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0年起,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李小云教授在世界银行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支持下,在坦桑尼亚开展坦桑尼亚的发展研究。他多次为坦桑尼亚政府官员、研究界介绍农业发展和减贫工作中的“中国经验”,对坦桑尼亚农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设“粮食篮子走廊”等重要设想。在此期间完成的《发育一个能导致减贫的农业》研究报告得到了世界银行及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2.
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再生产理论视角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贫困和减贫的历史变迁。以国家贫困线标准审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贫困及其减贫演变推进,实际上就可理解为从单一经济收入贫困的简单再生产,扩大到除了考虑经济收入以外,还包括公共服务、社会福利、公民权利等多维综合因素的扩大再生产视角。而立足国内减贫发展态势,将贫困及减贫问题置于国际视野之下,从全球更大范围思考及应对贫困难题,则是中国大国责任在减贫领域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3.
对于经济增长是否一定有利于减少贫困的问题,国外相关研究始终存在争论。最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贫困地区增长差异的两个主要来源:增长的部门构成和多种因素的初始状态。如农业和非农业增长对减少贫困的地区间差异,以及财富分配的初始状况、基础教育水平、城乡差异、城市化水平和非收入因素等对减贫成效的诸多影响。此外,还就减贫的非均衡性和测度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回顾。经济增长无疑对减贫具有积极推动作用,这是贫困减少的必要条件,但是经济增长并非是贫困减少的充分条件。在这一过程中,增长性质、结构,初始条件,市场效率以及政策取向等经济、非经济因素都会对减贫成效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减贫经验国际化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研究和学习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减贫经验成为国际发展理论和实践领域中的热点。本文以中国减贫经验的国际化为主题,从减贫的视角切入,主要从中国贫困的变化、中国减贫的基础以及中国减贫的动力和要素等方面对中国发展经验进行简要讨论。本文认为,中国的减贫经验一方面是中国特定历史、政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在全球化条件下融入全球经济过程的附属物,更已经发展成为了全球发展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政府的主导作用、优先发展农业以及将农村工业与相应小城市的发展有机地连接起来的经验是中国发展和减贫经验国际化中的重要内容,而如何将中国发展与减贫经验的实质性内涵与国际社会进行有效分享而非将其机械化地复制是中国经验国际化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施及中国千年绝对贫困的消除,全球减贫事业进入新阶段。但世纪疫情、地区冲突、气候变化等因素交织叠加导致全球减贫治理陷入多重困境。具体表现在:动力维度上,全球发展受阻导致减贫动力不足和赤字增长;制度维度上,新矛盾新挑战凸显边际效益递减下的“贫穷陷阱”和减贫机制失灵;空间维度上,社会动荡和信任赤字交织加剧全球减贫治理风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中国向世界提供的新型治理观,为全球减贫实践提供了更具时代性与世界性的思想支撑和实践蓝图。据此,中国应进一步深化全球减贫脱贫合作,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凝聚减贫合力,积极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以革新减贫机制,引领共建“一带一路”平台以打造减贫责任共同体,从而推动全球减贫治理走出困境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增长与减少贫困(1978—2004)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78年以来,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尽管经济仍然保持快速增长,减贫却出现了放缓的趋势,并出现了一些新的贫困型态。增长质量下降与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的贫困人口受益比重下降以及获取收入机会的减少,是中国减贫放缓的重要原因。中国应该构建新的减贫战略,内容包括调整国家贫困线,实施有利于减少贫困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重视弱势群体社会参与机会的增加,提高贫困人口能力等。  相似文献   

7.
经济增长是我国减缓贫困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分配不均又会削弱其减贫能力,因此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经济增长的减贫能力需要具体分析。基于2001—2012年江西省统计年鉴中按收入分组的数据,估计出江西省农村贫困的规模,计算出贫困的经济增长弹性和收入分配弹性,并通过贫困的动态分解得出经济增长的减贫指数。结果发现,近年来收入分配对贫困的影响力逐渐提高,在此影响下不同阶段的经济增长的减贫能力不同。此外,经济增长对贫困发生率的影响最大,贫困距次之,平方贫困距最小。因此,为加强经济增长的减贫作用,政府的政策重心应逐步转移到收入分配问题上,并且要特别关注贫困人口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均现象。  相似文献   

8.
以分享减贫经验、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的10?17论坛,是发展中国家和国际机构之间共同协商减贫对策的交流平台,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多重的现实价值。在历届论坛上,中国经验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以持续的经济增长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的专项扶贫战略,使中国的减贫成就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然而,如何在扶贫攻坚的进程中,保护环境、促进平等、扶持弱者以及化解多维贫困等问题,仍然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9.
经济增长对减贫的影响和促进使得二者间有着重要关系。但传统理论主要关注增长和分配,在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中表现出局限性,因此必须结合发展模式对其进行再认识和新扩展。通过选取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为实证研究对象,进行静态模型的回归分析发现,2004到2009年当地名义人均GDP年变化量与贫困发生率年变化量之间出现了反常的正相关关系,即人均GDP增长的越快,贫困下降的越慢。研究一方面表明整体经济发展指标会掩盖与贫困群体直接相关的农牧业因素,另一方面指出政府支出支配型经济发展模式在城乡分割时会导致减贫与经济发展的互斥,因此,国家的扶贫政策应该更加注重瞄准贫困人群。  相似文献   

10.
精神贫困作为减贫政策的话语实践或研究概念,一度被视为导致贫困发生的关键原因。 随着贫困研究及减贫干预实践的深入,精神贫困开始作为一种贫困的表征或减贫干预的意外后果而存在。纵观西方贫困研究的历史和实践,精神贫困在致贫、持贫以及减贫干预中的影响不断受到关注和讨论,形成了作为致贫原因、贫困表征以及减贫干预后果的精神贫困等不同解释维度。 文章沿时间顺序追溯和梳理西方贫困研究脉络中的精神贫困问题,旨在为当前我国脱贫攻坚进程中的精神贫困问题提供相应的政策和理论关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