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积极地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与资本主义的连接性,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必须以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基础。与之相应地,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不仅在经济层面、而且在政治和文化层面的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 ,应当未雨绸缪 ,兴利除弊 ,认真研究和防范风险 ,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而不被资本主义所利用 ,维护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局面 ,不断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指出了东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并且在中国成功地实践了这一思想 ,他特别指出要用科学态度对待资本主义 ,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 ,中国不能也不会走向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4.
冯爱珍 《江汉论坛》2005,3(10):80-83
利用资本主义的适当发展以尽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而使中国社会顺利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利用资本主义思想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显然不够成熟,结果导致半途而废。究其历史局限性,主要在于:利用资本主义构想与过渡时期的模糊认识之间存在矛盾;利用资本主义的价值取向存在缺陷;利用资本主义构想与资本主义的片面认识之间存在冲突。  相似文献   

5.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 ,毛泽东依据马列主义关于利用资本主义的基本理论 ,对于如何利用资本主义发展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并形成了利用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作为后发外源型的现代化国家, 中国现代化的整个历程都无法割断与资本主义的联系。中国现代化的前期, 是封建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认同和接纳问题, 后期则是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利用问题。如何处理同资本主义的关系,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国的现代化最初选择西化模式的方向是正确的, 只是当时中国不具备接纳资本主义的条件, 选择西化模式的失败并不能说明学习西方是错误的; 中国现代化由西化模式转换为苏联模式不等于必须割断与资本主义的联系, 选择苏联模式遭受挫折的关键恰恰在于没有正确处理同资本主义的关系; 中国的现代化与资本主义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但这不等于说中国现代化非走资本主义道路不可。中国现代化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学会利用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对于资本主义认识的历史轨迹经历了三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资本主义地位和作用是充分肯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提出利用资本主义主张的同时交织着瓦解资本主义的思想;1957年后,毛泽东消灭资本主义的思想不断加剧,最终在中国大陆彻底扫荡了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描述和肯定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肯定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是吸收西方文明成果的产物,肯定地论述了中国社会向资本主义制度演进的趋势.列宁形成和提出了利用现成的经济形式的思想,形成和提出了给小农经济发展以推动力的思想.新中国建立之初毛泽东就利用私营工商业的作用阐述了重要的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关于利用资本主义作用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是影响中国革命和建设成败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探索的马克思主义新课题.在我党80年的奋斗历程中,毛泽东正确地将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两个部分;邓小平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形成了吸收利用资本主义的重要思想;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我党在新形势下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1949-1956年,中国处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状况的变化,党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也是不断变化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在建国初期党形成了"利用、限制"民族资本主义政策,并在建国后加以运用和贯彻。在过渡时期,党将"利用、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转变为"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党和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改造,使中国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1.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事关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从“一球两制,竞争共处”的新的时代格局考虑问题,本着实事求是、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以及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方向的原则,创立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处的新模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断融入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两种制度体系由交锋向交往的转化。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对俄国、中国等革命前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进行了描述和肯定。十月革命后特别是在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明确地形成和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促进社会主义的理论。在当代,中国共产党正确地说明了国内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与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关系,并且指出有些经济措施或经济形式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利用,同时将经济上的利用与政治上的团结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经典作家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借鉴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理论观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邓小平科学地继承了这一思想,系统地提出了借鉴、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内容和形式。借鉴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服务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中极富特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邓小平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入理论思考的结果。所以我们要认清这一理论的时代价值和这一理论留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论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圣福 《江汉论坛》2005,4(7):91-9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主要有:利用资本主义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提倡和奖励私人资本参加根据地经济建设;合理调整劳资关系;引进和利用外资等。毛泽东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深刻地洞察到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 ,科学地确立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模式。在正确分析和评价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及继承毛泽东等学习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基础上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中国革命中的资本主义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特殊的问题。毛泽东运用马列主义原理 ,从我国国情出发 ,创造性地提出发展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 ,并以此指导中国革命的实际 ,成功地解决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和新民主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问题 ,为马列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一直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并与将来社会主义建设相联系的建设理论,他明确提出要利用资本主义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今天重温毛泽东的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对于我们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马克斯.舍勒对资本主义精神(市民精神)在现代性背景下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内容关涉到对资本主义精神的界定,资本主义起源与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精神与资本主义未来。从他们思想的异同中可以揭示其对中国现代性精神建构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自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这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以来民族资产阶级梦寐以求的理想,并为此多次奋斗,多次破灭。(一)在中国历史上,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前人曾提出过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蓝图,试图使中国顺应世界潮流,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没有成功。  相似文献   

20.
中共从建党初期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到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科学分析与充分肯定,再到建国以后对资本主义彻底否定的历史教训中,逐渐形成邓小平理论对资本主义的科学认识,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新时期中共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现状,在继承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与实践产生了新的飞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