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前人在解释唐代李贤的《黄台瓜辞》一诗时多是比附历史事实,较少论及诗的艺术魅力。本文对这首诗进行赏析和发掘,并认为这首诗妙于曹植的《七步诗》。  相似文献   

2.
李红艳 《生存》2020,(9):0001-0002
中国素以诗国著称于世,在其琳琅满目争奇斗艳的诗苑中,《诗经》是其最先开放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出现拉开了中国文学的序幕,标志着中国诗歌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鼎盛时期。对《郑风》的解读,不仅仅局限在经学的学理层面,而是要探寻其中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从而达到与诗人的诗情诗思的共鸣与契合。这就直接促成了人们对《郑风》的情感层面的思考,以及对《郑风》“缘情”本质,也 可以称作“情本”观念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周艾文、于听两同志合编的《郁达夫诗词抄》的第十二页里,有郁达夫先生的“论诗诗”七首,总题目是《盛夏闲居,读唐、宋以来各家诗。仿渔洋例,成诗八首录七》,分别评论了古代七位诗家的诗。他们是:李义山(商隐)、温飞卿(庭筠)、杜樊川(牧)、陆  相似文献   

4.
敖运梅 《社科纵横》2003,18(1):62-64
通过对《杂感》诗首、颔、颈、尾联的具体剖析解读可见 ,在黄仲则创作的诗作中 ,《杂感》一诗几乎蕴盖了他毕生诗歌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质 ,表现了诗人的人生命运与艺术追求 ,表露了乾隆盛世下的危机。  相似文献   

5.
周桂君  王萍 《求是学刊》2006,33(6):110-114
从语用学角度对诗歌进行解码是帮助我们理解诗歌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的有效手段。文章以济慈的诗《秋颂》为例,探讨了语境、语用主体与诗歌意义构建之间的关系,认为《秋颂》不仅颂赞了自然之美,也是一首故土之颂和生命赞美诗。对于语境和语用主体的灵活运用,又使得诗歌拥有了使其艺术之美任意驰骋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长期以来,对李梦阳《石将军战场歌》评价不足,为此本文探讨了这首诗写作的具体背景以及创作动机,指出这首诗具有鲜明的讽谕色彩和良苦用心,在艺术上也是出色的。  相似文献   

7.
《人境庐诗草》作者黄公度(遵宪)著有《日本杂事诗》一百五十四首,其中的一首说:萨摩材武名天下,水户文章世不如;几辈磨刀上马去,一家修史闭门居.诗人借萨摩、水户两藩的传统风习,赞扬了日本人民勇敢尚武、儒雅好文的特点.在这首诗的小注里,他还指出水户重视文学,"源光国作日本史时,开彰考馆,名士多从之游,藏  相似文献   

8.
关于鲁迅诗《自题小像》,长期以来争论很大,但有些问题仍未解决。这就不能不影响到对这首诗以至对鲁迅早期思想的了解。近年来我们在探研这首诗时,对几个问题有了一些新见,愿提出来,请大家指正。 关于诗的题目 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鲁迅这首诗原先没有题目,题目是接受赠诗的许寿裳后来加上去的。我们以前也是这样看的,现在看来此说来必妥当。凡鲁迅赠人诗,诗后大抵都有文字,赠许寿裳的“惯于长夜过春时……”、“曾惊秋肃临天下……”等诗是如此;在《呐喊》扉页上题诗赠日本友人山县初男时也是如此,并明确写明“自题十年前旧作……”。…  相似文献   

9.
《关睢》是一首有争议的诗。当今持汉儒旧说,认为它是讽喻康王君妃“晏出朝”或领“后妃之德”进行美刺的,几乎没有了。但是还存在“婚礼诗说”与“爱情诗说”、“贵族诗说”与“民间诗说”的分歧。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并就教于大方。一、《关睢》不是婚礼诗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里论《关睢》。“此诗盖周邑之咏初婚者。”今人高亨、李长之、郑振铎、余冠英、吴小如诸先生也都持此说。1980年第二期的《文学评论》《〈关睢〉章臆断》一文也认为:“《关睢》  相似文献   

10.
刘慧  刘忠 《社科纵横》2002,17(6):54-54
《松花江上》、《故乡》、《思乡曲》、《嘉陵江上》 ,是抗战时期四首著名的以“思乡”为主题的声乐作品。本文拟对这四首“思乡曲”从创作背景、思想内容及作品体裁、旋法、结构等作曲手法方面进行分析与比较 ,从而进一步深刻地认识其时代精神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陶元庆是“五四”后的优秀画家,鲁迅两次撰文(一是《〈陶元庆氏西洋绘画展览会目录〉序》,收《集外集拾遗》、一是《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收《而已集》)推许其艺术。元庆为新文学作品绘制的封面尤著成绩,鲁迅早年译、著封面多出于元庆手笔。刘半农对这位才华横溢的画家在旧社会的坎坷遭遇素表同情,一九二七年在一次由北新书局负责人李小峰举行的宴会上和元庆相遇,后来在《语丝》第180期发表一首小诗:“小小柔柔弱弱草,也当风雪强支持。怜他多少荣华草,早到荣华衰歇时。”诗下有附记云:“小峰宴陶元庆画师于长美轩之日,余携小镜就公园中摄得寒枝  相似文献   

