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美国国家导弹防御计划与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半由于“绝对安全”向往和极端民族主义意识支配下的美国主流舆论和公众情绪 ,威胁到全球性战略稳定的美国国家导弹防御 (NMD)计划大概难免实施 ,而眼下的技术障碍、欧洲盟国的不满以及俄罗斯和中国的反对不足以经久阻滞之。因此 ,中国将面临一个对自己的安全、经济和心理健康乃至长远国运事关重大的问题 :对NMD采取怎样的基本对策 ?针锋相对的对称性战略———大大增加中国远程核导弹的数量和加速确立自己牢固的核报复能力———虽然看来必要和可行 ,但势将促成或加剧中美两国间在核武器和总的政治领域的“安全两难”形势 ,带来中美紧张、对立甚或冲突的中长期危险动因 ,从而大不利于中国的安全和发展。另一种可以、也应选择的基本对策 ,是在破除核武器神话、明了核大国彼此间使用核武器 (特别是战略核武器 )已极难想象的前提下 ,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 ,大致只保有对于外国“核小国”或潜在核国家的有保障的潜在核威慑 /核报复能力 ,任凭美国去搞NMD。中国应当由此不让自己在中美政治—军事关系领域陷入安全两难恶性循环 ,不许关于对付最坏情况的考虑成为国家大战略思维和政策制订的核心或主要出发点。 相似文献
3.
“9·1 1事件”后 ,布什政府亚太安全战略的重点从防止中国成为挑战美国利益的潜在对手转变为将反恐作为最优先事务。当前布什政府亚太安全战略的 5项主要目标是 :促进和加深民主 ;增进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 ;反地区内的国际犯罪 ;促进开放市场。而地区稳定是作为贯穿这些目标的核心战略目标。布什政府将建立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作为实现地区稳定以及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美国将以导弹防御系统为纽带在亚太地区形成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多边防务”网络。这对亚太地区的战略稳定性和危机稳定性具有破坏作用 ,刺激亚太地区出现新一轮军备竞赛 ,给台独分子发出新的错误信号 ,增加台湾海峡爆发武装冲突的危险。中美两国应利用目前有利时机 ,构建中美长期战略稳定与合作关系框架。这有助于消除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对两国关系的负面影响。作为第一步 ,双方可就美国导弹防御计划进行实质性的战略对话。 相似文献
4.
印度导弹防御计划与南亚地区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对美国反导系统的态度有一个从怀疑到支持的转变过程。目前,印度主要通过从美国、俄罗斯和以色列购买、自身独立研发等策略来发展本国的反导系统。印度推行导弹防御系统是多重因素推动的结果,将对南亚地区安全带来十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九一一事件后 ,南亚国家作为反恐战线的前沿 ,积极发展与美国的军事合作关系。同时 ,美国为了打击恐怖主义 ,也积极抢占南亚这一反恐战线前沿 ,并参与和协助南亚诸国反恐。一、印美军事合作迅速升温九一一事件后 ,由于印度对美国打击恐怖主义采取了不遗余力的支持政策 ,美国也因此解除了 1998年以来对印度实施的军事制裁。从此 ,一度在冷战时期疏远的两国关系 ,尤其是军事合作关系迅速升温。用美国太平洋司令部总司令丹尼斯·布莱尔的话说 ,现在印美两国在安全和军事合作方面几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一 )防务接触频繁 ,军事对话加强… 相似文献
7.
尼克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将世界看成是功能分析的最高层次,将世界所具有的复杂性看成是功能分析的最高关联问题。基于人的有限能力无以应对高度复杂的世界,卢曼将社会学的任务和问题锁定为理解和还原世界的复杂性。而在行动一实践层面,系统是理解和还原复杂性的建构物,它充当着世界的高度复杂性与人的有限的经历和旨意(sinn)潜力的媒介。 相似文献
8.
在单极与多极之间:中国外交的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世界多极化是一个过程,是一种国际格局,是指世界多个力量中心同时并存,相互消长,但是美国谋求世界单极目标和多极化形成了很大的矛盾和冲突,中国的对外政策是推动和谐世界目标的实现,为此,中国外交所扮演的角色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单极和多极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为世界的和谐共存作出自己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9.
10.
