“乐”不仅是一个艺术生成的过程 ,也是一个“同民心”而达“王道”的过程。就精神层面言 ,“乐”和“礼”一样还是儒家的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有关宇宙的、人生的、政治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中国先秦时代,人们通过对"声"、"音"、"乐"意义辨析而形成流传至今的"音乐"观念,"以声变成音,音和乃成乐","和"是音乐美学之核心观念.一为人间社会"政通人和",一为超越政教功利顺应自然的"天人之和".古代音乐家有两种审美取向:一是由"乐以安德"而至"美善相乐"实现教化目的;一是以"无言而心悦"而强调"声无哀乐",维护音乐创作与接受独立的审美品位.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美学观念钩沉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一是论述“风” ,是中国先人因触觉感受而生发的审美观念 ,由《周易》、宋玉《风赋》及以后由“风”构成有“风采”、“风韵”等审美话语可证之 ,流传到日本而形成日本歌论的“风的美学”。二是论述“音”不同于“声” ,“声成文 ,谓之音” ,具有美的意义 ,“音”因情而美 ,是形成“乐”的主要因素 ;“章”与“音”相关联 ,是由听觉美感而来 ,“声一无听” ,“六鼓四金”之音 ,可能是“章”字构成之由 ;“章”本义即音声之美 ,后又引申有色彩美、美之“彰显”等义 ,“文章”一词 ,即是合形色美与音声美而成。  相似文献   

4.
从字源学上说,“韵”同“均”、“钧”,为古代的乐器,训为“韵,和也”,即指和谐的乐音。这种和谐的乐音是在阴阳二气交互运动的变化过程中形成的。由“声”到“音”及至“乐”的形成过程所体现出来的“和谐”内在意味,使“韵”体现出一种审美的和谐极致之诗性文化气质特征。“韵”的形成机制及其所遵循的音声之道使它由原始的音乐领域拓展至书画、诗文乃至人物品藻等审美领域,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最具包容性的美学范畴之一。  相似文献   

5.
祁志祥 《学术界》2023,(7):111-121
周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启蒙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的“人的觉醒”时代。周代的思想启蒙,表现为“人道”对殷商“神道”的袪弊。周代思想家讨论的“人道”,是“内圣外王”之道。“乐教”就是周人“外王之道”中辅助礼教、实现德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周公制礼作乐,音乐理论在周代达到高度繁荣,形成了丰富完整的思想体系,包括“本于太一”“天地之和”的音乐起源论,从“古乐”到“新乐”、从“德音”到“奸声”的历史演变论,“乐以象德”“声以和乐”的音乐本体论,“管乎人情”“制之礼义”的音乐创作论和“审乐知政”“和乐成顺”的音乐功能论。对周代乐教的思想体系作出系统考析,不仅可为全面认识周代音乐理论的辉煌提供可贵的参考,而且对于今天认识音乐的真谛和使命具有值得珍视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诗、乐关系是诗经学史上的一个根本问题,从汉儒的弃乐言诗,到宋代郑樵的以乐论诗,再到南宋以来的以诗统乐,这种转变离不开唐代孔颖达的先导之功。作为经学史上集中论述诗乐关系的第一人,孔颖达通过“诗乐相将”“诗为乐心”诸说化解了先秦季札观乐与汉儒以义说诗之间的矛盾,促进了汉代义理诗经学的流行,启发了宋代以来的诗乐话题,奠定了后世学者以诗统乐的诗学理路。后世学者既要顾及《诗经》的乐歌性质,又要防范一种彻底的“主声”之学危害“思无邪”的正旨,往往就要通过反思郑樵的声歌诗经学从而回到孔颖达的诗乐学说。  相似文献   

7.
在儒学的视野中,乐不同于一般的声、音,乃有德之音.乐的精神内核在于“生生”之“和”,其基础在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其完美的和谐在“无声之乐”的境界中才能得以真正实现.然而,“无声之乐”并非心灵的虚无飘渺的念想与妄测.因此,并不是虚无的彼岸图景,而是实存于人的日常生活的道德实践的生命历程之中.通过个体生命的道德实践,“无声之乐”内化于主体的生命本质力量之中,修成儒家所追岽的理想人格.实践、人格与境界已然组合成“生生不息”的“圆融和合”的生命整体.  相似文献   

8.
诗可以乐——北宋诗文革新中“乐”主题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在北宋诗文革新中,存在着一个“乐”主题从初起到变化终致高潮的完整发展过程。“乐”主题的产生,与宋代士大夫优越的历史际遇密切相关,具有“文藻相乐于升平”的时代特色;在诗文革新先驱的倡导下,它被赋予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和仁人志士的乐观情怀,实现了其人格本体的深化,并且在创作风格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它的表现形态。作者指出,北宋诗文革新中“乐”主题的发展,打破了传统文学以“悲哀为主”的格局,使其获得了与“悲”主题平分秋色的地位,从而带来了文学史上“和平之音”与“穷愁之言”的异调同工。  相似文献   

9.
“悲”与“乐”是《淮南子》一书的主要论题之一.《淮南子》“悲”、“乐”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何谓悲,何谓乐,二是如何处理悲、乐之名与悲、乐之实的关系,三是悲、乐与治身、养民的关系.《淮南子》“悲”、“乐”论有一个颇值注意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悲乐观是作为世俗悲乐意识的对立面提出来的,包含着浓重的风俗批判成分.正面说理和风俗批判的结合,使《淮南子》“悲”、“乐”论既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又有现实的针对性、文笔的鲜活性以及愤世嫉俗的情感色彩,表现出相当大的思想活力和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0.
和而不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和”,古作“”“,相应也”,也就是唱和。《易·中孚·九二》之“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尚书·尧典》之“声依承,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都是这一意思。同时,“和”又与“调”互训,《说文》讲“调,和也”,《国  相似文献   

