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文化是一种古老的地域文化 ,与齐国历史相始终 ,独立存在800余年 ,如果计算其影响和消融 ,时间就会长得多了。齐国在春秋战国之时称霸诸侯 ,称雄一方 ,长盛不衰 ,文化中心也由曲阜转移到临淄 ,可见齐文化对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的作用。这也正是齐文化研究在当今能迅速崛起的原因。十几年来 ,齐文化研究已蔚成大观。最近 ,由宣兆琦研究员和李金海研究员共同主编的、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齐文化通论》(以下简称《通论》)的出版 ,使已经五光十色的齐文化研究更为灿烂夺目。与以前出版的几部论著相较 ,《通论》在吸收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
宣兆琦教授承担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齐文化发展史》提前结项 ,并于 2 0 0 2年 4月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凡 11章 ,3 3万余言。通览全书 ,深感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一、全面系统 该书在论述齐文化发展的过程中 ,既注意到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对齐文化的重大影响 ,又注意到齐文化各个部分之间的关联和互动 ,更注意在大的文化生态系统和网络结构中进行动态的考察 ,从而探寻齐文化的发展规律。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孕育和生成的 ,并且无不发生变迁 ,在变迁中得到发展 ,最后走…  相似文献   

3.
由邱文山、张玉书、张杰、于孔宝合著的《齐文化与先秦地域文化》,2003年8月山齐鲁书社出版社。《齐文化与先秦地域文化》是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该著作从横向比较的角度,为先秦各地城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齐文化是先秦地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齐文化以及其他地域文化并非起于当代,但对先秦地域文化研究得较为深入却以现在为最,这股研究先秦地域文化的热潮兴起于改革开放以来,其主要表现为以先秦著  相似文献   

4.
《齐风》作为齐文化的主要载体和表象之一 ,以其独特的文学笔法 ,形象地反映了齐文化诸多方面的内涵。这主要表现在《齐风》反映了齐文化中的朝议制度、贵族生活、平民生活、婚姻生活、男女恋情、狩猎生活和尚武精神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文化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和延续性。任何国家、地区和民族的新文化建设,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选择性继承。中华民族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首先必须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齐文化与山东文化大省建设研究》一书,紧扣“弘扬中华文化”这一新时期的任务,对齐文化与山东文化大省建设进行了系统深入、富有成效的探讨。该书的研究,既能为山东文化大省建设提供一个新视角和一条新思路,同时也扩大了齐文化的研究领域,将齐文化研究、开发与山东文化大省建设结合起来,满足了当代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200万言的《齐文化旅游丛书》终于面世了,它是齐文化研究的又一新的起点,是宣传普及齐文化的又一方式,是科研为现实服务的典范。这是该丛书给人的强烈印象。该丛书由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山东省齐文化研究基地负责人范跃进教授主编。综观全书,它具备了以下几个突出特点。1.工具性和实用性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在8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众多为齐文化的发生、发展、丰富、壮大做出贡献的人。从大齐文化角度说,从旧石器时代的猿人开始至现代,从渔猎为生到现代化建设,从古圣先贤到现当代英雄模范,我们的先人和…  相似文献   

7.
公元前11世纪开始,在今天以淄博市为中心的这方热土上孕育出了“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它经由太公建国,方略荫及后世;桓公治齐,雄居五霸之首;威宣盛世,侪列战国七雄。历经800年的岁月沧桑,在海岱之间积淀出了“尚贤”、“崇法”、“兼容并蓄”这些深厚和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秦汉以降,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齐文化的传承几近湮灭,齐文化研究也一直处于被冷落的境地。20世纪后半叶以来,海内外中华学子为挖掘、研究、开发齐文化资源作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尤其是近20年来,一大批关心支持齐文化研究的领导、学者更为齐文化研究做了大量的开…  相似文献   

8.
齐文化中民本思想是其重要内容之一。重视民众作用,注重爱民顺民富民安民,促进了齐国的富强,改善了齐国人民的生活状况,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党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在借鉴古代优秀文化,继承我党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做得更好、更突出。  相似文献   

9.
公元前221年,秦王羸政最后灭掉齐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交真正意义的政治大统一。然而由于相对落后的秦文化不能满足新建统一王朝的需求,由于历史悠久、内涵丰厚的齐文化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极大的适应性,所以齐文化并未伴随齐国的灭亡而消弭,相反,却在尚未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的前期秦朝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且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阴阳五行学说、封掸说、稷下学等对秦朝的影响尤大。秦朝后期发生的“焚书”“坑儒”两大事件皆由齐人而起,自此,齐文化走向了沉寂。  相似文献   

