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孤拔(A·A·P·Courbet,1827—1885),法国侵略军头目,原为海军少将,1884—1885年中法战争中,被提为海军中将,先任东京舰队司令,后任远东舰队司令,率领法国侵略军攻打越南,炮击顺安进逼顺化;后再率军舰侵犯我国福州马尾江(称马江),袭击福建水师,炮击马尾造船厂。此后又进犯我台湾,攻打基隆、淡水,封锁台湾海面,占据澎湖列岛,并以台湾为据点,多次以军舰骚扰我沿海,进犯浙江的镇海等  相似文献   

2.
1884年8月23日,法国海军孤拔舰队在闽江击沉了中国福建水师战舰,轰毁了马尾造船厂后,清政府在中国人民的压力下,于8月26日下令正式对法宣战,中法战争由是全面爆发。 清政府的战略方针主要是:海面防守,陆地进攻。在陆路战场,清军分东西两路出关,  相似文献   

3.
一百年前的中法战争,由于腐朽无能的清政府实行投降妥协政策,结果铸成了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历史大错。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罕见之事。在中法战争中,中国除了镇南关(今友谊关)——谅山等战役不败外,我们认为台湾保卫战也是基本不败的。台湾保卫战在中法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此战的胜利,对整个中法战争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4.
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虽然清军在此战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亦是近代清朝对外战争中唯一取得过的胜利),但是最终仍是以清政府屈辱妥协议和签约为结局。故历来史著皆称这场中法战争,是中国“不败而败”,而法国“不胜而胜”,并指责清廷议和是卖国投降云云。笔者认为,综合当时的军事战略与战场局势、国际政治外交与清朝内外形势进行客观辩证地认真分析,那么得出的结论就并非是出于主观激愤情绪的“不败而败”和“不胜而胜”了。  相似文献   

5.
中法战争中"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固然清朝的对外妥协政策是重要原因,但军事实力的虚弱、周边环境的恶化和列强的压力也使清政府不得不在未败的条件下接受屈辱的条约.这绝不是为清政府开脱历史罪责,而是力求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6.
1884年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正义的援越抗法的民族自卫战争,是“吾国第一次与外人宣战”,也是中国海防史上的第一次近代化战争。它发生在洋务运动期间,与洋务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就二者的关系,谈几点看法。中法战争前前后后二年,经历了大小十数次战役。史学界多认为中法战争以中国不败而败而结束。事实如何呢?  相似文献   

7.
陈道章 《可乐》2010,(7):51-51
1884年中法战争,法国在越南观音桥被清兵打败。法国内阁派海军中将孤拔为舰队司令,从北部湾率舰北上,要夺取福州、基隆作为抵押品,向清政府索取战争赔偿。清政府命平素侃侃言兵的张佩纶(字幼樵)以三品卿衔任会办海疆事宜大臣,到福州马尾(马江)部署沿海战备。  相似文献   

8.
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在胜利的条件下与外国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战争。从战争整个过程来看,双方打打停停、停停打打,战争中有和谈、和谈中有战争。从战争的结局来看,中国在取得战争连战连捷、节节胜利的情况下停战,与法国签订条约,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之所以是这样的一种场面和结局,纠其原因是由中法双方的战略指导思想决定的。尤其是中国清廷方面的战略指导思想,耐人寻味,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9.
日本与中法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八八三年十二月,法国侵略军大举进犯中越边境,中法战争爆发。西方列强出于对中国的掠夺和侵略,都不希望清朝获胜。因为“中国的任何胜利,一般说来都会对欧洲人产生严重的后果”。但由于各自在中国所处地位的优劣和政治、经济利益的不同,它们对中法战争所持的立场、态度也不尽一样。德法是世仇,而英法在埃及问题上矛盾重重,所以英德两国“眼看法国从事一场代价高昂的战争,内心并不难过”。沙俄因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近代对外贸易,启端于1884年中法战争之后,即本省的开埠通商,约迟于沿海地区半个世纪。因此,云南近代对外贸易,起于1889年蒙自开关,到1950年云南和平解放,共计六十一年时间。 中法战争,本身就是由资本主义转化为帝国主义时期的法国,企图自越南入侵,在南中国建立其势力范围的产物。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法国居然实现了在云南开埠通商的要求。根据1887年《中法续仪商务专条》规定,蒙自关于1889年8月首先正式开埠。此后,在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 6 0、70年代 ,法国中产阶级兴起并逐渐掌握政权 ,主要在少数共和派领袖的推动下 ,法国侵占突尼斯 ,由此加快了殖民越南北圻的步伐 ,中国为保藩固边 ,助越抗法 ,终至引发中法战争。  相似文献   

