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关于追尊皇后的祔庙问题,欧阳修、马端临、王鸣盛等人的看法差异较大,有必祔太庙、皆立别庙和两者均可三种观点。宋代神主祔太庙的追尊皇后有四种:追尊皇帝的皇后、后嗣做了皇帝、神宗整顿太庙礼制时被升祔、因先帝太庙室中虚位而按照太庙礼制自然升祔;其他,则别立庙。透过宋代追尊皇后祔庙的实践过程可以看出,现实皇权、士大夫态度在追尊皇后祔庙的实际运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旗庙和佐庙是清代喇嘛教寺庙中非常特殊的形式,但一直未有专门论著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对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地区旗佐庙基本情况、建置迁徙、社会功能以及内在关系的分析,探讨清初至近代内蒙古地区军事、政治、宗教因素的影响和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3.
清末的庙产兴学运动席卷全国,利用尼庵、道观和寺院地产及租息办学是兴学期间的一个重要特点,其结果引起寺僧、民众、官绅等广泛而复杂的回应,从而将这一期间的社会与民众心理呈现出来,成为清末社会急剧转型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4.
镇江火星庙戏台是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综合性戏台,在江南地区现存的古戏台中具有典型意义,对于研究清代尤其是清后期的戏台建筑有一定的价值。镇江火星庙戏台的建筑形制、构造特点以及文化功能都具有一定特色。镇江火星庙与唐代润州火祆庙之间具有历史承继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化教育史上,庙学是一个独特的文化教育形态,其正式出现于唐代.福建庙学大多由学尊庙,因庙表学,具有庙学的重要特点.尽管庙学是封建政治的产物,但对于学校发展、人才培养,以及促进社会稳定都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庙岛群岛位于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黄渤海交界处,史前时期已在人类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庙岛群岛是中原王朝与东北亚地区政治关系史上的海上联结点、军事运作史上的海上桥头堡,是中国南北海运海贸史上的海上集散地,在古代海上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左传》隐公八年记载郑国公子忽"先配后祖"之事,历代经学家对此众说纷纭,持论不一。问题的实质其实是春秋时期大夫以上贵族阶层通行的婚礼礼仪问题。告庙的仪式与婚礼仪式并无直接关系,而庙见的仪式才是婚礼中必要的一环。春秋时期,大夫以上阶层的婚礼礼仪与士昏礼有所区别,尽管都有"三月庙见"这样的仪式,但是士昏礼中新妇到达当日便"成夫妇","庙见"只具备禀告先祖"来妇"的意义,而在大夫以上阶层的婚礼中规定"三月庙见"之后才能"配夫妇",因此庙见具有保证婚姻合法性的特殊地位,是大夫以上贵族阶层婚礼中尤其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8.
郊庙祀典是汉代诗赋创作的重要主题,对汉代诗赋创作的走向有着重要的影响;汉初郊庙制度的地方色彩和对天命神权的重视直接影响了文学领域诗赋新曲的兴造;汉代元、成以后兴起的郊庙复古运动推动了诗赋创作向儒家传统观念转变的雅化倾向;汉末郊庙祀典的式微则促进了诗赋创作中国家观念的动摇以及创作观念的新变。  相似文献   