10.
齐瓦当是指带有齐国文化色彩的瓦当,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汉代的齐国及周边受齐文化影响的地区所发现的瓦当,其基本范围在今山东省境内。齐国瓦当纹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无论是题材内容的选择,还是整幅画面的布局以及形象的塑造,都具有不同于别国的艺术特色。齐瓦当以其特有的内容、新颖的构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所附着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对于我们研究古代文明甚至远古文明的发展变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1.
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齐文化中的荣辱观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文章从齐文化出发,探讨了其“荣辱观”的基本内容、基本素质、法规措施、核心价值等方面,以求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2.
论秦始皇与齐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经过十数年的征战,终于灭掉东方六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政治大统一。此后,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皇帝专制的政治体制。那么秦始皇接受的是什么样的历史文化传统呢?我们认为主要是齐文化。文章主要从齐文化在秦朝的影响和“焚书坑儒”与齐文化的沉寂两方面探析秦始皇与齐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以“八主祀典”、“时节祀典”、“宗庙祭典”、“封禅大典”、“方仙道”等为主要内容的齐宗教,在齐国的历史发展中,既是齐国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又是齐国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齐宗教是统治者收服人心、巩固加强统治的重要工具;反过来看,齐宗教又对齐国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具有规范和制约作用。齐宗教以其独特的方式,深入齐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齐国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不仅如此,齐宗教以其系统的体系、完备的形态、独特的思想内容对后世亦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由宣兆琦研究员和李金海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齐文化通论》,于今年1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齐文化研究力作。该书分上下两册,合结论、三编,凡18章,计81万字。该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当代文化学理论,对齐文化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全书的立意看,《齐文化通论》的作者自觉地把齐文化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 作为一门学科,它必须有自己的概念、范畴、研究对象、基本内容以及该学科的理论构架、研究方法等。《齐…  相似文献   

15.
太公初封于齐,国小地狭,后世渐行开拓,至战国时期湣王灭宋后,齐国疆域遂臻于极盛.在此齐国版图最大时期的地域范围内,自夏以来的不同历史阶段,皆曾有诸多古国存在.这些古国的居民皆为东夷土著,而有国者族属不同、姓氏各异,炎帝后裔之姜姓及东夷姜姓、赢姓居多,后有周族姬姓,间有舜后妫姓及黄帝之后任姓等先圣后裔.这些古国最终都成为齐国的一部分,而各古国之文化因素则随之逐渐汇集融合,终成日后特色鲜明之齐文化.  相似文献   

16.
就齐文化概念这一问题,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五种说法。 其一,齐国文化说。刘宗贤认为:“齐文化指先秦齐国的文化。”它可以“追溯到齐的封国”。创始于太公,传至管仲而形成系统,后来稷下齐法家进一步发展(《试论齐文化的开放性特点》,《管子学刊》1987年第2期。)  相似文献   

17.
李白对齐文化始终怀有极大的热情。齐文化在李白诗歌中集中表现为三大主题:纵横捭阖的帝师王臣,倜傥任侠的布衣游士,以及燕齐海滨的神仙道术。李白的文化取向是盛唐士风和时代精神的映射。  相似文献   

18.
我们今天论及齐文化精神,往往从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军事文化、意识文化等不同角度高谈阔论,单元性研究有余,综合性升华不足,执其一隅而略视全局,其结论往往也就大有盲人摸象之感,言及齐文化精神便数言难尽了."和"是齐文化精神的基本脊柱,这在齐国800多年的发展历史链条中可谓清晰可见.儒学中的"和"与齐文化中的"和"是一致的,儒学中的"和"是齐文化中"和"的继承和发展.这也是齐文化汇入儒学的一个明证.  相似文献   

19.
就齐文化所独具的内涵而言,它跟隐逸文化有冲突的地方,但隐逸文化在齐文化史上却并没有因此而消亡.齐文化中的隐逸文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齐人豁达和不拘泥的民风,使之能够对古代中国士人均面临的仕与隐的问题做出自如选择;二是在齐地尤其发达并进而影响到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术神仙之说,对齐地隐逸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作用明显.这既是在看似与隐逸文化相冲突的齐文化中却又能够产生出隐逸文化的原因所在,同时也是齐文化对中华隐逸文化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齐文化与楚文化作为我国先秦至秦汉时期的一北一南两大地域文化,二者间既有许多相同之处,又有许多不同之点。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崇巫尊鬼神,齐国尚贤重人事。楚人尊鬼神、齐人重人事的不同观念,导致了楚人和齐人不同的行为方式,并带来不同的后果。若从文化类型看,可以认为:齐文化属社稷守型文化,楚文化属神守型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