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相似文献   

2.
鲁阿凤 《社科纵横》2007,22(6):173-175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紧密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英汉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存在差异。本文分析比较了中西文化在词汇、日常习俗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对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目标和方法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王颖 《学术交流》2012,(6):110-113
文化决定意识和行为,涉外经济行为具有倾向性和价值取向。涉外经济活动既是一种经济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西方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走上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耕文化和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文化,中西方的民族由此产生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生活习俗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商务谈判、品牌命名、电子商务等涉外经济活动中,并产生极大的影响。为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外语人首先应培养文化意识,学习并掌握异域文化的特性,增加文化的适应性,并针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采取文化规避策略,有意识地避开双方文化中的重大冲突,或者借助第三方文化作为沟通交流的桥梁,提高涉外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成果。  相似文献   

4.
每个民族由于发展历史及政治、经济等各方面背景不同,面对颜色时所产生的色彩意识和文化传统也千姿百态.本文分别将中日两国崇拜的颜色进行比较,根据其色彩意识和文化传统方面的差异,得出两国在文化内涵和文化意味方面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5.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原始宗教文化、渔猎文化、山林文化、游牧文化等在黑龙江大地上融合碰撞,形成了黑龙江传统民间美术这一原始、奇特的文化形态,并造就了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文化特色。千百年来,黑龙江传统民间美术文化的传承主要通过言传身教、文图记载、物载传播来实现。原始宗教文化、人民生活劳动实践和民间风俗习惯孕育了传统民间美术文化,使其在实用的基础上伴随着审美观念融合提升,并深深融入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与生命意识,同时它也是新时期黑龙江民间美术文化延续发展的核心与依据。  相似文献   

6.
企业文化是基于对古典管理学局限性的反思在八十年代初提出的,首先出现在美国。它既是产业组织进到社会学综合分析的直接成果,又是展开这项分析的有效手段。近代产业组织由于其大机器生产的特点,要求产业人口聚集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协作,共同劳动,由此构成了以非农业劳动为基本特征的产业社群——企业。它的成员的价值观念、劳动意识、人际关系(包括个人与企业内部各种群体间的相互关系)等,便构成了企业文化的核心,而企业文化的内容并不仅止于此。按照一  相似文献   

7.
试论编辑主体意识的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菊玲 《唐都学刊》2001,17(1):116-119
编辑主体意识是指编辑主体对其在编辑劳动中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及价值的认识.编辑主体意识的现代化是指编辑主体充分认识其自身在编辑劳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具有现代特性的思想、态度、价值观念和意向去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身价值.编辑主体意识的现代性体现为开放意识、多元意识、超前意识、创新意识及信息意识.编辑主体意识的现代化在编辑主体现代化的历程中居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8.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人之成长的必要途径,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是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当前存在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与不会劳动的现象集中反映出劳动教育的弱化与困境。其中的根本症结在于当前劳动教育中对劳动教育感性维度的遗忘,即忽视了劳动作为一种感性活动,它是人与世界打交道的原初方式、是人的生命自我实现的基本方式、是人追求自由的根本途径。因此,摆脱劳动教育困境的出路就在于唤醒感性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新时代劳动教育立足于感性维度,将劳动教育的开展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坚持劳动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从而全面提升人的劳动价值意识、劳动精神面貌及劳动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时间尺度分析生活方式的结构,认为生活方式的完整结构应当包括劳动与闲暇两个基本方面。劳动时间是闲暇时间形成的基础。劳动是我国现阶段时间结构的轴心和社会生活的主旋律。剖析了“重闲暇、轻劳动”的生活行为早熟现象。论证了闲暇时间对劳动产出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特殊价值。结合黑龙江省九市镇生活方式调查资料分析了现实劳动与闲暇时间结构中,时间资源的空耗导致生活活动效益降低问题。并从劳动活动所赖以进行的生产要素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精神文化价值观念诸方面分析了原因,提出我国现阶段生活方式变革的主题应是劳动与闲暇结构的优化,目标模式选择应是确立以共同理想和价值观念为精神导向的勤俭、创造型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0.
审美意识并不是超越意识之外的意识,而是意识的一部分,或可看为意识中的意识。作为意识之中的审美意识,通常是指对事物,特别是对艺术品的美与丑的欣赏和鉴别而表现出来的美学思想的观念。实际上这种思想和观念是与隐藏于意识中的文化价值观念、文化价值标准以及文化价...  相似文献   

