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静 《云梦学刊》2012,33(5):85-92
从《文选》收录的建安时期书笺入手并结合相关史料,通过对当时文士思想与创作的深入考察,从三个角度探究推动建安文学批评发生突破性进展之动因。首先,书笺以其特有的文体优势成为建安文士沟通情感、对话思想的重要载体,其中涉及文学话题的讨论已包涵建安文学批评理论的雏形。其次,建安二十二年诸多偶然与必然事件的爆发对文士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作为核心成员的曹丕在此复杂心态下撰文怀人,完成了建安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构建。最后,在群体性同题创作风气的影响下.建安文学批评形成了人化与对照的特有方式。它们共同构成促进建安文学批评发生发展之动因。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文学批评源远流长.先秦、建安时期文学批评纷纷问世,在文学批评史上颇具影响.建安时期,刘勰的文学批评方法则脱俗于前人的批评方法,既有思想内容的批评,又有道德价值的衡鉴,既有文体语言的估析,又有审美样式的比较,既有直觉式阐释,又有理智型判断,集开拓性、创造性、系统性于一体,客观系统地建构了古典文学批评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3.
汉语批评的理念与方法,肇始于先秦诸子的思想文化.其中一个显要特点便是采用对话的形式来从事文化批评,而文学批评从属于这种思想对话.  相似文献   

4.
受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而产生的国内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语境下,与西方形成了一种对话关系,并呈现出"阴阳互补"的跨性别对话特征,在世界学苑独树一帜;立足中国现实,坚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仍很必要,这必将推动世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从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后,就经历了与中国的文学艺术、美学和文论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被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文学批评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经典形态.但是,毛泽东思想文学批评在特殊的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建国初期受到俄苏正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直接影响,有着许多未尽完善之处,还没有真正建构成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只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雏形.因此,辨别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与中国形态,对于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化主要是指过程,中国形态则主要是指结果;中国化着重在运用,而中国形态则着重在建构;中国化曾经产生了实用主义的倾向,中国形态则要求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过程中建构起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以区别于俄苏正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6.
我国文学批评自五四以来在世界文学批评领域一直身处缺席的窘况.没有处理好文学批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导致缺席的原因之一.我国的文学批评应该以平等对话的姿态寻求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7.
我国文学批评自五四以来在世界文学批评领域一直身处缺席的窘况.没有处理好文学批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导致缺席的原因之一.我国的文学批评应该以平等对话的姿态寻求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是中国文学历史上的亮点,此时期洛阳是文化交流重地,士人是文化交流的主体,遣使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而名士化僧人则为文学审美增添了别样风神。庾信与颜之推对南北朝文学批评对话与融合贡献卓越。庾信在文学创作中体现了文学批评的"诗可以怨"等,颜之推则形成较为系统的文学批评理论观,如主张南北文风对话、交流与调和,强调文学是政教功能和陶冶性情的审美功能的完美融合等。这些都从对话与融合层面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开端是随着20世纪初文学观念的净化、中国文学史的撰写、批评意识的觉醒而展开的。1.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领域,纯文学观念在对传统“载道”观念进行反驳提倡文学艺术性的同时,载负了国民启蒙的历史使命。2.纯文学对中国文学史观念的改造起了直接作用,从情感、想像和思想等因素入手并从体裁上加以界定,现代阐释之文学观念已经不同于传统。3.文学观念的净化、批评意识的觉醒、进化思想的渗透,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得以展开的关键原因,从而产生了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独立的中国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0.
汪婷 《南方论刊》2011,(6):49-51
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在文学批评历史上呈现复杂多变的现象.以作品为作者与读者关系的一个参照物,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呈现以下四种形态:一是"作者中心"的状态,即作品是作者的绝对权威;二是主客相生,虚实共济的状态,即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作品意义的创造;三是对话与误解的状态,即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对话的中介,但误解也随之产生:四是唯有句...  相似文献   