11.
《礼记·乐记》是先秦时期一篇极其成熟的文艺理论论文。我们可用“中和”二字来概括其文艺思想。在历代儒家心目中,“中和”是个人品格修养、文学艺术作品和治国平天下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最高的人生追求与审美理想。《乐记》明确辨析了“和乐”与“淫乐”、“道”与“欲”的关系,它虽以乐为名,却礼乐并重。“乐”是德音,凡是堪称为“乐”的文艺都应具有和谐中正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音乐学史上的“乐”“音”“声”三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盾 《中国学术》2001,3(3):55-73
中国音乐学史是一个处于建设中的学科。由于学科的历史不甚长,也由于其中的研究者多半来自文史哲三科,所以它的研究对象往往同于中国哲学史和文艺理论史,有些音乐学史的特有现象反而未被人们注意。比如,为什么音乐资料在传统目录书中并无专门归属,而分别见于经部乐类、集部词曲类和子部艺术类呢?为什么“正乐”、“靡靡之音”、“郑卫之声”等术语可以不加解释地用于音乐批评,而分别指称处于不同伦理地位的音乐呢?恰是这些习而不察的问题,不但涉及到中国音乐学史上最基本的概念与分类,而且涉及中国古代音乐批评的基本方法,有必要加以认真讨论。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的“物感”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古代文论中有一个广泛流行的见解,就是认为文艺创作来自作家的情之动,作家的情之动又来自客观的物之感。这,就是大家熟知的“物感”说。这个“物感”说源远流长,其最初的源头是《礼记·乐记》中的一段话: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这段话讲的是音乐(按:此处所说的音乐,实为乐、诗、舞的统一体),是说音乐的产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这显然是对音乐产生原因循科学解说,也是对文艺源泉的科学解说。列宁指出:“唯物主义的理论,即…  相似文献   

14.
《管锥编·毛诗正义·关雎(三)》按照古典文献对“诗”与“乐”的传统理解,对“诗”、“声”、“乐”三者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最终认同了“乐之声”比“诗之言”难作伪的论断.诗歌与音乐在“作伪”命题的具体所指,须通过对诗歌与音乐的符号形式、情感特征、情感表达方式与意义接受的分析得以呈现,因此,泛泛认定音乐比诗歌难作伪并不具说服力,同时,在对两者“作伪”比较的论述中,声音作为相同的表现媒介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参照.  相似文献   

15.
传统之“乐”认为.“乐”是“安而不忧”、“善美愉悦”与“自然顺适”心理体验;也是“生生不息”、“云淡风轻”、“率性而为”人生状态:还是过程的、信仰的、指向未来的幸福,甚至“幸福”本身就是理想与信仰。在传统之“乐”这种理想与信仰包括两个方面:“天人合一”与“各得其所”。通过分析,传统之“乐”具有以下一些特征:包括四个方面即“静底”、“善底”、“天底”、“和底”。  相似文献   

16.
音乐本体是音乐理论的基础性问题,建构中国传统的音乐理论体系,就必须要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的音乐本体。中国古代音乐以声、音与乐的统一为内容,其中声与音是乐的表现,乐是声与音的本体,两者体用合一,相互贯通。中国古代的音乐本体不是抽象的一般概念形式,也不是与声、音相对立的实体存在,而是音乐所展现出来的源自天地与人之性情的本真存在与意义世界,它不仅构成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根本特征,而且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胡文华 《兰州学刊》2009,(10):168-171
《说文解字》中的“亦声字”是分化造字的产物,通过同时记录汉语语素的音和义来表词。“亦声”是介于会意和形声之间的一种表词方式。“亦声字”记录汉语语素的方式分为四种:转移“某亦声”之“某”的内涵、扩大“某亦声”之“某”的内涵、缩小“某亦声”之“某”的内涵和不改变“某亦声”之“某”的内涵。从某种程度讲,“亦声字”是一种汉字的繁化。对“亦声字”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分析汉字形声字的起源。  相似文献   

18.
《说文》中之亦声、省声和省,是许慎对“六书”的若干补充说明,是传统汉字结构理论之组成部分。汉字在其长期历史发展中,字形之孳乳、省变,字义之引申、转移,音读之因地域不同而殊异,因时代变迁而音转,形成极为复杂之形音义关系,这种复杂关系反映在语言文字学领域  相似文献   

19.
王船山“诗”、“乐”关系的主要观点是:“诗”、“乐”密不可分,“诗”须协和于“乐”,“诗”、“乐”合一,因“诗”起“乐”,于“乐”用“诗”。他揭示了诗歌艺术的审美本质和文体特征,体现了其对诗歌艺术审美理想的独特追求。  相似文献   

20.
“悲音为美”作为一个美学范畴 ,我们感到熟悉而陌生。熟悉其艺术原理 ,但上升到美学范畴似乎又感觉陌生。我们拟以“悲音为美”的原始涵义以及审美特征、心理感受、社会基础、创造主体等方面 ,来说明“悲音为美”作为美学范畴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