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专制时代的帝王,任用被阉割的男性,充当掌管宫廷生活的官员和奴仆,不同朝代对他们有不同的称呼,只有宦官、太监等几个名称是通用的。夏、商两代,“宰”是专管王室家务的总管,是太监最早的称呼。到了周代,宫闱内部分工更加细致:“内宰”掌宫内的政令,“内小臣”掌王后之命及王的阴事阴令,“阍人”掌宫门禁令及启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向来有内廷与外朝之别,但内廷并不等于内朝。内廷是指宫廷内部,并不意味着除皇帝之外,还有其他政治上的参谋决策人员。内朝是指在宫廷内部存在的与外朝宰相机构相区别的一种政治势力。他们可以参与皇帝对军国大政的谋划与决策,成为以皇帝为首的封建专制主义中  相似文献   

3.
《社会科学战线》2023,(5):284-285
<正>金代张瑀画《文姬归汉图》卷,现藏吉林省博物院,是存世不多的金代绘画中的精品之作。此卷曾经进入明代宫廷收藏,钤有“皇帝图书”“宝玩之记”“万历之玺”三方印鉴。前后隔水处有清初著名收藏家梁清标印鉴若干。后入清内府,《石渠宝笈续编》有著录,乾隆帝在画面上题诗一首,钤盖有多枚清内府鉴藏印。卷后端画面上角有题款“祗应司张瑀画”,其中“瑀”字本不可辨识,后经郭沫若认定为“瑀”字。张瑀其人无可考;“祗应司”应为金代内府机构。20世纪40年代,《文姬归汉图》从伪满皇宫流散民间,于1962年收归吉林省博物馆(院),成为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  相似文献   

4.
“五四”前夜的新文化运动,以前所未有的坚决性和深刻性,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文化传统,展开了猛烈的批判。这是一场伟大的思想革命。它标志着中华民族在封建重压下的一次新觉醒,对于后来可能彻底铲除阻碍中国历史前进的封建主义,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开端。(一) “五四”前夜的反封建思想革命,是同当时的实践政治紧密相关的。尽管《新青年》周围那群先进的思想家一开始就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但他们的批判锋芒,仍然不可避免地要指向中国固有的封建专制的政治统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但并没有破除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软弱的资产阶级,不仅无力肃清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上的反扑,也无力防止其政治上的复辟。所以,尽管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讲的“无产阶级专政”是指一种战争状态下的临时措施,而民粹派讲的“人民专制”是先进者强迫落后者的政治常态,在俄国革命实践中,列宁用民粹派的“专制”换了马恩的“专政”,从而改造了俄国马克思主义,并成为后来苏联模式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刘娟 《阴山学刊》2006,20(3):101-102
清朝的经济和宫廷画院的繁荣使建筑画在清代得以振兴,并以民间建筑绘画和宫廷建筑绘画两条主线来发展。不管是在题材内容上还是在技巧技法上都有迥别与历代建筑画的独特特色。研究清代建筑画,对研究清代建筑艺术形象及折射当时社会、文艺的发展变化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杨东林 《学术研究》2022,(5):163-169
宫体诗,顾名思义,与宫廷的关系密不可分。就梁代宫体诗的发生来说,以“宫”命体,首先揭示出这一新的诗体诗风成为文学思潮主流的一个时间节点,即萧纲为太子入主东宫的中大通三年(531)是文学思想史上一个大写的转折年份。其次,暗示萧纲文学集团和宫体诗创作思潮由地方到京城、由边缘到中心的空间上的迁移集中过程。复次,标示这一诗歌活动核心领袖居于宫廷的身份特征,宫体诗人围绕东宫主人进行创作活动,宫廷是宫体诗创作集散的中心。梁代宫体诗的题材内容并不是其时宫廷空间环境和生活实际的反映,但宫体诗在陈隋唐初和宫廷生活发生实际的联系,因而后人在泛化宫体诗概念时,对宫体诗赋以宫廷题材风格的内涵,多侧重从道德格调方面进行评价。这容易掩盖宫体诗的实质,妨碍对其在诗史上的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8.
盛唐文学的自觉,是词体形成的深层次原因。盛唐诗坛对于诗歌中情爱题材的回避,为词体形式出现在情爱题材上提出了需要。盛唐对于初唐宫廷诗和宫廷应制方式的批判,客观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宫廷文学形式出现的要求。王维与李白虽然同为盛唐文学自觉的旗帜,但王维更为代表正统的士大夫集团,而李白天宝初年的宫廷供奉生活,则成为了李白写作宫廷应制词作的契机。  相似文献   