9.
庙学教育作为中国古代地方官学的一种主要形式在教育史上曾占据核心的地位。而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学者对其研究很不够,仅有的几个学者对庙学的研究也只是停留在对其进行历史梳理的层面,对庙学教育内在的意义以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一直缺乏深入的探讨。该文在简要梳理庙学教育传统的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内在结构,探讨庙学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与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应公鼎出土于应国墓地,从铭文来看是应公为祭祀武王所作礼器。联系相关铜器铭文,可证应国因有征伐南夷等功德之事而天子许其在封国内立武王庙,犹如鲁国、卫国、郑国因有功德之事而得以在封国内分别立文王庙、厉王庙一样。铭中“珷帝日丁”之称,透露了应国至宣王晚期应公时始立武王庙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1.
吐鲁番自清朝统一新疆以来逐渐形成满人、汉人、蒙古人与回民等人群与维吾尔人杂居的社会格局,随之带来以信仰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格局的变迁。吐鲁番非伊斯兰信仰的处所有官府坛庙和佛寺道观,其中尤以佛寺道观庙宇成为民间信仰的社会空间。吐鲁番佛寺道观庙宇建构了信仰活动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桥梁,其从清代至民国前期经历了兴衰起伏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2.
杨文会被誉为“中国佛教复兴之父”。晚清国势衰微,杨文会提出以佛学教育振兴佛教,拯救人心,进而振兴中国。他主张佛学人才必须具备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精神,通过兴办佛学学堂、刻印流通佛经、建立佛学研究会等教育实践培养佛学人才。杨文会的佛学教育思想和实践在思想文化革新、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文化强国缔造、教育条件及教育方法等方面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晚清翻译是继汉唐佛典翻译之后异域文化的第二次大规模输入,将其定位为"译述"较为适宜.本文梳理了晚清译述风尚从形成到式微的过程,并从译者对佛典翻译的承继以及潜伏其后的文化心态等几个方面剖析了晚清译述风尚形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4.
清中叶以前,清政府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东三省森林处于极盛时期。道光至光绪年间,这一地区的森林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方面,清政府解禁东北,大量移民涌入,在开垦过程中滥砍滥伐;另一方面,日、俄势力进入东北,砍伐林木用于修建铁路等,大肆掠夺森林资源。光绪三十一年(1905)后,在实业救亡思潮下,东三省大力发展实业,林业作为实业的重要部分得到重视。政府通过将林业纳入行政管辖,组建林业公司统一经营以及与俄国改订购木条约等方式,加强了对林业的管理,严禁以往任意砍伐的行为。这一时期,林业保护观念得到增强,政府进一步意识到先进的林业技术对发展林业的重要性。为此,各地开始兴办农林学堂和林业试验场,林业成为一种专门之学,近代林业教育出现萌芽。  相似文献   

15.
乌江下游少数民族地区近代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清朝后期、清末民初及国民政府时期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本地区近代教育虽然受当时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发展极为缓慢,但也发挥了多种功用.  相似文献   

16.
清政府于1904年1月颁行癸卯学制,创建了纵有阶段、横有类别、独立设置的近代中国师范教育体系,构建了中国师范教育相对完整的框架与基本格局。为吸引、鼓励人们学习师范、乐于从教,促进师资队伍的稳定,清末实行师范毕业生效力义务与奖励相结合政策。清政府先后多次派人赴日本考察教育,大规模向日本派遣留学生,聘请日本教习来华任教,将军国民教育列入教育宗旨,使近代早期师范教育具有仿日性质。  相似文献   

17.
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实学教育思潮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来华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其对此间实学教育思潮有如下影响:一是出现注重数学教育的倾向;二是注重中西会通、然后超胜西学的趋向;三是注重实践验证和科学实验的思想。虽然这些变化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不能起到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影响,但是却代表了儒家思想对西学挑战的应时,与儒家教育的新变化,以及明清教育探索中富于生机的、具有前瞻性的一支力量。  相似文献   

18.
试论盛宣怀教育救国思想产生的缘由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宣怀不仅是清末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近代中国教育的奠基者之一。在"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下,他开始意识到中国社会的变革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领域,中国要走上自强之路,还必须对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根本性的改变。他对中国教育的贡献,丰富了其一生的辉煌。  相似文献   

19.
清末和民国的社会教育突出了理论上的创新性、时间上的持久性、内容上的广泛性、对象上的普遍性,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变革,其宗旨可以概括为“作新民”与“唤起民众”。“作新民”为宗旨的教育运动与“新民说”以及“新青年”观密切相关,“唤起民众”的教育运动根源于“总理遗嘱”,两者的共同目的在于弥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足,同一性则是变革教育、培养新国民,救亡图存。  相似文献   

20.
以时间为线索,简述了晚清至民国中期(1876—1939)我国电信高等教育萌芽和初期发展的概况,并分析了这段时期电信高等教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