论印度核政策与核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核政策与核战略主要特点包括:拒绝加入国际核不扩散体制,但宣称支持真正核不扩散的目标;推动与巴基斯坦在军事与核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进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保持可信的最低限度核威慑;发展"三位一体"的核威慑力量。印度发展核武器成为南亚核军备竞赛的重要原因之一。印巴相互核威慑有助于防止双方发生大规模常规战争,但也存在偶发性核战争的危险。美印核合作协议将对国际核不扩散体制造成严重冲击。印度核战略对中国国家安全形成某种潜在挑战。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战略目标是要在全世界推进美国式的民主,维护美国世界领导地位。本文在探讨美国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对其霸权战略和合作平衡战略进行了理性分析。本文指出,美国如要采取单边主义,它将承受一定的成本风险;在日益凸显多极化的世界,合作平衡战略必将成为美国的一种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2.
从"大规模报复"到"星球大战"--论冷战时期美国核战略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战略是为实现政治目标而对核威慑的运用,是在国家政策与战略理论基础上,受政治、军事、财政、心理等诸多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国家战略。核战略是核国家逐渐成熟的标志,也是其不可忽视的国家军事指南。核战略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冷战时期,美国核战略经历了大规模报复、灵活反应、现实威慑和星球大战四个发展阶段。每一阶段的核战略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与背景中,适应了美国国家政策与政治战略的需要,为争夺世界霸权的既定目标与方针,通过理论认证,内部辩论从而成为美国国家战略、走向国际舞台的。核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所暴露的弊病和弱点被修正,直至其自身已无法调整,为新的核战略所替代。 相似文献
13.
英国大陆均势政策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具有共同的思想渊源,但两者也存在着差异。从地缘政治看,英国以海权控制大陆;美国则以海权控制海域。从战略目标看,英国推行大陆均势政策主要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安全;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主要是为了维持在亚太地区的霸权。从制衡手段看,英国主要采用单一的军事手段,美国采用军事、经济和规则等多种手段。相对于英国来说,美国的平衡战略呈现出新的特点。中国应根据这些特点确定反制衡的思路,针对不同对象进行灵活反制;把握好反制衡的尺度,并在斗争中积极进行合作。 相似文献
14.
冷战后美国大战略的争鸣及其启示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大战略的演变过程实际上就是从一个相对次要国家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以及如何确保其世界霸权地位的过程 ,是一个崛起大国及世界头号强国如何进行战略谋划的过程。目前美国政府的单边主义大战略框架已经确定 ,但在具体的外交实践中 ,美国并非完全遵从单边主义逻辑 ,而是强硬的单边主义和多边参与并存。美国确定中国是它的战略竞争对手。但是 ,美国政府对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对采取遏制战略还是接触战略尚未形成定论 ,而且美国不能做到为所欲为 ,因此中国仍然有充分的战略空间得以运用 ,中美关系保持稳定和建设性的发展并非没有可能。中国与美国不仅要长期共存、长期相处 ,而且还要长期博弈、长期竞争。中国不主动挑战对方 ,但也不能被动应对对方的挑战 ,应对美国既斗争又合作 ,一报还一报 ,和而不同 ,斗而不破 相似文献
15.
秉承共和党传统理念的艾森豪威尔政府,在上任伊始即确定了对外经济政策的原则--"贸易而非援助",这一原则从一开始在美国政界就引起争议.随着苏联在发展中国家经济活动的活跃,艾森豪威尔政府从第一届政府后期开始调整发展援助政策.一方面逐渐加大了发展援助在整个对外援助中的比重;另一方面诉诸国际多边援助体系,建立了国际开发协会,并将发展援助的重点转向拉丁美洲国家.艾森豪威尔政府调整发展援助的主要动因还是出于对苏冷战的考虑,即稳定美国在发展中国家政治盟友的主导地位,同苏联争夺广阔的中间地带. 相似文献
16.
中美日传统企业福利制度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新型企业福利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实要求,本文通过对中国、美国、日本三个国家传统企业福利制度的共性和差异进行全面比较,力图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企业福利制度提供理论支持。文章认为观代企业必须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福利,企业福利应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并且必须在举办企业福利的方式方法上大胆创新。 相似文献
17.
《Journal of social work in end-of-life & palliative care》2013,9(2):25-43
Abstract Oregon's Death with Dignity Act (ODWDA) has been in effect for eight years. The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recently decided that Oregon's law did not violate the Controlled Substances Act. Other states may consider a law similar to Oregon's through legislative process or ballot measures. Although social work is not mentioned in the law, our profession interfaces with the terminally ill, particularly in hospice. Eighty-seven percent of those who have used the law were enrolled in a hospice program. As a pilot proje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conversations that the authors have had with patients, families, team members and health systems in hospices and oncology settings under Oregon's unique environment. The following four themes emerged from these conversations: (1)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hoice; (2) team concerns; (3) family issues; and (4) values, ethics, restricted conversations and professional struggl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