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阿利 《人文杂志》2003,(4):111-114
由清代戏曲大师孔尚任首创的《桃花扇》传奇 ,多少年来不仅成为后人敬奉的经典之作 ,而且也成为后代艺术家从中不断汲取营养 ,进行改造和创新的热门题材之一 ,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文本。本文通过比较和辨析 ,试图探讨文学艺术作品对经典的承继性 ,探讨不同文本形态对经典文本的不同取舍和表述方式、角度等 ,探讨不同时期创作者所赋予作品的不同意指和情绪 ,等等。  相似文献   

2.
陈颖 《东南学术》2013,(1):195-202
上世纪50至80年代是海峡两岸严重对峙时期,期间两岸作家各创作有若干以大陆八年抗战为题材的小说,这些作品基于各自的政治立场和文学观念,对同一历史题材作出了大相径庭的政治评判和审美表现,但两者间也有文化传统和民族风格的内在同一。本论文以大陆作家艾煊的《大江风雷》和台湾作家司马中原的《狼烟》为阐述对象,从时代背景、题材审视和审美表现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引言《搜神记》是我国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古小说①形成、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部作品,本文从研究《搜神记》的故事题材及叙述手法入手,探求它与巫文化及史传文学的关系,由此探讨它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三里湾》、《创业史》、《山乡巨变》的叙事个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三里湾》(以下简称“湾”,赵树理)、《创业史》(以下简称‘吱”,柳青)、《山乡巨变》(以下简称“变”,周立波)是“文革”前十七年农村题材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三部作品叙述的都是农业合作化运动。但在三位作家笔下,同一类题材的故事却是三种不同的讲法,各自的叙述,体现出鲜明而强烈的个性倾向,既决定了各自作品的叙事形态,体现出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足以代表中国当代作家基本的叙事策略与叙事追求,从中我们可以把握住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叙事范式。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不妨简单明确一下“湾”、…  相似文献   

5.
<正> 明末清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错杂、尖锐异常,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戏曲领域也出现了新的形势,就题材的选取和创作倾向来说,这时期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在改朝换代、国破家亡的大动乱时代,许多汉族知识分子往往通过戏曲创作表达他们的故国之思,借历史故事影喻现实,抒发自己亡国的哀痛。因此,历史题材的作品,特别是反映历史上朝代更替的作品层出不穷。如吴伟业的《秣陵春》、《临春阁》、《通天台》陆世廉的《西台记》,茅维的《秦廷筑》等。  相似文献   

6.
《张协状元》作为早期南戏成熟的代表作品,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史料,也是汉语言研究在戏曲方面珍贵的材料。八十多年的《张协状元》研究涉及的内容包括作品时代、作者、地域、艺术体制、文化等诸多方面,其成果为考察早期南戏的艺术面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语言研究缺失的问题,值得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7.
从《诗经》婚恋诗看周代婚姻的多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恋爱、婚姻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古往今来,描写爱情婚姻生活,是文学艺术所要表现的重要题材。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便大量地收录了这一类题材的作品。《诗经》中的婚恋诗记载了几种不同文化意义上的婚恋现象,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周代婚姻制度的多元性特点,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丹 《东南学术》2021,(1):228-235
19世纪末,莎士比亚的作品开始传播到中国,此后各种形式的改编作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用中国传统戏曲编演莎剧发展到今天已具有较大影响,其中以《麦克白》的戏曲改编剧《欲望城国》《血手记》《马龙将军》等为跨文化演绎代表.它们将中国传统戏曲与现代戏剧表演创造性融合,在主题内涵和表演形式方面均作了改编和创新;在延续中国戏曲重视行当与程式表演传统的同时,积极汲取西方戏剧理论重塑人物形象.《麦克白》的戏曲改编既是舞台呈现的跨界,也是文化形态的跨界,为中国戏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小说对戏剧的影响更为显明,不少传奇、杂剧的题材都来源于小说,尤其是四大古典名著。相较而言,戏曲改编《红楼梦》小说更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即小说本身所具有的巨大文学价值。但戏曲和小说毕竟是两种不同的体裁,《红楼梦》小说的戏曲改编者若不能恰当地取舍或化用原著的情节内容,其改编效果必会大受影响。清代很多《红楼梦》戏曲(以下简称"红楼戏")对刘姥姥问题的失重处理,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10.
庄小珊 《阴山学刊》2009,22(6):43-46
玉箫、韦皋两世姻缘的爱情故事在唐宋时已广泛流传,多种笔记小说中有记载。随着故事的流传,许多剧作家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出现了元杂剧《玉箫女两世姻缘》,明传奇《韦凤翔古玉环记》、《玉环记》、《鹦鹉洲》,清传奇《玉环缘》、《玉指环》等戏曲作品。元明间的戏曲作品中,玉箫、韦皋形象不断演变,与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拜伦《哀希腊》在中国的传播已有百年的历史。通过对《哀希腊》在中国的译入及接受情况进行分析,说明在作品的选择上,翻译与特定阶段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并通过比较同一时期及不同时期几篇译文的风格及语言特点,略窥中国翻译演进的历史,整个趋势是异化的。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诗歌史上,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篇很有影响和特色的诗作,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面貌的一个新的开端,也标志着中国古代爱情诗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本文通过题材的创新与深度、反思和表达的情感重心、现实创作观与浓郁文学色彩的并行等三个方面,对《长恨歌》的文学史意义重新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3.
不能据《春秋》中的"仍旧"之文来否定孔子在《春秋》叙事笔法上的贡献,与《竹书纪年》比照,就会发现孔子"以义而制异文"的叙事特点。周朝礼乐教化所促成的取法于《诗》而"微言"的风气,至春秋末未减,故孔子修订《春秋》有取于《诗》。史与诗、戏曲"为体则异",但中国古代叙事诗和戏曲也有使用《春秋》叙事笔法者。虽然中国古代叙事源起于史官,但《春秋》叙事实出于对安身立命之儒家伦理的维护,儒家伦理在中国古代没有淡出,《春秋》叙事自然也不会从诸叙事文体中淡出。  相似文献   

