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世纪20年代,随着体育运动热起来,在一个名叫赫佐格奥拉赫的德国小镇上,先后出现了三家运动鞋作坊。其中一家作坊的老板才20岁出头,他起初是一位跟着父亲在街头摆摊的修鞋匠,后来因为从体育上看到了商机,才大胆投资办起了一家制鞋作坊。  相似文献   

2.
陈亦权 《职业》2011,(4):52-52
上世纪40年代,一位年轻华侨在新加坡办起了一家小小的服装加工作坊,因为规模还很不成熟所以第一批货一生产出来,他就要带着样品出去开发市场。  相似文献   

3.
《当代老年》2007,(3):1-1
有一位赫赫有名的集团老总,在40岁以前,穷困潦倒,家徒四壁,没有人看得起他,包括他的妻子。但他只身下海,从小本生意开始,在短短的十年内,把一家手工作坊扩张成了资产达亿元的私营企业。  相似文献   

4.
靖桥  许景朝 《职业时空》2008,4(9):197-197
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正受到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由于制度落实上的缺失,导致20多年来青少年学生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高身材、低体质的特征日趋加重。在目前学校的现状下,如何有效地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在学校的广泛开展,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措施,保证“阳光体育运动”的基本内容得以落实,从而达到遏制学生体质下滑的趋势,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使“阳光体育运动”成为一种长效机制坚持下去。  相似文献   

5.
陈亦权 《职业》2011,(2):52-52
上世纪40年代,一位年轻华侨在新加坡办起了一家小小的服装加工作坊,因为规模还很不成熟所以第一批货一生产出来,他就要带着样品出去开发市场。  相似文献   

6.
陈亦权 《职业》2016,(16):74-74
杨光辉原是河南禹州的一个普通乡下小伙子,禹州是全国发制品集散地,当地有很多收购头发的人。1992年,杨光辉初中毕业,因为家庭贫困放弃了读书,走村串户做起了收头发的买卖。几年后,他还办起了假发作坊,20出头每年就有100多万元的收入。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诺伯特·埃利亚斯运用过程社会学对体育社会学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对过程社会学视角在体育社会学研究中的3个主要议题:工业革命和技术发明与体育运动的传播;体育运动过程及其对暴力的控制;体育运动与全球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圆子 《现代妇女》2010,(1):58-58
就像刚刚进入大学时.一位师兄在迎新聚餐上,叼着香烟.深沉地说:“我们已经老了.世界现在是你们的了。”当时他也不过才20出头.明明长着一张娃娃脸却非要装沧桑。到后来.这样的话听的越来越多,身边的年轻人,有80%以上都说自己老了;  相似文献   

9.
父亲的作坊     
残存在我记忆里的父亲的作坊仿佛黑白片里的远镜头,若隐若现,模糊不堪。问父亲,说是开了十二年,前六年榨油,后六年轧棉花。父亲的作坊建在村西杨树林的边上,孤零零一座砖瓦平房。从我家到作坊,要经过一片乱坟岗子。印象中仅有两次去父亲的作坊,一次是在夜里,去时怀里揣个手电筒,手里握着一根木棒。走到乱坟岗子,总会骇然心惊,墨一样的夜空中,蓝白色的火苗一朵朵飘忽、跳跃,野猫不时吐出一阵  相似文献   

10.
体育运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带有浓厚的社会属性。体育运动与人际关系有着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文中简单介绍体育运动的促进作用,值得参考。  相似文献   

11.
雷文彬 《职业》2002,(12):19-21
这是一个令人赞美又耐人深思的真实故事———一位韩国富翁与妻子一道,不远万里到中国成都做起了卖豆腐的小本生意。韩国富翁的豆腐作坊成功了吗?他此举意欲何在?带着一个个问号,我们专程采访了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金丙相。  相似文献   

12.
彭国梁 《老年人》2007,(5):28-30
易伯伯,大名易允武,从长沙市广播电视局的领导岗位上退休已经十年了。早一向,在一次文朋诗友的聚会上,有位刚退休下来的先生总说自已老了老了。易伯伯说:老什么老,六十岁,真正自由的生活才刚刚开始。说罂,又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个红本本来,道:有了这个本本,才正式步入老年。那是一本只有满了七十岁才有的老年证。  相似文献   

13.
滕辉 《职业》2011,(30):106-107
“体育后进生”是客观存在的,是指体育运动能力方面的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的学生。虽然从人数上看,“体育后进生”所占的比例很小,但任其发展下去,则不利于对人才的培养。技工学校培养的首先是合格的人,然后才是合格的技能人才,所以增强每个学生的体质是体育教师的职责。  相似文献   

14.
刘大锋是湖北应城市刘烷村的一位普通小伙子,刘垸村拥有十分丰富的纤维石膏资源,从上世纪50年代起,村里就开始制造粉笔,然而随着油性笔教学的普及,粉笔渐渐成了一个"夕阳产业",许多粉笔作坊都关了门另谋出路去了.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50 年代,一位名叫桑迪的美国穷小子在纽约郊外的杰斐逊港镇上,与一位叫琼的姑娘结了婚.结婚后,他们的所有财产只是妻子的3500 美元陪嫁.一段时间内,他的薪水甚至无法同时支付牛奶费和购买婴儿尿布.后来,妻子把陪嫁钱拿出来,让他在镇上开一家生牛屠宰作坊,专卖牛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中国的女性只是呆在家里学习相夫教子的本领,几乎没有机会参与正规的体育运动。20世纪末,中国的女性已经成为挑战世界冠军的一支劲旅。  相似文献   

17.
信箱     
年轻人为什么喜欢说我老了就像刚刚进入大学时,一位师兄在迎新聚餐上,叼着香烟,深沉地说:我们已经老了,世界现在是你们的了。当时他也不过才20出头,明明长着一张娃娃脸却非要装沧桑。到后来,这样的  相似文献   

18.
徐珣 《老年世界》2013,(6):26-27
20多年前,我每次去烟台探望老叔公徐六谷(由于他过继外祖父家,当地人又称毕六谷,俗称毕谷子),总少不了为他代笔给冰心老人写信,其称呼不是“婉莹”,便是“庚妹子”。他俩,一个是蜚声中外的文坛女泰斗,一位却是目不识丁的庄稼汉,又非亲非故,无根无攀,为何如此亲切?此事直到1984--g(-,老叔公去世前后,我才弄清了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9.
至少从今天中国的博客网来看,它还更多地像是一个大看场,而不是一个大作坊。  相似文献   

20.
乌荐 《老年世界》2008,(7):25-25
养育之恩值多少钱?对于王海成、杨玉敏夫妇来说,就是他们手里攥着的一张20万元的白条。30年前,两位老人在路边抱回一个女弃婴。为养活女婴,两位老人将亲生孩子寄养,将女婴养大成人,并供她上大学,帮她找工作……当长大成人的养女无意中得知两位老人并非自己亲生父母后,毅然决定和两位老人断绝关系,并给老人开了一张20万元的欠条,以“购买”老人对她这20多年来的养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