9.
传统廉洁文化虽然是建设当代廉洁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但在现代视野中,其历史局限性是明显的:专制独裁下的理想主义,封建官场“潜规则”表面的漂亮旗帜,存在以“礼”“德”为主的偏颇意识。认识其局限性是为了实现反腐败方式的现代性转变。  相似文献   

10.
丁冬汉 《理论界》2013,(11):119-122
法国大革命起因是学界研究恒久弥新的课题,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解读.但这些研究,多聚焦在改革路径、阶级压迫、既得利益集团、文人议政等方面,而法国专制君权,这个真正的“元根源”则多被忽视,有的研究似乎认为其还值得同情.本研究认为,法国大革命真正的“元根源”是专制君权,演化路径则是专制君权导致的财政危机最终演化为社会总体危机,导致法国大革命.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抑商政策,是古代专制时代结构性政治经济矛盾的反映。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专制时代的中国社会是一种一元性的政治经济结构,其操纵下的社会层面,需要缺失中层,而商人们却恰恰易利用这种层面的不足,从这一结构体系之外挤占中层,对最高专制权威形成冲击,从而构成体制性的内在矛盾。二、专制时代的政治经济结构所要求的“均平”、“隔离”,与商业发展之间构成巨大矛盾。三、在官僚政治商品化之中,商人由富入贵的走向,与等级专制构成严重的冲突。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三座北朝壁画墓年代相隔不远,但在绘画风格和造型特点上却有很大差异,它们先后体现了画史所记载的密、疏二体的风格特点,其中两座典型墓例的绘画风格可与画史中对工丽细密的谢赫画风与疏朗写意的张僧繇画风的描写相印合。由此可知,山东地区北朝壁画墓的绘画风格的演变不仅体现出了当时北朝人物造型由“秀骨清像”向以张僧繇为代表的“得其肉”的丰壮形象的转变,而且也是我们把握南朝绘画潮流演变的现实例证。  相似文献   

13.
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似乎更多地受偶然性支配,权力、意志好象决定了一切。历史在治乱循环中演绎着,尽管朝代有所更迭,但封建专制体制的旋律却无以更辙,依旧唱着同样“一首歌”。中国封建专制体制何以存在两千多年之久?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决非是子丑寅卯几点说得清,道得明的,扑朔迷离,盘根错节,莫衷一是。我想这也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吧。但受黑格尔“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观点的启发,我认为封建专制体制  相似文献   