11.
探讨文学批评存在的可能性问题对文学批评自身的建设深具价值。在当前多元的思想与文化语境下,需要确立马克思人学批评的主导性地位,以寻求一元主导下的多样化形态并存的文学批评的发展。马克思人学批评就是一种以实现马克思人学理念为根本目标的批评形态。在当下文学批评中,尤为应该把马克思人学实践作为一种方法论来看待和实施。这是一种历史性的选择;当然,其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化研究,并且它还与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真正合理而完全的开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命题。它鲜明地指向当下中国文学批评的主导形态的建设,致力于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语境下主导性存在地位的确认和强化。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在当下时代与世界语境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视野内,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经典形态的坚持与发展。文学批评研究者需要有效而明确地确立其总体理论态度,形成一些基本的理论观念,并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的基本特质与精神出发,积极开展中国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建构。  相似文献   

13.
文学批评作为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位置,发挥着特定的功能.它沟通文学活动诸要素,让各要素之间的交流、对话得以实现;批评进而将这些要素整合为有机联系、互相促动的整体,使文学成为具有活力的人类活动的独特领域;文学批评有力地推动着文学自身的发展,它的这种推动最终是要把文学与现实榫接起来,使文学真正成为有益于社会人生,有益于时代前进的人类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14.
评曹植、曹丕的文学批评论梅运生魏晋南朝文学创作的兴盛和文学理论上的建树,是与文学批评风气的兴起分不开的,而提倡文学批评,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正是建安文坛上的领袖人物曹丕、曹植兄弟。魏晋以至南朝,沿袭着这种好的风气。承接和发扬二曹所开创的健康的文学批评传...  相似文献   

15.
袁济喜 《江海学刊》2012,(5):195-202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观念在时代的分裂与融合中得以调整与拓展,其文学对话与交流,既在传统的诗骚精神影响下开展,又在取长补短的交流中进行,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学强大的新陈代谢功能与包容万物的气度。庾信、王褒、温子升等人在南北文学对话及其文论观念构建中功绩卓越。庾信的文论,以自己的身世之感激活了儒学中的人文精神,对中国古代"诗可以怨"与"发愤著书"的文论精神进行拓展。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对话与交流奠定了大唐帝国恢宏博大、多元并存的文学基础,沾溉后世。  相似文献   

16.
茅盾是一代文学批评大师。在其漫长的批评生涯中 ,茅盾以罕有的艺术胆识和深湛的艺术感  知方式 ,指斥流弊 ,扶持新人 ,为新文学的发展营造良性的文化思想环境。同时 ,在这一过程中 ,茅盾浑厚的批评观念得以体现 ,在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与科学风范、艺术真实与走向生活、思想内容与艺术结构(形式 )等方面 ,建构了一个体系完整、逻辑缜密的艺术批评大厦。  相似文献   

17.
巴渝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思想。古代巴地产生了原生形态的巫文化.巫文化中的占筮术与《易经》密切相关。两汉三国时期巴郡境内文士接受并吸纳了中原儒家学术思想,唐代诗人杜甫、刘禹锡流寓巴渝地区时的作品在文化、思想方面都具有深刻内涵,宋朝涪陵"易学"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文学批评自五四以来在世界文学批评领域一直身处缺席的窘况。没有处理好文学批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导致缺席的原因之一。我国的文学批评应该以平等对话的姿态寻求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9.
文学本来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历史和文学从来就不能分割。2 0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学理论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历史维度的重新发现。历史维度在文学批评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并呈现出多向展开的特征,诸如理解的历史性、互文的历史性、对话的历史性、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话语的历史性等。历史维度对文学批评的介入,有着深刻的现实作用和重要的理论价值,诸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破除文学批评中理论体系建构的欲望与冲动;重建文学批评的语境意识;使一些新的文学研究理论形态在实际运用中更具现实性。  相似文献   

20.
段吉方 《学术研究》2015,(3):136-142,160
当代英国文化理论家托尼·本尼特对形式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批评是他的文学理论研究中最具理论深度和思想启发的内容。在对形式主义文论的批判中,本尼特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如何继承形式主义的理论遗产,在意识形态的疏离效果中超越形式主义文论"文本形而上学"的重要理论问题。本尼特深刻地分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内在的理论困苦,同时也在形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话中开拓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新的理论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