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右文说”是宋朝王圣美发明的以声音通训诂的一种理论。他认为形声字的声符多在右边,这右边的声符不仅标声,而且有表示意义的作用,认为同声符的形声字,意义必能相通。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 “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之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卷十四艺文一) “右文说”的理论是否正确,需要用事实予以验证。本文想首先分析《说文》中若干组形声字声符和字义的关系。然后谈谈对右文说的看法,是为再认识。  相似文献   

2.
我们讨论形声字的声符是否表义的问题,自然要联系到“右文说”。“右文说”为宋代王子韶所发明,他认为形声字的声符不仅能表音,而且有表义作用;同声符的形声字之间,意义必能相通。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这一著名理论:“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为浅,金之小者曰钱,歹之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卷十四)此说一出,遂成显学,历代学者津津乐道,时有阐发。对这一理论究竟应如何认识,实为文字训诂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从实际材料的分析出发,阐明形声字声符表义的原因和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对“右文说”理论作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3.
形声字声符有意的说法,早在宋代就提出了,与王安石同时代的王圣美提出右文说,认为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淺”字,左旁“水”表类,右旁“戔”表义,“戔,小也,水之小者曰淺,金之小者曰錢,歺之小者曰殘,贝之小者曰贱。诸如此类,皆以戔为义”。(沈括《梦溪笔谈》卷14)王安石作《字说》24卷,把许多形声字改说为会意字。例如他解释  相似文献   

4.
宋代学者提出“右文说”,以为“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并指出形声字的声符(多半在右边)往往表示意义,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之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另如青声字,晴、睛、清、精等均有精明之义。这种说法开拓了人们的眼界,推动了语源学的发展。尔后,清儒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一步指出“凡于声字多训大”,“凡从奇之字多训偏”,“凡从皮声字皆有分析之义”,“凡从句者皆训曲”,“凡衣声字皆训厚”等等。近人杨树达先生在欧洲语源学理论的影响下,锐意研究汉语语源学,曾明确指出,汉字“形声字居全数十分之  相似文献   

5.
“右文说”的出现,是我国训诂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文字研究深入的标志,它揭示了汉字形声字的重要本质——音义的联系,即声符在形声字中的表义作用,从而使训诂学中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的声训更有其科学的基础。文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而语言先于文字,音义的关系比之形义的关系更加密切,而“右文说”从声符来研究字的孳乳关系,正是符合这一规律的。  相似文献   

6.
“声旁有义’作为汉字的一种构字法,历代学者多有阐述,日见其精。本文就声旁有义在训诂与校勤的运用上,试作探讨.“声旁有义”历史观声旁有义源远流长,不仅宋代王圣美创“右文说”,乃传于世。其实,早在许慎《说文解字》中,已见端睨。综观一部《说文》,从A从P、B亦声的字,不可胜举。如:“亦声”之“亦”,段玉裁《六书音韵表》中说,“谐声之字,半主义,半主气凡字书以义为经而声为纬,许重权《说文解字》是也,”又云,“凡言亦声者,会意兼形声也。”王筠在《说文释例》中进一步阐明,“言如声者,凡三种:会意字而兼声者,…  相似文献   

7.
历代“右文”研究是非纵横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中的形声字,都是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一般意符在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左右,表示读音类别.所谓“右文”,一般仅指形产率的单纯产符;而“右文说”则认为形声字的声符兼有意义.这种观点,最初导源于先秦两汉的“声训”实践,肇始于晋杨某及宋王圣美、戴侗等人,而大发展于明未黄生及清代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段玉裁、王念孙和近代章太炎、沈兼士诸人.从宋代至今,时间绵延900多年,从“右文说”的萌芽到比较成熟,其间名家辈出,研究”右文说”的论著,也不断有所发明,其中不乏精当的论述,对后人启发又多.然而,纵观今人…  相似文献   

8.
右文说起于晋杨泉《物理论》,宋王圣美承其说。到了清代,由于古音学的发达,右文说的合理部分得到清儒的吸取利用。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王念孙、段玉裁在右文说的运用和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段玉裁的右文说主要表现在他的《说文解字注》(下简称《说文注》)中。段注《说文》,倡“以声为义”,认为古人先有声音后有文字,是故九千字之中从某为声必同有某义。据沈兼士先生统计,《说文注》解说右文的地方共有六十八条。王念孙的右文说主要表现在他的  相似文献   

9.
“右文说”是关于形声字的一个著名理论。形声字是汉字构造的最高形式,它综合了“六书”的全部。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形声字已占百分之八十二,在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则占到百分之九十左右。因此,弄清楚形声字的结构原理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汉语与汉字的关系及“右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与汉字的关系及“右文说”孔秀祥汉字在其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对汉语的流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般认为语言的演变必将引起相关文字体系的变化,因为语言是基础,文字只是它的影像(就像镜子外的物体和镜子内的影像之间的关系),但由于汉字对汉语介入太深,也可以说...  相似文献   

11.
“自”字在古今汉语中使用非常广,它兼跨几个词类和几种义训。 (1)名词,训“鼻”。许慎《说文》:“自鼻也,象鼻形。凡自之属皆从自。自古文自。”段玉裁注:“此以鼻训自,而又曰象鼻形。王部曰‘自读若鼻。今俗以作始生子为鼻子是。’然则许谓自与鼻义同音同,  相似文献   

