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楚神话中的九歌性质作用和楚辞《九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常叙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4)
从楚辞看《楚辞·九歌》可以看出:早在屈原之前就己经流传了有关九歌的传说.例如:《离骚》——啓九辩与九歌兮,奏九歌而舞韶兮, 相似文献
2.
《楚辞》楚语楚声说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捷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楚辞》楚语楚声说由来已久,似乎是不刊之论,然考以事实,疑窦百出。屈宋赋中多有不用楚方言者,虽偶用之,也寥寥无几。由于方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与传播,屈宋赋中楚方言、共同语及别国方言并用。由此观之,屈宋赋可能是按共同语的雅言创作的。 相似文献
3.
"夷陵城"建城的历史悠久,始于战国时期,这在大量的文献和史籍中屡有记载.然而,夷陵城究竟在何地?这是由于史籍中记载不清,再是2000多年前夷陵古城又早已被毁于战火之中.故千百年来,探索古夷陵城故址在何处的工作一直是历代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历史、考古、地名等学科研究入手,并在综合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夷陵城所在位置进行考证,夷陵城其位置就在西陵峡口处左岸前坪一带. 相似文献
4.
徐杰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2)
<正>楚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古老民族.楚民族长期生活斗争在共同的地域上,创造了灿烂的楚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作为根植于楚民族文化这块沃土上的《楚辞》“皆书楚话,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是我们考察楚民族特征的珍贵史料来源.本文根据《楚辞》所提供的史料,结合有关历史文献以及考古学的部分材料,就楚民族的风俗习惯,作如下八个方面的考述. 相似文献
5.
胡运宏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25(3):13-16
关于越亡国时间问题,《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的记载与其他史料相互抵牾。《勾践世家》所载“楚威王杀无强灭越”为太史公将不同时代的三个事件混而为一。楚怀王杀无强之后,越人势力并未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6.
石泉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4)
一、古鄢都、宣城县的沿革、下限到刘宋中期宜城县始设于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其前身是楚国的鄢邑、鄢都、秦及汉初的鄢县。春秋初期已是楚邑。到春秋后期已成为楚国的重要城镇,作为楚之别都,当始于此时。战国时,地位更加重要,在当时人的谈论中,经常与郢都并称,是仅次于郢的楚国陪都。宜城在两汉时期一直设县,属南郡,是郡内仅次于郡城江陵的大县。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刘表到荆州任刺史,首先“单马入宜城”,在这里聚集一批地方豪强势力,进据襄阳,逐步控制了整个荆州。三国时,宜城初属曹魏的襄阳郡。魏文帝曹丕时,韩暨、 相似文献
7.
赵炳清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6):81-86
西周时期,楚国远在华夏记述视野之外,导致许多史实不清,特别是周人封楚之史实更是扑朔迷离。楚人受封立国,正式跻身于周室诸侯之列,当为周成王七年三月于成周之会上所为,其始封之君为熊绎。楚人的受封,其原因除楚先祖勤劳王事的功绩之外,也与周公奔楚在楚地受到楚人的礼遇有关。周公奔楚的时间当在成王六年末至七年三月之间,即周公归政成王后不久。周公受谗言而奔楚与周公因管蔡流言而居东东征非为一事,太史公司马迁所记应信而有征。 相似文献
8.
石泉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8,(4)
一、古鄢都、宜城县的沿革、下限到刘宋中期宜城县始设于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其前身是楚国的鄢邑、鄢都、秦及汉初的鄢县.春秋初期已是楚邑.到春秋后期已成为楚国的重要城镇,作为楚之别都,当始于此时.战国时,地位更加重要,在当时人的谈论中,经常与郢都并称,是仅次于郢的楚国陪都. 相似文献
9.
陆家桂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
唐乐在我国历史上极负盛名,是音乐史上的一朵奇葩。由于唐代进行对外交流,吸收外来艺术的结果,使唐乐舞,其中特別是舞蹈以迥然不同于前朝的崭新姿态出现在乐舞界。唐朝舞蹈这一丰富多彩、蔚为壮观的新姿新貌,在名闻遐迩的《全唐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张敏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29-132
为什么楚漆器能具有如此独特的艺术特征,并取得辉煌的艺术成就?这种强烈的艺术冲动和欲望与当时的老庄哲学思想、屈原的《楚辞》有关系吗?如果有,这种关联性表现在哪里?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分析楚漆器的审美观念与艺术思想,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楚漆器所体现出来的这种文化和精神的内涵,正是楚文化的集中体现,与春秋战国时代的老庄哲学和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所体现的精神和内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1.
12.
13.