12.
李星 《社科纵横》2001,(3):69-70
苏轼是我国北宋中期最著名的诗人 ,也是宋诗的开创者之一。他一生共创作诗歌大约二千七百多首 ,其中《和陶诗》一百二十四首。这部分诗 ,是作者在其文学成就最高、艺术经验最丰富的时候完成的。他本人也非常重视 ,亲自把《和陶诗》编纂成集 ,并让其弟苏辙为之作序 ,“以遗后之君子”。 (《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引》)苏轼与陶渊明相去六百年。但陶诗经过这么长时期的流传 ,却被苏轼视为艺术绝诣而“尽和其诗”。这在我国文学史上堪称特殊的现象 ,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就苏轼《和陶诗》的成因作初步的探讨。苏轼创作《和陶诗》 ,受到北宋时代…  相似文献   

13.
关于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诗的自然背景,各注本说法基本一致。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的《宋诗一百首》说是在“绍兴县鉴湖附近”,新出的《古代山水诗一百首》也说是“作者故乡山阴的一个村庄”,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历代诗歌选》则更为明确,直指为山阴镜湖三山。其它一些注本亦都有类似说法。但这类说法很难成立。我们先从全诗看:“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诗虽含哲理,但它首先是写景诗,真切而生动地描绘了深山野岙里的山村风  相似文献   

14.
戴叔伦诗杂考熊飞唐戴叔伦诗,《全唐诗》收录了两卷共二百八十一题二百九十九首又两首诗的五个零句。这近三百首诗,窜伪情况极为严重。此种情况,明胡震亨便已注意到,胡氏《唐音统签》将戴叔伦作品分为三类:一是见于唐人选集、宋人选集及明初高《唐诗品汇》诸编“确然...  相似文献   

15.
诗中说梦令狐楚《长相思》其二:绮席春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是在辽西。作者又有《从军行》其四说:胡风千里惊,汉月五更明。纵有还家梦,犹闻出塞声。这两首诗均于诗中说梦,如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所评:“前首(指《长相思》)写征人妇念征人,后首写征人思家。两首皆从梦说,征人妇梦醒犹似梦中,征人则梦中犹闻出塞声,均善体人情之作。”诗中说梦,借助梦境以抒情言志,是诗人所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段。梦,是在无意识条件  相似文献   

16.
从三首《望岳》看杜甫诗歌的发展、变化郭其云在杜甫的一千多首诗中,有三首同题的《望岳》诗,分别咏的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时间各不相同,登泰山之作是青年时期所写,而西岳诗是杜甫四十多岁时的作品,南岳诗则是诗人晚年漂泊荆湘时完成的。三首望岳诗,虽...  相似文献   

17.
刘长卿是中唐前期诗坛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在诗的艺术上造诣颇深,曾自诩“五吉长城”,可见他对自己诗歌艺术成就的自负。”他一生写了许多独具艺术个性的诗篇,形成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历代诗歌评论家对他的诗也多推许。皇甫 在《答李生第二书》中说:“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阮籍为老兵矣。”卢文绍《刘随州文集题辞》说:。随州诗,……子美之后,定当推为巨擘。”薛雪《一瓢诗话》说:刘随州“得意处竟可与少陵索笑。”这些评论虽不免有溢美失实之处,但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诗在后世评论家心目中的地位。解放以来,对他诗歌艺术的探索和研究很不够…  相似文献   

18.
“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薛涛,一代风流才女,蜚声唐代诗坛,文人名士争与唱和者有元稹、白居易、牛僧孺、令孤楚、裴度、严绶、张籍、杜牧、刘禹锡、吴武陵、张祜等二十余人,计诗作五百余什,但十不存二,《全唐诗》存诗八十九首,《薛涛·李治诗集》存诗九十二首。千余年来,对其毁誉迥异,褒之者,谓“唐有天下三百年,妇人女子能诗者,不过十数。娼妓诗最佳者,薛洪度、关盼盼而已”②,“文采风流,为士  相似文献   

19.
晚清的两位杰出文学家曾对李白及其作品作过很有见地的评论。龚自珍在《最录李白集》中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刘熙载《艺概·诗概》:“太白诗以庄骚为大源。”李白和李诗的确深受屈原及其作品的影响。近年来许多论者对这个重要问题曾进行过认真的研讨,特别指出李白诗歌艺术上对屈赋的继承,这是很有必要的。然而遗憾的是,人们在谈论李白受庄子影响时,却几乎从未涉及李白诗歌艺术上和庄子散文的继承关系。我认为,李白的诗歌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说,从庄子散文中汲取的营养比任何一部作品都要多。李白集中引庄子典故的诗…  相似文献   

20.
小巧玲珑的形式美 诗之为诗,首先以审美的愉悦映入读者感官的是形式。“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是供我们的感官去知觉或供我们想象的,而它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的情感。”(苏珊·朗格《艺术问题》13-14页刘畅园的诗歌,形式短小,自由流畅,留给读者、一种复杂多样的运动感觉。如《海与我》: 海 很大 我 很小 我不怕海大 印给他 一串一串脚窝 他不嫌我小 用浪花 给我唱歌这是一首哲理诗,前两节写人与海对比,人不过“沧海一粟”。文字已经筒省到不能再少了。人与海不成比例的误差,从诗的形式感上显露出来。后两节从人的意志和精神去写海,赋予人的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