12.
汉字从“同”得声之字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字近56个从“同”得声的形声字中,就本文材料所能证明的同源词有35个,而这些理据式同源词按其所 含有的共同意义可分为两大组:一、表大义、盛义;二、指事物直通、中空、外圆的特征和动作直的特点及由此引申出 的通达之义。这两组以“同”为右文的同源字的产生在沈兼士先生提出的有关“右文”的六种分化式中属于本义与 借音混合分化式。根据杨光荣先生关于同源词产生及词义构造的理论,基于同源词词义=核义素 类义素及同源 词的产生是核义与类义的运作结果这样两点认识,分析这两组同源词的产生及词义构成,我们获得了这两组同源 词宏观及微观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发现,宋代王圣美的“右文说”若不轻言“凡”字,这种说法在一定范围内当是一 条真理。  相似文献   

13.
释“败绩”     
《曹刿论战》中“齐师败绩”之“败绩”一词,现在通行注为“大败”,其义甚为含糊.这解释可能出自《左传·庄公十一年》:“大崩曰败绩”.在《左·庄十一年》有关“败绩”的一段文字如下:“凡师未陈曰败某师,皆陈曰战,大崩曰败绩,得(?)曰克,覆而败之曰取某师,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由此可见《左传》并非从词汇意义的角度给“败绩”确定义界的.“绩”在《三体石经》里写作“速”.  相似文献   

14.
《难经》最早记载肝的具体形状“独有两叶”“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考察历代医籍肝脏图像,在晚清受西医影响之前,脏腑全图中的肝脏形态多绘为简化的二叶,在肝脏图中则以绘为两片,“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为常。古代肝脏图像的基本形制,虽与实际解剖相较有所形变,但多有相通之处,是基于实际解剖观察所得。其整体二叶之形与肝应春气,木之甲坼皆两叶相应,其“左三叶,右四叶”的小叶之数和肝体阴用阳的特性相关,是以象数符号展示肝脏的生理机能和特性。中国古代脏腑图像的绘制集解剖观察、中医理论、象数文化等于一体,是科技和文化汇融为一的典型代表,不可简单视之。  相似文献   

15.
“享”“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享”和“饗”是古书中常见的两个字。清代小学家对这两个字的训释意见分歧,例如段玉裁说:“小戴记用字之例,凡祭言,饗燕字皆作饗,无作(?)者;左传则皆(?),无作饗者;毛诗之例,则献于神曰(?),神食其(?)曰饗……各经用字,自各有例。”阮元则说:“有同字义别而相因者,如献神为享,神食其所献亦为享是也。此等在训诂中盖未可枚举,后儒曲为分别,乃以献之作享,神食所献作饗。”他的结论是享、饗本为一字,“断非有二形也。”马瑞辰也说,献神及神食所献通作享。  相似文献   

16.
历代治《说文》者,对“六书”义例之一的“转注”的解释,最为分歧,例如: 宋人张有释之曰:“转注者,展转其声,注释他字之用也。”这是以“转语”释“转注”,姑谓之转注即“转语说”。清人戴震释之曰:“转注犹曰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古今语也。”又云:“老下  相似文献   

17.
纵观形声字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形声字的声符有三类:有一类声符曾经是该类形声字的“母文”,意义与其所构成的形声字的意义相通;有一类声符虽然没有做过“母文”,但是它也能够提示由其所构成的形声字的意义;还有一类是纯粹的声符,在其所构成的形声字中不表达任何意义。这三类形声字的声符性质不同,可分别称为“母文”、“[狭义]右文”和“纯声符”;相应地,由它们构成的形声字也可以分为三类:母文孳乳字、[狭义]右文表义字、纯声符形声字。这三种形声字代表了形声字从古至今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构成了形声字的主体;同时,三种形声字里的声符的性质不同,其中反映出的造字者的“形声”意识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古者“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春秋》的史学观最强调“义”,目的在显示出历史事件的原动力、原因或本质,其方法则是穿越史实而直接述“义”;对“义”过分的强调及直接述说,有时会使史实模糊而与‘‘真”有出入。孔子时的史学观为“文胜质则史”,《左传》、《战国策》、《国语》的“文”,期望以“文”记言记事,突出了以各种手段揭示历史事件的原动力、原因或本质,但避免不了“浮夸”之蔽。汉代史家则更为重视“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其以“实录”记言记事,使中国古代史学达到了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释“零”“落”兼释“受”“萚”谢质彬一释“零”“落”“零”与“落”是同义词。古籍中常见。有时合用,有时分用,意思一样。《说文》:“落,凡草曰零,木曰落。”这是就对文而言;若是散文,则二者可以通用。训诂家所谓“对文则异,散文则通”,指的就是这种情况。那...  相似文献   

20.
《说文·■部》:“菌,地蕈也。”《尔雅·释草》:“菌,小者菌。”以舍人。《广员》十六轸:“渠殒切。”吾乡凡菌皆曰菰,亦或作菇。菇,俗字。惟桑,曰木耳;其生树上似钉 者,曰香蕈,亦曰香菰。其生地上色黄而味鲜者,通曰菰。案:《蜀本草》注:“ ,其根生小菌,曰菰菜。”《尔雅·释草》注:“蘧蔬似土菌,生菰草中。”据此,则菌之为菰,即  蒋之 而得此 也。《尔雅·释草》:“菌,小者菌。”一本作“中 菌,小者菌。”“中馗”,《释文》引舍人作“中鸠”云:“菟奚名颗东,颗东名中鸠。”是读“中鸠(中馗)”属上。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