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说文解字》糸部颜色字的字型分析 ,探讨其反映的文化内涵 ,并进一步揭示古人颜色观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审美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审美文化的演变进程中,中西方艺术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审美内涵的不同上。在色彩方面,西方的色彩理论体系是以物理学为基础形成的,而中国传统五色观的形成则根源于社会伦理的规范,是一种象征性的"正色"色彩观念,在艺术实践中深受儒家、道家等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两种审美实践标准,体现了等级社会的权力失衡。因此,本文溯本清源,剖析传统色彩观的美学意义,希望对重新认识、传承和发扬传统色彩观的审美价值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通过梳理《说文解字》糸部颜色字来阐释其反映的文化内涵:首先糸部颜色字集中反映了古代丝织文化的繁荣;其次体现了人们一定的审美心理;第三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  相似文献   

4.
"墨分五色"的认识原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墨分五色"的认识原型,运用原认知结构理论,对中国画审美之贵"墨分五色"这一价值观的哲学基础进行了分析,并由此得出"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这一文人画笔墨价值观的核心,乃是与道相配的"本色"或"正色"文化心理在笔墨变化上的体现。换言之,古人不是感觉不到自然界丰富多彩的颜色变化,而是"道""德"意识左右着他们的文化心理,并使之主动放弃甚至蔑视五色之外的其他颜色。经过一千多年文人画的发展、五色观念无疑已经使中国画的用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21世纪是中国画变革的一个关键时期,因此,从理论上认识五色观念的文化本源,对于变革中的中国画如何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南阳方言中的“美”字看开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阳方言中的"美"字真可谓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简单一个"美"字,就把南阳人心里的诸多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从南阳方言中"美"字的使用情况,对古汉语中"美"字义的继承和发展,与普通话之比较,"美"字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及所体现出的我国古人的审美取向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这个"美"字,就会对其有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读者在线     
《华人时刊》2015,(3):1
<正>马驰万里传捷报,羊跃千山迎新春。在十二生肖中,羊为祥和盛世的使者,美好富足的化身,套用一句老话叫:马驰率风,羊致祥和。羊因其食之者草,产出者奶、肉、毛、皮,加之性格温顺,易于驯服,故而成为人类最早饲养的动物。羊可代表美丽。汉字中的"美"字,即由"羊"和"大"两字组合而成。羊大为美,乃古人审美倾向的生动体现。"羊"字孕育文化。古人以象形之法造出"羊"字,《汉字大字典》中以"羊"为部首的汉字多达  相似文献   

7.
汉英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或色彩的词语都很丰富。我们不仅要注意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的象征意义,因为它们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申、转义以后颜色的崇尚和禁忌。这种不同文化之间颜色象征意义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去分析、探究各民族文化发展对颜色词的象征意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汉英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或色彩的词语都很丰富。不仅要注意观察其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其涵义。从对比的角度分析、探究英汉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其涵义构成了对经过引申、转义以后的色彩的词语的不同崇尚或禁忌,这种差异性是由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发展和历史沉淀中约定俗成的。  相似文献   