李红雨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4):21-25
唐代的乐舞之娱,遍及宫廷和民间。唐代帝王之中,不少艺术修养极高,他们不只是乐舞的欣赏者,也是乐舞的实践者和创新者,在这种氛围中,宫廷内外,一批优异的乐舞脱颖而出。除宫廷乐舞艺人外,唐代的官府、军队亦有乐籍歌舞艺人,王公贵族、豪门官宦,蓄养能歌善舞、年轻貌美的私伎成风。在唐人的生活中,凡是官宦富室、文人士子等欢会酒酣之际,必有乐舞,寻常乡闾也濡染歌舞风习。在开放的政治文化政策下,唐代乐舞亦积极吸收外来元素,缀染上浓重的域外文化的色彩。歌舞的美好和欢娱,带给唐人相当大的精神享受和生活满足,也使他们的生命浸润着艺术的芬芳。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长达3000多年的乐舞文化中,汉代乐舞以其张扬阔大、发扬蹈厉的强悍风格独树一帜,堪称中华乐舞史的最强音.造就强汉之音的精神底座,是在秦汉代际蓬勃兴起的人本主义精神.从汉武时期乐制的更作和乐府制度的确立,到盛行两汉的乐舞形制,再到志尽于诗、音尽于曲的乐舞歌诗和意气相尚、悲歌厉响的审美取向,无不反映并凸显着人本主义精神的光辉.在我国当下民族复兴的进程中,人本主义精神同样应成为时代诉求. 相似文献
15.
唐代乐舞文化与乐舞诗综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冬梅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88-90
唐代文化气势恢宏昂扬,内容博大精深,而诗歌和乐舞尤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不可逾越的两座高峰,海纳百川的胸襟与兼收并蓄的文化促使唐代宫廷乐舞诗、西域乐舞诗、边塞乐舞诗及游宴乐舞诗盛极一时,上至王宫贵族,下至文人雅士,观舞赋诗蔚然成风。双峰合壁的乐舞诗拓展了唐代诗歌创作的视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景观。 相似文献
16.
徐俊超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
“君子”一词在《诗经》中出现一百八十二次,涉及的篇章六十二篇,几乎占全部的五分之一。学术界曾为之兴起纷纭热烈的争论,各执其端,莫衷一是。究其根本,可分为三说。其一,君子在任阿场合下皆是统治阶级的专用称谓(以下简称专用说);其二,君子是个通用称呼,不论上等贵族,还是社会底层受压迫者,都能使用(简称通用说);其三,君子在作丈夫解时例外,在其他场合下由贵族阶级专用(简称折衷说)。由于君子牵涉面广,使用的次数多,不同的解说直接影响到对《诗经》的评价,尤其是对《诗经》性质的再认识。我们知道,《诗经》基本上是无主名诗人的作品(其中四、五篇虽然有作者的名字,但因为无从查考其生平事迹,这些孤零零的署名仍然毫无意义),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对《诗经》的作者就一无所知了。就君子而言,如果一首诗赞美或怀念君子,甚或这君子又是对亲人的称谓(如丈夫),那么按专用说的观点,该 相似文献
17.
邓莹辉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2)
宋代理学家的文学批评有其独特的标准,为人强调有德者必有言的道德至上论;为文主张文以载道的道本文末论.根据这一标准,理学家在对屈原进行道德人格评价时,既充分肯定其忠君爱国精神,又批评其露才扬己、凸显君过的狂狷个性.而在评价其作品时,一方面赞扬其言之有物,另一方面又批评其不知道、不求道.这使得其楚辞研究呈现出强烈的理学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谭优学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3)
读李白诗,偶然翻到清王琦注本卷十五《窜夜郎於乌江留别宗十六璟》这一首,从标题可以肯定李白长流夜郎,至少已行至乌江,与送他的宗十六璟握别.宗寻归路,李继续前往,赓即遇赦,仍然出峡返回江夏.这就产生了“朝辞白帝彩云间”那首著名的《朝发白帝城》诗.可见论李白行踪,乌江是个很关键的地方.原以为乌江就是从贵州流来,在今四川涪陵注入大江的乌江.夜郎是古称,唐时之播州,今贵州遵义市也.当时去播州一般通行的路线是:从今涪陵溯乌江而上,先到黔中道首府黔州(今四川彭水),李白是罪犯,大概是该到那儿去报到的.然后再溯乌江前往播州(夜郎),那么,宗李在乌江口握别,是很符合情理的.结合全诗看,也是完全说得通的.原诗是: 相似文献
19.
李青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50-52
由于词与楚辞在审美上的共性以及在道德思想上的一些差异,唐宋词论中出现了很多与楚辞有关的话语,这些话语是以《九歌》一宋玉一屈原这样的顺序出现的。这样的出场顺序也反映了词从最开始的民歌状态到抒写艳情再到满篇寄托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0.
王群生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楚辞》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而造成这种地方色彩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楚辞》作者采撷了大量的“楚地词语”。自屈原所处的时代至今日,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楚辞》中的一些词语,仍然活跃在屈原的故乡——荆沙地区群众口语和民间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