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与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相关的三个问题:同行评价一定程度上造成学术研究与现实需要的脱节,因此要在重视和改进同行评价的同时,引入社会评价,对学术成果实行学术共同体和社会大众联合评价;社会科学成果既要重视学术影响力,又要重视决策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要通过改革学术评价机制,引导学者重视社会科学成果的宣传和普及;思想是学术的灵魂,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要建成思想库,离不开思想者和思想家,要通过改革学术评价机制,在学术殿堂里为思想者留下生存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在过去的25年中,中国的学术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但学术著作质量不佳,其原因是我们一直未能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建立起真正的学术标准。因此,只有真正理解学术一词的意义,以此为标准进行学术工作和学术评价,才能有高水平的学术。  相似文献   

3.
创新性学术的生成需要以天赋、勤奋、灵感三位一体为基础,这就决定了优质学术研究者的稀缺性、学术作品自身成长的长期性、学术作品评价的公正性,学术生成规律是建立科学学术评价机制的基础.稀缺性要求学术评价机制的筛选性质,将具有学术天分和爱好的人挑选进学术队伍,没有学术天分和兴趣的人则排除出去;长期性要求不能急功近利年年考评,以三五年或更长为一个周期较为合理,优秀的学术作品需要一个如琢如磨的较长过程;公正性要求期刊的运行要规范,作者和论文要一致,论文质量和期刊档次要一致,避免平庸之作进入权威期刊而将学术庸才装扮为学术天才.  相似文献   

4.
中国学术评价机制与系统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中国学术界严惩学术不正之风,进行学术规范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学术评价机制和系统从理论与实践上进行反思,建立一个可与世界接轨,又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规范机制和学术评价系统,将学术界的不正之风用机制来制约。一、“阳光机制”与“暗箱机制”从来社会的各类评价存在两种评价机制,一种以公开监督为核心的评价机制,这种机制是建立在评价人“性恶论”而需要公开来监察以求得公平的机制,我们称其为“阳光机制”;一种是以保密减少干扰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这种体系是建立在评价人“性善论”而需要保密以求得公平的机制,我们称其为“暗箱…  相似文献   

5.
学术越轨囊括了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的内容,表现为情节轻重不一的违反学术规范、违背科学精神和科学规律的行为。学术越轨的诱发因素包括学术“马太效应”,学术评价体制不完善,学术行政化,学术道德失律,图书馆、期刊社、出版社的不作为以及越轨行为低成本化等。学术越轨不仅影响学者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声誉,还会损害高校、科研院所的形象和声誉,影响学术界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的步伐。防治学术越轨,不仅要实现学术约束机制化、职业伦理制度化、评价体系完善化、终端系统功能化,还要防范研究生的学术越轨行为。目前,关于学术越轨的相关概念尚未达成共识,对学术越轨的防治方法研究不足,研究深度不够。  相似文献   

6.
论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术精品与学术大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学术“精品”与“大家”的内涵、知识经济时代学术精品生产的特点和机制,以及学术大家成长的环境,提出要建立利于学术精品生产和学术大家成长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7.
对学术研讨会论文进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增加定量评价因子,体现评价的层次性与综合性。改变目前科研管理中学术研讨会论文评价“惟行政化”、“图章化”的学术失范现象。以“入选论文”作为学术研讨会论文的评价方式,不以奖励等级进行即时评价,以延时评价验证论文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麻天祥 《浙江学刊》2000,(4):129-132
作者认为,一百余年的中国近代学术的变革就是以节节复古为形式,而以创新为内容的。它的特征就是两个字变与合。它的内容不外三个方面如何评价传统,怎样引介西方,建设什么样的未来文化。对传统的重新评价,是中国近代学术变迁的依据和核心内容;有选择地引介外来学说则是创变的条件;对中国文化未来的建设却是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建立一个全面、完善、公正、科学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体系已是当务之急,既是为了从方法论上根本解决现行评价方法所造成的弊端和错误导向,也是为了不错过已经出现的重要发展机遇,推动人文社会科学摆脱以往根底浅薄的被动局面。文章在分析了现行主要评价方法,如同行评议、引文索引、核心期刊等之后,认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体系的建立现在面临的困境是旧有的主、客观方法都有较多缺陷,而新的方法还处在实验阶段,新、旧之间的过渡时期还较长,是政出多门、标准不一、事故易发的不稳定阶段。为寻求出路,文章认为当前的做法是重组现行旧方法和实验性方法,在互相关联和牵制中尽量降低彼此缺陷的负面作用,形成“组合效应”;同时从长远发展考虑,要致力于建设一个有利于评价体系良好运行的环境,建立起对学术研究者、学术评议人、学术管理者的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10.
董希望 《浙江学刊》2006,18(6):210-217
关于学术评价制度的研究,现有文献较多涉及单项制度的描述与评论。本文在描述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阐明学术评价中涉及的关键问题,就理解学术评价制度提出一个分析框架。首先需要对学术、学术作品、学术水平、学术贡献等进行定义,并对学术评价制度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可对各项制度分别研究,以及分析其相互影响及其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