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也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以国情分析入题,提出转变发展模式的动议;通过比较历史上的"发展观",得出了我国经济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结论。此外,本文还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要义,阐述建设生态文明、环境文化的现实意义,充分体现出蕴含在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思想之中的生态伦理智慧。  相似文献   

2.
欠发达地区是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当前,国际社会的低碳发展转型趋势为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但目前欠发达地区的低碳发展道路仍面临着诸多障碍:对脱贫路径的认识误区带来的观念障碍、后发性导致的选择障碍、创新能力不足构成的技术障碍、财政困难和市场需求惨淡招致的资金障碍、落后技术和低端产业造成的锁定障碍。及早采取措施和行动突破上述障碍,顺应低碳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走适合区域实际的低碳发展之路,是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也是欠发达地区提升竞争力,加快发展和更好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品质、效率令人瞩目,但其拓展与深化也带来了日益突出的问题.化解高速城市化带来的诸多城市危机,建设美好、和谐的城市,满足人类居住的向往,生态城市化理应成为探索可持续城市化的理想路径.要真正认识并走向生态城市化,应充分了解时代以及城市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树立合理的城市生态价值观念,最终将对生态城市化的把握和认同落实到人类的道德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4.
黄娟 《创新》2016,(1):86-91
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两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必须走生态文明道路,经济新常态是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道路的大背景,需要我们正确把握由此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文章在分析中国特色生态文明道路内涵与地位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经济新常态对生态文明道路产生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进而提出从建设绿色生态、发展绿色生产和培养绿色生活等三个方面应对新机遇和新挑战。  相似文献   

5.
张冬梅 《社科纵横》2014,(6):133-136
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加快了经济建设的步伐,同时也引发了巨大的生态灾难,危及当代以及后代的生存与发展。保护环境,拯救生态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以生态整体观为指导、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生态责任的生态文学在经济建设中应该有所担当。通过文学作品伸张环境正义,建构自然灾难意象,反思经济、科技发展模式,唤醒人们的生态良知,建构适宜的田园观。生态文学应该成为和谐社会的镜像,在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中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使爱自然以及爱人类的伦理原则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6.
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和谐发展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一股具有较大影响的社会主义思潮,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严厉批判资本主义无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发展模式,又深刻反思传统社会主义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认为它们都是畸形的不可持续的发展观。在生态社会主义看来,自然生态的危机,原因在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失衡和不和谐,因此,生态和谐发展观在理论上表现为生态和谐发展的经济观、政治观和文化观。在实践上表现为在生态和谐发展观的指导下,对不和谐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进行重建。在经济上,建立人与自然都能承受的"生态经济"体系;在政治上,建立确保社会公正的制度体系和新型的民主政体;在文化上,创建绿色文化道德体系,以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相处。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和谐发展观是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发展观,虽然它还存在某些局限性,但它的生态和谐理论以及生态重建模式,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解读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伦理特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何一种关于社会发展的观念,其背后都蕴藏着一定的伦理思想,都以某种伦理思想作为其价值依据和精神支撑,科学发展观也不例外。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观进行解读与分析,探讨其蕴含的生态伦理意蕴和生态伦理价值。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伦理意蕴体现在:以人的生态利益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伦理内涵、和谐共进是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要求、生态正义是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本质。其生态伦理价值表现为:在政治层面意味着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重大的政治问题,党和政府必须加强生态执政;在经济层面要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经济;在社会生活层面表现为转变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优化人居环境;在文化层面体现为树立和谐友好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念,走生态文明之路。这些都从新的视角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为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提供伦理指导。  相似文献   

8.
生态功能区森林保险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功能区森林生态效用的呼唤日益迫切,如何防范、减少和规避生态功能区森林风险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生态功能区森林保险的发展,考察生态功能区森林保险的经济学属性,对于区域森林保险发展策略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生态功能区特殊的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因素限制,只有明确生态功能区森林保险发展途径及政策工具,才能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并行,进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9.
黑瞎子岛优越的地理位置及独特的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和政治优势,对促进中俄两国合作规划建设国际经济合作示范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基于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构建中国和俄罗斯两方演化博弈模型,可分析不同情境下中俄两方博弈主体的策略选择。对于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重视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岛内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开发人力资源,建立人才保障机制;依托资源优势,全面发展旅游业;强化对俄合作,积极探索中俄经济合作新模式。助推黑瞎子岛成为生态文明之岛、友好和谐之岛、合作发展之岛。  相似文献   

