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7 毫秒
1.
《江汉学报》1963年第10期刊载了詹彪同志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怎样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一文,同年第11期又发表了鲍靜同志对詹文的批评意見。鲍靜同志说:“我们认为文章中流露出了一种脫离实际的倾向。或者说,如果真是按照作者的观点去研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我们就会走上理论  相似文献   

2.
我曾在1990年《求是》第6期上发表《关于“超越”论之我见》一文,对近些年来出现的“超越”论思潮提出批评。《人文杂志》同年第6期上,发表翁寒松同志的《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超越性”问题》一文,对我和其他同志对“超越”论提出的批评进行批评。翁文对我的批评主要集中于两点:第一,我误解了高清海同志的“超越”说,不能在“超越”说的本来意义上去批评“超越”说,因而显得我是在跟风车进行战斗了;第二,我的整个批评,表明我仍然  相似文献   

3.
作者来函     
编辑同志:拙文《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怎样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载《江汉学报》1963年第10期)第14页加了编者按的两个脚注,请代为补正如下。(一)拙文原为:“马克思所说的‘所有制的社会关系’就是指生产关系的总和。”这句话的根据是我弄错了,这个脚注应该改为:马克思说:“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不外是把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社会关系描述一番。”(见《马克思  相似文献   

4.
牟世金同志的《(文心雕龙)的总论及其理论体系》一文发表后,笔者和其他同志曾著文发表了一些不同看法。最近牟世金同志又发表了《关于(辨骚)篇的归属问题》一文,认为对他这篇文章的批评,“主要是对拙文中的‘总论’问题提出不同意见,特别是集中在《辨骚》篇的归属上。”这样说是不符合事实的。其实,有关批评文章,涉及到了牟世金同志那篇文章的全部主要论点。就本人那篇文章来说,虽只批评了他的关于“总论”的观点,但不只是讲《辨骚》篇的归属问题,更重要的是批评了他对“原道”、“宗经”及其相互关系的看  相似文献   

5.
读了发表在《哲学研究》1985年第9期上的袁贵仁同志的论文《论价值真理概念的利学性》,有一些不同看法,提出来与作者商榷。一、“事实真理”和“价值真理”的划分缺乏科学根据袁贵仁同志在他的文章中说:“事实,如果从其本义说,它是指‘实际存在着的事物的属性、关系以及它们的变化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事实不包括价值,而同价值相并列;价值也不是事实,而是事实同人的关系。因此,严格地说,真理作为与认识对象  相似文献   

6.
黄楠森同志在《哲学研究》1985第12期上发表了《本体论能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一文。为此,我在《人文杂志》1989年第2期上发表了《评“本体论”哲学——兼论实践唯物主义》一文,对黄楠森同志的某些观点谈了我的看法。为此,黄楠森同志在《人文杂志》1990年第5期上发表了《再论本体论——答刘福森同志》的文章,对我的文章提出了全面的批评。看完答文很  相似文献   

7.
《江汉学报》今年第10期发表了詹彪同志的文章《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怎样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读过以后,我们觉得:作者在达样一个重要问题上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达对于讨论问题是有益的;但是作者的一些论点却是不能同意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认为文章中流露出了一种脱离实际的倾向。或者说,如果真是按照作者的观点去研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我们就会走上理论脱离实际的道路。下面我们提出一些意见作为商榷。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 读了1982年第5期《学术月刊》所载刘诗白同志《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精神生产的研究》一文,很受启发。但刘诗白同志把自然科学说成是上层建筑,我认为不大妥当。他说:“精神生产既然是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性质的活动,它应分门别类地由哲学、政治与法律、文学、艺术、宗教、伦理、自然科学等学科来进行研究”,又说:“精神生产则是人类认识、反映与表现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过程,是人类主观的精神活动,它属于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的活动”。我对这种提法,有点不同意见。是的,自然科学是精神生产成果,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但并不是上层建筑。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  相似文献   

9.
张守一同志在《晋阳学刊》1982年第二期发表的《关于数量经济学的三个问题》一文,就数量经济学的几个问题,同我进行商榷。现在,就他向我提出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张守一同志和其他同志。第一、张守一引用我在《经济数学方法研究》一书巾关于数量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表述时,舍掉了在数员经济学前所加的“我国的”三个字,而后说我的表述“只限于社会主义经济”,“过于狭窄”,并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学家编制中国模型的事实  相似文献   