14.
张志宏 《社会科学》2012,(5):138-146
先秦儒家反对“暴政”、反对战争、“民贵君轻”等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其中尤以孟子提出的以“民本”理念为核心的“仁政”思想为代表.孟子认为统治者必须注重“民本”施行“仁政”,因为统治者的权力来源于“民意”,其统治的合法性在于民心所向,如果统治者施行“暴政”,人民就有权推翻其残暴专制统治.也就是说,“民本”和“仁政”的本质在于“以民为本”本身.虽然由于历史和时代背景的局限性,这种思想难免被统治者所利用成为掩饰其专制统治的工具,但我们也应同时看到它所起到的更加积极的作用,即警示、限制、弱化统治者的专制暴政和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也为士大夫阶层为民请命、争取权利、反抗暴政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因而将之简单视为仅仅是为了巩固君权、维护统治者的封建专制统治,甚至是思想上愚弄和欺骗民众的手段是片面的、狭隘的.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围绕宪政民主路径的选择发生了三次论争。一是清末围绕“开明专制”的论争 ,论争双方都承认国民程度影响宪政道路的采择 ,但双方给出了不同的判断 ,共和立宪派更否定了依靠清朝统治者推行立宪的可能 ;二是民初围绕袁世凯专制行为展开的论争 ,论者较系统地批判了所谓的“开明专制” ,提出只有实行宪政民主才能促进国民程度问题的解决。在对中国宪政民主路径的采择中 ,孙中山的“训政论”日益系统 ;三是 30年代关于“新式独裁”的论战 ,双方争论的焦点是“新式独裁”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以来,学者率多把孔子目为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家,把两千余年封建专制主义的罪恶悉归之。李大钊曰:“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五四运动文选》第78页)吴又陵曰:“盗跖之为害在一时,盗丘之为祸及万世。”“二千年来守孔教之义,故专制之威愈演愈烈。”(同上书88—94面)陈独秀曰:“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之人者,(儒学)三纲之说为之也。”(同上书77页)五四运动先驱们之所以大声疾呼反孔反儒,固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意义,但把专制罪名归之孔丘,终不免失之偏颇。至“四人帮”评法批儒,而是非颠倒愈甚。这些年泛滥于中国的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思潮,亦无不把批判矛头对准儒家孔子。但“风雨如晦,鸡呜不已,”在众日嚣嚣中,仍不乏敢于用马列主义科学方法揭示孔丘历史真面目之论。笔者在学习继承前人正论的基础上,愿进一步分清泾渭,为孔丘正名,论证孔丘不是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家。其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17.
波斯绘画历史悠久、作品众多,但近代以前相关的理论总结和研究论著却寥寥。伊朗萨法维时期的文人和宫廷画家萨迪基·贝格所写的《绘画原则》作为波斯绘画史上第一部绘画理论的作品,是研究波斯绘画源流及发展的重要作品。《绘画原则》包括绘画理念、写作缘起、制笔执笔、基础造型和颜料配制等内容,是最早提出波斯绘画"七种基础(样式)"的史料之一。本文依照波斯语抄本对其进行了原文翻译及注释,同时运用《绘画原则》中的原理解读萨迪基的两幅作品,以使读者对这部理论经典有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18.
阶级与等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有着严格的区别。等级是专制机制的产物,阶级则是宪政民主的孵化器。等级的产权依附于政治强权,形成名义上“公”,实质上皇家“大私”财产的保护观念;阶级的产权关系来自于“天赋权利”,并建立了保护私人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在等级社会是先有政治强权,然后攫取经济利益;在阶级社会是先有阶级分化,然后诉求政治权利。在专制君权下,等级不允许被打破,但却默认经济分化,由此导致不仅阶级社会的兴起,尤其引发了产业革命,将人类引入了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论李白词为词体发生的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白词作的真实性,有诸多史料证明.词体的创制,是李白天宝初年宫廷生活的产物,有着从宫廷乐府诗、宫廷歌诗到宫廷应制词,再到以词体抒发个人情怀的渐进过程.其中<清平乐>为李白所创制,也是词体文学的最早创制;<菩萨蛮>、<忆秦娥>为李白天宝二年秋的思归之作.李白的宫廷词确为词体发生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龚培 《兰州学刊》2009,(7):30-33
法家是中国传统帝政专制的建立者与捍卫者,在实际上完成了中国传统国家政治制度的规范化与制度化。传统中国专制社会的君王权术和官僚体制、整体主义以及帝政经济体制都直接来源于法家。中国传统帝政专制社会下的“法令”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恰好与法律发生学是一个逆向的过程,它是以帝政专制统治为基本出发点的社会生活群体性行为规范,以道德伦理和刑罚手段为制度保障,实现传统专制社会整体秩序。因此法家的本有理论和现实制度并非是本土法制的理论基础,相反是中国现代本土法治的对立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