11.
张翠  徐放鸣 《阅江学刊》2012,4(3):134-138
同处于东亚文化圈的中国和El本自古便有文化上的交流,主要扮演文化思想输出者角色的中国对主要扮演文化思想输入者角色的日本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但两大民族审美意识传统又都渊源有自,别具自我特质。从意象谱系的简素与繁复、情感表现的纯粹与功利等两大方面解读《万叶集》中七夕和歌与唐诗中七夕诗歌的艺术表现之不同,不仅有助于深化中日审美文化的比较研究.而且对申日审姜意识彤态差异的厘涪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张勇 《阅江学刊》2012,4(2):125-128
林语堂深受中西文化浸润,其民族观念体现在他试图通过个人文化趣味与文化感悟,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的人文价值及其对应于社会文化选择的个人文化特质,把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刚柔并济"为特征的道家哲学和儒家"中庸之道"合而为一,归结为"中国的人文主义"。他从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寻求灵感,帮助自己确立了基于个人主义的自由观念,并创建了文学"性灵论",进一步张扬个性。民族观念和自由意识的确立帮助林语堂对中国人的生命意识有了更深切地体会,并在中西文化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信念。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5,(3):126-127
随着国际各领域文化的不断交融,全球一体化已经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意识,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文化全球化。文化意识的差异,决定着民族文学创作的方向和内容。本文主要论述了文化差异体现在中西方文学作品、语言及文学评论等方面的不同理解,旨在让更多的人关注文学创作的背景和文化基源,加强对文学作品的更深刻理解和认识,提高读者的鉴赏能力,丰富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对中日近代化过程中文化进行比较研究,要从文化形态学入手,首先判断中日基本文化形态,在此基础上研究其文化特质和文化心态,并不能超越历史阶段。从基本文化形态来说,中国前近代文化为"先进自主文化",近代文化为"自主文化";日本前近代文化为"后进学习文化",近代文化为"学习文化"。从文化特质来说,中国前近代和近代文化是官本位主义文化,尚"虚";日本前近代和近代文化是实用主义文化,尚"实"。从文化心态来说,中国前近代以"大国文化心态"为主,到近代从"大国文化心态"向"弱国文化心态"过渡;日本前近代以"小国文化心态"为主,到近代逐渐过渡到"大国文化心态",乃至"大国沙文主义文化心态"。中日文化差异是中日近代化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廉德瑰 《日本学刊》2007,(3):92-104
本文以战略文化的观点,从“和”的文化开始对日本人的位置意识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日本人文化性格中的上位意识和下位意识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以位置意识为背景的日本战略文化特征及其与大国结盟并努力成为大国的战略思维方式。进而分析了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日本通过建立“普通国家”而再次显现出来的上位意识,即大国意识的恢复。最后通过日本人的对美追随政策和日本人的中国观,进一步讨论了日本人的位置意识和大国意识。  相似文献   

16.
王亮 《浙江学刊》2022,(4):116-124
近年来,西方情感劳动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的动向,但国内学界对此鲜有关注。本文挖掘被情感劳动经典研究所遮蔽的文化维度:文化情境与意义实践作为情感劳动文化分析的两种路径,不仅挑战了经典情感劳动研究,进而揭示了工作所需的展示规则、从业者的情感整饰策略和情感劳动后果因文化情境而异,也论证了情感劳动作为一种制造意义的工作何以可能。遗憾的是,这种文化分析当前面临着“方法论国家主义”与“过程性解释不足”的局限。有鉴于此,本文最后提出再造情感劳动研究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7.
黄宏姣 《学术交流》2004,(9):131-134
当今时代跨文化交际日益重要。要使交际顺利,交际主体必须具有平等意识、宽容意识、顺应意识。交际主体只有具备平等意识,交际双方才能做到强势文化不骄不躁,弱势文化不卑不亢;交际主体只有具备宽容意识,交际双方才能对不同文化系统中各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宗教信仰持有客观公平的态度,不以自己文化系统中的价值标准,对其他文化系统中的文化因素品头论足;交际主体只有具备顺应意识,交际双方才可能根据相应的语境、所处的文化背景和不同场合来选择相应的语种,并根据交际对象和语境来理解对方话语,从而有效地促成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8.
郭征难 《社科纵横》2013,(12):128-130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全面,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日益加深,作为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流的活动,旅游及其产业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好处,更为中外文化交流和沟通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而在旅游的翻译过程中,如何进行和处理好文化对接则成了重要的内容。要恰当的处理这一问题,最为重要的树立起跨文化意识,由此,本文从跨文化意识出发,分析和阐述了跨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和因素,并对其表现情况进行叙述,从而为后文的旅游翻译尤其是景点名称,地点名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古诗词翻译等方面阐述跨文化因素对于英语翻译的影响和作用,并就如何有效加强旅游中的文化对接,培养和树立跨文化意识提出一些想法和意见。  相似文献   

19.
人情是百姓间特定的文化纽带,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满足着百姓的文化需要,也以文化为载体形成了功利意识得以成长的土壤.在功利意识的作用下,人情往往由形而下的民间意识升级为形而上的权利意识,成为权物、权钱、权权、权色、名利置换等利益置换形式的外在表现形态,并逐步成为官场的潜规则.公权递进入人情视野,由形而上的国家意识降级为形而下的民间私有权利意识,并逐步被私化.人情对国家公共利益的蚕食在今天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渐渐形成中国当代文化体系上的硬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通过文化视角,对人情与公权私化之间的联系及公权私化的表现形式、文化渊源、文化本质、文化影响等问题进行探讨,可以找到解决公权私化问题的基本方法,即设立"权力边界"、实施阳光监督的治标方法和强化素质教育,确立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治本方法.  相似文献   

20.
《求是学刊》2017,(2):35-40
劳思光把文化看作源于人的自觉意识的活动的产物。通过借鉴黑格尔文化理论模型、帕森斯理论模型等,劳思光探讨了文化成长与文化变迁的机制,文化成长是一种文化内部的发展、完成过程,文化变迁则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促进;区分了文化建设意识和文化解放意识,文化建设意识是一种文化原始目的的层层进步和创造,文化解放则是一种文化对自身功能限制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