10.
我在1985年《哲学研究》第12期上发表了《本体论能否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以后,陆续看到了一些批评文章,但均无暇作答。刘福森同志在《人文杂志》1989年第2期上发表《评“本体论”哲学——兼论实践唯物主义》一文,对我那篇文章的“失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六点诘难,并表明了他自己的观点。由于他提出的都是一些原则性问题,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我感到有一辩之必要。下面我就按照他所提出的六个问题的顺序,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河北学刊》1982年第2期发表刘勤署同志的文章,题目是《也谈客观真理的定义——与徐飞同志商榷》(以下简称“定义”),对我在《国内哲学动态》1980年第10期上发表的《客观真理就是客观世界及其规律》一文提出不同意见,我觉得有必要作一答辩,这样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深入研究是有益的。 “定义”对我文章中引用和阐述的列宁关于客观真理的观点提出了两点批评。一是说我在理解列宁的那句话时抹掉了在“人的表象中”五个字;二是说我断章取义,没有将这个问题与第二个问题联系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只有在这里将列宁对这个问题的提法全部引出。列宁批判说,波格丹诺夫“把下面两个问题搞混了:(一)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二)如果有客观真理,那么表现客观真理的人的表象能否立即地、完全  相似文献   

12.
拙作《关于社会主义劳动力所有关系问题》一文,在《学术月刊》1980年第6期发表后,蒋学模同志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社会主义劳动力公有说“不论从哪一方面看,都难以成立,应该彻底加以抛弃。”可是,他并没有从理论上或事实上提出充分的依据来支持他的论点。现在,我想继续就几个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向蒋学模同志请教。  相似文献   

13.
在一九八四年第一期《天津社会科学》上,秀民同志发表了《评‘规律发展说’》的文章,对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提出了批评,认为不应当把规律发展的观点写进这本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材中去,因为规律是不发展的。他的理由有正反两面。正面理由是,规律是一种抽象,而抽象的东西不能成为发展的主体。反面理由有三:(1)承认规律的发展,会“使发展的原则走向反面”,“排斥事物的发展”;(2)承认规律的发展是“对规律的否定”;(3)承认规律的发展“必将陷入繁琐哲学”。这后三点理由都涉及到规律的永恒性问题,很有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研究》1979年第10期发表张闻天同志《关于生产关系的两重性问题》的文章,其中就谈到“生产力是经济范畴,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一部分”。《社会科学》1979年第3期刊载的孙冶方同志的《政治经济学也要研究生产力》一文,赞同李平心同志的政治经济学不仅要研究生产关系,同时也要研究生产力的观点。如果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力,那就意味着要去研究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要去研究人们对自然进行斗争的能力。这样,政治经济学势必要“侵犯”工艺学、技术学乃至生理学、心理学等等各门学科了。可是“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而毕竟是一门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5.
读到庞长富同志在去年《社会科学研究》第6期上发表的答复我的文章,感到有必要再谈谈我的看法,以就教于庞长富同志。一我同庞长富同志的根本分歧庞长富同志说我对他的文章作了“曲解”。这个问题是围绕着恩格斯把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归结为三个而引起的。究竟是我曲解了庞文的原意呢?这应该根据事实来断定。庞文设问:“对于恩格斯把辩证法的主要规律表述为三个如何解释呢?”他接着就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他说:“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当时主要的迫切任务,是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全面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和量变质变、肯定否定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们还未能进行详细的考察。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早在六十年代初就开始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资料收集工作,从七十年代末开始,翻译介绍了苏联和日本学者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论著,发表了一批中国学者撰写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论文,这表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作为一门新学科正在形成过程中.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论文中,《江汉论坛》1988年第4期发表的曾启贤同志的论文《评本世纪初期否定社会主义存在政治经济学的思潮》一文,是值得注意的.文中列集了详尽的资料,令人信服地证明这股思潮不是个人阴谋,而是学术思潮,并作了评论.我正在写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史——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和发展》的专著,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必要劳动——兼答寒苇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在《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效果两个理论问题的初步探讨》一文中(见本刊1962年第9期),曾从评价社会主义经济效果的角度,提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单位使用价值的被会必要劳动时间,存在着三种具体形态的见解。《江汉学报》1982年第10期发表了寒苇同志《两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是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一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对推动我进一步考虑一些问题是有教益的。但是对寒苇同志的批评论点,我是不同意的,并觉得许多问题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下面就几个主要问题,谈谈我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经济研究》1986年第3期发表的王珏的文章,提出了“必要价值规律”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的观点,这是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发展史上的一个崭新的观点。 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问题,从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贵刊1983年第1期,发表了王传斌同志的《<呐喊><仿徨>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作品》一文,是批评在贵刊1981年第1期上刊载的拙文《<呐喊>、<彷徨>与鲁迅的前期思想》的。王传斌同志阅罢拙文,有以教我,我很感谢。不过,我读了王传斌同志的文章后,也有几点鄙见,请传斌同志正之。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贵刊今年第五期发表了周振声、李剑峰两同志《也谈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几个认识论问题》一文,对拙作《现代自然科学中的若干认识论问题》(见贵刊今年第二期)提出商榷。拜读之后,觉得有一点必要的说明。拙作曾写道:“按照古典物理学理论,三维空间是均匀平直和各向同性的”。周、李两同志因此批评我“张冠李戴”,说我“把‘各向同性’和‘均匀平直’这两个本来是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假定,说成是古典物理学关于三维空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