9.
汉英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或色彩的词语都很丰富。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因为它们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伸、转义以后颜色的崇尚和禁忌。这种不同文化之间颜色象征意义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去分析、探究各民族文化发展对颜色词的象征意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汉英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或色彩的词语都很丰富。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因为它们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伸、转义以后颜色的崇尚和禁忌。这种不同文化之间颜色象征意义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去分析颜色词的象征意义,以帮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理解颜色方面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1.
汉英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或色彩的词语都很丰富.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因为它们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伸、转义以后颜色的崇尚和禁忌.这种不同文化之间颜色象征意义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去分析、探究各民族文化发展对颜色词的象征意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颜色词是人类语言中主要的感官词之一,是每一个民族文化和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独特的语言功能和深广的文化象征意义,反映着一个民族独到的色彩意思和文化传统。其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申、转义以后颜色的崇尚和禁忌。这种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分析各民族文化发展对颜色词的象征意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古人有名亦有字。相对于名而言,字蕴涵着更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宋代士人认为,字不仅是其命运前途的彰显,而且是其士人身份的重要标识。故而,宋代士人重字贵字并对字提出了较高的文化要求,士人改字遂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改字的原因,或为避讳、或为迷信、或为审美情趣、或为勉学、或为道德训诫。改字这一社会现象最主要体现了士人对其身份的认同,这同时也反映了宋代社会流动性加强背景之下社会分层中士人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人有名有姓有字甚至有的还有号,并且名、字和号意义相互联系。《红楼梦》中有字的人物共14个,其字和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含义,且联系密切;人物的号,在《红楼梦》中包括人物的雅号、绰号和封号,这些号自成群体,文化意义非常深远。对于《红楼梦》中的人物字号群,杨、霍英译有较大差异,但二者译文中人物字号群的文化含义均未得到应有的体现,这给姓名文化的传递造成了一定损失,也给西方读者理解故事情节造成了一定困扰。中国文学著作中的人物尤其古代历史文化名人字和号的翻译需依据文化翻译理论,尽量使其文化含义得以有效传递。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3月22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视频会议,对地名保护和整治工作进行了部署。有关专家表示,地名文化保护终于被提上了日程,国家相关部门站在历史高度,对洋地名进行全面清理,不仅是方便市民生活的需要,更是对传统地名文化的敬畏!洋地名频现中华大地"有名,万物之母"。古人对于地名十分看重,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可能都是轻的。我们也看到,古人留下来的很多地名,有历史有文化有精神。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大鹏"意象的起源,分析、探讨了"大鹏"意象的发展及其演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鹏"是一个带有神奇象征色彩的意象,具有深厚的审美意蕴,对于华夏民族的审美心理,尤其是士子文人的人格理想、精神追求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渔"登山如品画"的观点隐含着自然审美欣赏的一种审美模式。"登山如品画"的自然审美模式表面上类似于西方传统的自然审美模式,但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异。在当代西方学者力图构建自然审美模式但又提不出合理的审美模式的情况下,以李渔为代表的中国古人"登山如品画"的审美模式对于自然审美模式的建构应当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作用。自然对于李渔来说,具有多层次的体验价值。这种审美模式与体验价值的生成与他的生活和阅历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8.
审美文化是一种具有商品化背景的文化现象,它的各种价值规定实质上都是对于商品文化逻辑的表征.在现实性上,审美文化的商品化意味主要体现为三个向度:基础审美范式的出场;美学文本的经济叙事;审美文化的消费之惑.这三个规定共同地勾勒了审美文化的商品性形象,表达了其作为文化商品的现实处境.审美文化也是一个复杂的具有很强语境色彩的现象,所有关于它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分析都必须在一种被严格规定了的意义条件与问题语境下才会显示出不同的具体性质,只有洞悉了审美文化与其存在语境的复杂勾联关系,才能建构一种既能适应当下商品化性质的总体意义语境而又具有深度意识与独立品性的超越性审美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9.
以户县农民画的设色特点为例,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民间美术色彩的选择特点及文化内涵,运用文献研究和例证相结合,论述民间美术色彩这种文化语言,更直接地使创作者与受众进行直接对话.古人独有的色彩观念,使中国色彩区分于西方的"色调"理论,正是因为中国色彩有自己的调色、赋色法则,才制约着华夏民族的色彩选择,并赋予民间美术色彩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商标名称所用的词语有74%是选用已有的,有75.5%是单义的,有56.2%是无感情色彩的,有86.1%是无语体色彩的,有70.5%是有形象色彩的,有37.5%是有文化色彩的。商标名称的理性意义体现了汉民族的价值观念,色彩意义体现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考察探讨商标名称语义,可引导企业在商标命名时注重语义因素和文化元素的融合,创立起更具竞争力的商标名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