12.
中法战争是晚清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尽管最后是不败而败,但通过这场战争让我们认识到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尊严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左宗棠在中法战争结束后,向清政府上奏发表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言论,其影响非常深远。其中关于《中法新约》的认识,关于海防建设的设想,关于台湾建省的看法一直影响到现在。  相似文献   

13.
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主要原因是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伙极力奉行投降主义,一意主和。当时也有一批人是主战的,如曾纪泽、左宗棠等为什么他们的意见没被慈禧太后采纳?分析这个原因,可以更好地总结近代中国对外战争,一再失败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4.
中法战争是19世纪80年代西方第二大强国法国为了侵吞整个越南,进一步侵略中国而挑起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而且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对中、法、越三国以及远东地区乃至当时整个世界格局,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但在近代史研究中,中法战争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恢复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近代史研究呈现出勃勃生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的研究方兴未艾,步步深入,而中法战争史的研究则显得比较平静,一些学者虽然对中法战争中的个别事件或人物提出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中法战争后中越关系从传统藩属体系向西方主导的条约体系转换,法国全面侵占越南,并与清政府进行中越边界勘定。在粤越段勘界时,因越南边民不满法国统治而爆发海宁事件,法国殖民者受到沉重打击;清政府勘界大臣积极应对,一度掌控勘界谈判的主动权;清政府则迫于法国压力最终同意以通关换领土的要求。海宁事件影响下的粤越勘界,各方势力因其不同的背景、立场、认知,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进行了各异的因应,其过程可谓一波三折,是近代中外关系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6.
中法战争期间,法国侵犯越南之余意图谋求控制台湾,清政府通过“援台”予以回击。《申报》在此期间大量报道台湾战事,旗帜鲜明地支持清政府对台的援助政策,井且针砭时弊,指出援助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申报》通过舆论的方式,声援了台湾的抗法斗争,充分反映出了近代因人对台湾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近代法国汉学家鄂卢梭提出了“越楚同源说”之后,国内外持这一说的颇不少,其主要论据有两条:1.引《世本》“越、华姓也,与楚同祖”的记载,认为越、楚的祖先均出自华姓;2.越、楚(荆蛮)均有断发文身的习俗。越南的陶维英在其《越南古代史》  相似文献   

18.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法战争前的几十年间,虽有外国资本主义侵入广西,但仅限于溯西江经梧州达于郁江、柳江等水路交通较为便利的地区。中法战争失败后,法帝国主义通过对华的不平等条约,以越南为跳板,不断扩大对我国的侵略。外国资本主义也随之入侵到广西腹地和边远民族山区。北海、龙州、梧州、南宁和蒙自等处相继增辟为通商口岸。一八九五年广西巡抚张联桂奏称:“穷乡僻壤,未有不用洋货者”,而广西腹地,“即线  相似文献   

19.
黄遵宪是“清末”预备立宪前现代意义地方自治的倡导者和尝试者,他创立了以“自治其身,自治其乡”为起点的逐级推进地方自治的思想模式,成为后来中国地方自治的经典模式。黄遵宪对地方自治的最初认识始于1877年,其以清朝首届驻日使馆参赞的身份随公使何如璋东渡日本,对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地方政制做了细心体察。他认为,中国贫弱源于政弊,政弊之端又在官集权于一身,致使民权丧失、民智阻塞、民气不昌、民力衰弱。而破除政弊之道在于伸张民权、开启民智和壮大民力,破除政弊之法又首在地方自治。在他意愿中,“自治其身”可以养成国民自治资格,“自治其乡”足以奠定自治的基础。它是破除专制集权的开端和赋予民权方式,最终使中国走向立宪政治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十九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掀起了夺取殖民地的大高潮。这时期发生的中法战争,是法国资产阶级梦想建立“法兰西东方帝国”,奉行殖民政策的结果。它的侵略步骤,首先是侵吞越南,然后以越南作为跳板,侵入我国西南各省,掠夺富饶的矿产资源开辟商品市场。位于祖国南疆的广西,在地理上同越南山水相连,接壤千里,处在反侵略斗争的最前线。法国侵略军大举进攻越南北部(北圻),目标直指我云南和广西,并已攻陷广西南疆门户镇商关,侵占当时属广东钦州的江平京族地区。居住在广西边疆的少数民族人民同汉族人民团结一道,筑成民族自卫战争的坚固长城,在保卫边疆领土的斗争中给侵略者以最沉重的打击,立下不朽的功绩。缅怀这段历史,对加强我国各民族的团结,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都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