10.
陈琼珍 《创新》2013,(2):26-29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生态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的危机,人的片面发展导致了生态危机。生态文明的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相关,生态文明塑造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实践活动中才能逐步实现生态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社会生态是社会系统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要素在自我生长与复杂互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变迁状态,在一定意义上,政治生态、经济生态和文化生态构成了社会生态分析的三个基本向度.由此反观中国改革以来的社会发展现实,可以发现:权力主导下的渐进改革构成了社会主义转型期的基本政治生态;市场化推进中的利益分化构成了社会主义转型期的基本经济生态:传统与现代交织中的价值多元构成了社会主义转型期的基本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蔡娟 《学术交流》2007,(4):76-79
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高级形态,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但生态文明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从国际视野看,我们正处在一个文明与生态不和谐的现代文明时代;从国内视角看,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人口众多等的阻击,因而有必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为此,我们要理性选择生态文明发展的路径:一要加强生态道德建设,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道德规范约束人们,使人们更加自觉地发挥聪明才智去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二要倡导并建立生态经济,保障能源的供给和生态的平衡;三要树立生态消费理念,减少原材料与能源的耗损,倡导绿色消费,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通过实现新一轮的“生态革命”,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类海洋活动的增加,海洋生态安全问题日趋严峻,已成为国家战略性问题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我国海洋生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海权纷争、污染严重、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诸多方面,海洋生态安全意识、价值观、法律、规划、科研资金投向的不合理,是导致这些不安全因素的主导原因。海洋生态安全治理已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举措,维护我国合法的海洋权利和权益,实现海洋事业稳定发展,必须要以软治理为保障,促进硬制度的顺利实施,构建一个包括治理目标、治理理念以及治理路径的"软硬结合"的海洋生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4.
李锋  张益宾 《阅江学刊》2023,(5):28-34+167-168
生态系统在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自然资源的同时也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生态资产减少、生态系统服务能力降低,地球家园受到严重威胁。面对这些挑战,生态资产管理与生态系统修复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实现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促进高质量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可为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者强调发展要与环境相协调,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体现着以人为本、社会公平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生态文明建设将推动经济转型,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带来观念的进步,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生态经济已经变为世界各个国家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方式。对生态经济进行综合评价可为制定生态经济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以贵州省为例,作为我国碳酸盐岩分布面积最广、喀斯特强烈发育的省区之一,近三分之一的喀斯特区已经石漠化,是全国生态脆弱区的典型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构建生态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熵值法确定权重,对生态经济进行综合评价。发现存在不均衡的问题,据此提出了大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绿色经济;进行生态环境的重点治理及恢复重建;在生态文明的引领下,科学地稳步推进社会进步等相应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静  白江 《求是学刊》2016,(5):62-68
文章首先提出城镇化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全民福祉的提高,并将福祉定义为一种幸福的状态,包括经济福利、社会福利和生态福利。其次从居住条件、消费多样化、居民收入、人口拥挤等方面,分析城镇化带来的全民经济福利的变化;从社会福利均等化方面分析城镇化带来的社会福利的变化;从城市人口承载力、资源的消耗、环境的变化等方面,分析城镇化带来的生态福利的变化。最后,提出了基于福祉增进的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姜丽秋  刘幸 《学术交流》2007,(12):126-129
扎龙自然保护区作为重要的湿地生态保护系统具有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但近些年受干旱、火灾及人为破坏的影响扎龙地区的生态系统日渐失衡。因此,有必要对该地区的生态承载力进行探讨,以衡量其可持续发展状况。依据扎龙自然保护区2002年统计数据,从生物资源、能源等方面定量估算扎龙地区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析其生态盈余/赤字情况,并对其生态服务功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总体发展模式为可持续状态,但在草地、林地等方面都存在严重赤字,针对赤字的存在提出了控制人口数量、更新消费方式、提高生物生产量及发展优势产业等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与特征的阐述,指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对生态、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7,(2):78-82
贵阳是典型的高原山地城市和西部经济欠发达城市,在城市现代化转型发展中,贵阳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战略构想并付诸实践。多年来,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大数据的新发展,重塑了贵阳城市形象,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积累了生态文明建设宝贵经验,成为高原山地城市现代化路径选择和西部欠发达城市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双赢之路"的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