14.
在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中,《紫钗记》和《牡丹亭》都是以爱情作为主要线索,来描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反封建的主题的。对同一作家不同年代的相似题材的作品加以比较,最能看出高低上下,最能看出作者的世界观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本文试图在《紫钗记》和《牡丹亭》的分析对比中,来探求汤显祖创作思想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5.
钟嗣成《录鬼簿》对戏曲史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戏曲家钟嗣成历时十余年始定稿的《录鬼簿》,对我国古代戏曲出现以来封建社会长期轻视戏曲作家的传统,进行了大胆的挑战。在这部不过万字左右的著作里,他不仅把朗曲家的地位提到一个空前的高度,简明扼要地记述了当代杂剧作家及其作品名目,恰当地给予品评;而且还勾勒了一条当代杂剧的史的线索。就这些意义上说,他的《录鬼簿》既是元代戏曲家写的当代杂剧史,同时又是我国古代戏曲史的开山之作。为了更好地认识钟氏的功绩,本文拟从《录鬼簿》以前戏曲家的地位、《录鬼簿》中戏曲家的地位和《录鬼簿》在戏曲研究史上的地位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6.
左鹏军 《晋阳学刊》2006,(6):120-122
《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中国ISBN中心1990年5月至1999年9月出版。是书为大型丛书,是“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以省(市区)为单位分卷出版,已出版29卷30册。正如张庚在《序言》中所说:“编辑出版《中国戏曲志》的宗旨,在于记述中国戏曲的历史和现状,是为了系统记录、整理各地区、各民族的戏曲资料,概括戏曲改革工作的经验教训,促进社会主义戏曲事业的繁荣,也为今后保留一部比较完善的戏曲文献。”“作为社会主义时期编纂的戏曲专志,开拓了新的领域,填补了历史的空白,意义深远。[”1]笔者在查阅此书一些分…  相似文献   

17.
英国著名汉学家龙彼得分别在英国和德国发现的明代戏曲俗曲选集《满天春》、《钰妍丽锦》和《百花赛锦》,有重要的文献价值.龙彼得在题为《古代闽南戏曲与弦管之研究》的著作中,以独到的地域性视角,研究这三个曲本中的作品出处及演变情况.尤其对《满天春》中所收录的戏曲折子戏的研究,有些具有启发意义,如关于《寻三官娘》的来历的探讨,龙彼得依据他搜集的近现代的材料,认为是明代写“紫荆树”故事的传奇中的一折,这一观点有进一步研究的余地,笔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著作还探讨了明代戏曲集流失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历史因由、契机及被辗转收藏的历史,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8.
所谓“红丝”“红线”的说法,是我国古代人民对男女联姻的美称。千百年来,一直被沿袭下来,并经常作为文艺创作的题材。《赛红丝》小说正是这种作品之一。郑振铎先生在《巴黎国家图书馆中之中国小说与戏曲》一文里,在谈到《赛红丝》小说时,对它作了较好的评价。他说:“这是佳人才子小说中的一部‘白眉’,不仅叙述是别开生面,即文章亦清秀可诵。不知中国何以无人提及。”非但如此,从郑振铎的这篇文章问世至今五十多年来,在国内仍没有看到对这部小说的评介文章。小说《赛红丝》,共十六回,作者无名氏,前面有天花藏主人的序言。天花藏主人系清初人。此书国内极少见。孙楷第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曾著录。封面上有“新  相似文献   

19.
明末白话短篇小说集《欢喜冤家》共24回,关于其著者"西湖渔隐主人"的详细情况,目前学术界认识尚不统一,有无名氏、高一苇、王元寿、冯梦龙诸说。我们通过对相关史料的钩沉,综合作品中的诸种内证,可以考证出"西湖渔隐主人"的时代和行迹,并对《欢喜冤家》的题材和风格,与王元寿的名号、居处、西湖情结、戏曲作品、交游等加以综合考辨与比较,可知"西湖渔隐主人"实为戏曲家王元寿。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边塞诗之滥觞的《诗经》中的战争诗,与西方战争诗歌代表作《伊利亚特》均是古代战争文学的代表性作品,但却体现出了不同的美学风格、主体文化精神及生死观、战争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