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拉伯世界的世俗主义是受西方的影响而产生的.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是阿拉伯世界世俗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首先在阿拉伯基督教信徒中间产生,并为阿拉伯基督教信徒和穆斯林共同发展.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世俗化运动,使作为非阿拉伯国家的土耳其以其世俗主义模式影响了阿拉伯世界,很多阿拉伯国家随之走上世俗化道路.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现代伊斯兰主义兴起,作为非阿拉伯国家的伊朗以其伊斯兰革命影响了阿拉伯世界现代伊斯兰主义的发展.作为对现代伊斯兰主义的回应,阿拉伯世界的世俗主义进入了第二阶段,福阿德·宰凯里亚的思想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阿拉伯人、阿拉伯民族与伊斯兰教内部凝聚力与离心力的产生与争斗,阐述了当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所面临的来自内部的挑战.当今阿拉伯国家要实现统一的可能性很小,但只要努力克服离心力,加强凝聚力,才能团结一致对外.  相似文献   

3.
有悠久历史的阿拉伯人民在中世纪创造了灿烂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世界文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现在全世界约有2亿阿拉伯人.他们所处的中东地区,不但幅员广阔,而且石油资源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国际斗争的一个热点.伊斯兰法系涉及到6亿多穆斯林的生活,仍是当代世界上一个比较大的法系.阿拉伯国家有许多共同特征,同属阿拉伯民族,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除伊斯兰法(沙里阿)之外,这些国家的民法和商法基本上都是依据欧洲大陆法系制订的.因此,在研究该地区的法律时,将这些共同的特征联系起来,对了解和掌握该地区的法律制度会更全面.但阿拉伯国家没有统一的法律,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是同一国家的法律,其体系也不尽相同.鉴于每一个阿拉伯国家都是独立的全权国家,我们在中东地区从事工、商、贸活动时,必须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来制订计划和措施.限于篇幅,本文只重点介绍伊斯兰法对海湾国家立法的作用和影响,希望能引起人们对伊斯兰法律制度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阿拉伯世界的世俗主义是受西方的影响而产生的。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是阿拉伯世界世俗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首先在阿拉伯基督教信徒中间产生,并为阿拉伯基督教信徒和穆斯林共同发展。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世俗化运动,使作为非阿拉伯国家的土耳其以其世俗主义模式影响了阿拉伯世界,很多阿拉伯国家随之走上世俗化道路。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现代伊斯兰主义兴起,作为非阿拉伯国家的伊朗以其伊斯兰革命影响了阿拉伯世界现代伊斯兰主义的发展。作为对现代伊斯兰主义的回应,阿拉伯世界的世俗主义进入了第二阶段,福阿德·宰凯里亚的思想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5.
"9·11"事件后,在"反恐"的名义下,美国发动了阿富汗战争,继而又发动伊拉克战争.在军事打压的同时,小布什政府又提出"大中东倡议",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进行"柔性改造",亦即借传媒力量来影响和控制阿拉伯-伊斯兰国家,进而争得民心,实现军事手段所无法达到的目的.因主客观原因,修复美国在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形象成为美传媒外交的重要内容.从目前来看,小布什政府在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传媒外交尚未取得成功,美国的国家形象也未获得改善,甚至有愈抹愈黑的迹象.这与美国在中东一贯推行的双重标准、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本土传媒的反弹和美的霸权心态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古兰经>自问世以来就以宗教性(超越性)与社会性(世俗性)的二元一体结构确立了"认-论"信仰体系,改变了阿拉伯社会,催生了阿拉伯伊斯兰帝国,也使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得以诞生.但作为纲领性经典的<古兰经>并没有就所涉及的广博的内容逐一展开论述,只是以点带面地概而言之.因此,只有对其进行全方位注释,才能进一步彰显其文化内涵、社会价值及现实意义,从而深度解读伊斯兰教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古兰经>注释也就成为阐发伊斯兰教义、研习和具体运用<古兰经>的必然举措.  相似文献   

7.
在阿拉伯国家的史学研究中,从穆罕默德先知传教始至倭马亚朝崩溃,这一历史时期被称作伊斯兰时期,本文就这一时期的阿拉伯社会状况从下述几个方面试作探析,旨在抛砖引玉,求教史学方家. 民族矛盾公元七世纪,阿拉伯半岛上出现了伊斯兰教,并迅速向外传播.这是半岛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社会变革,其意义在于:在伊斯兰精神的感召下,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平等.  相似文献   

8.
近一个世纪以来,阿拉伯国家在传统的伊斯兰文明与近代西方文明的碰撞下,开始了由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演化的过程,特别是二战后,阿拉伯国家卷入第三次现代化浪潮之中,以阿拉伯民族主义,伊斯兰社会主义等理论为指导,开始探索各自国家的独立发展道路,逐步实现这一历史性的社会变革。本文就阿拉伯国家这一历史性的社会变革进程,作一论析。 一、现代化运动的早期尝试 17世纪,在奥斯曼帝国衰落的同时,代表伊斯兰文明的阿拉伯国家面对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挑战,开始了现代化的历程。 中世纪时,伊斯兰文明在西亚北非地区兴起,取代了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强大的凝聚力与坚强的军事组织结合,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军事神权大帝国。16世纪以后,东西方世界贸易的通道由大陆转向海洋,奥斯曼帝国在与西欧新兴海上势力的竞争中节节  相似文献   

9.
阿拉伯伊斯兰文明是融合东方文明古国(印度、波斯等)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发展起来的.当西欧尚处在中世纪"黑暗时代"的时候,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阿拉伯伊斯兰文明逐渐传入西欧,推动了西欧学术和教育的发展,也推动了西欧近代大学的创立.  相似文献   

10.
在伊斯兰历史上,释奴问题是值得考察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阿拉伯-伊斯兰历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种族上说,释奴既有白种人,也有黑种人和黄种人.从宗教上说,释奴改宗前既有犹太教徒,基督教徒,也有祆教徒和佛教徒等,宗教背景相当复杂.释奴和阿拉伯人的斗争结果是,释奴最终执掌了政权,改变了命运,但同时也接受了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释奴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贡献是全方位的,涵盖了文学、历史、宗教、语言、艺术、自然科学等领域.他们既是阿拉伯社会中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是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1.
伊斯兰教诞生后不久,在阿拉伯半岛和波斯等地迅速传播。自7世纪中叶起,阿拉伯帝国发生分裂,一部分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由于国内政治、经济以及教派斗争等原因相继迁往东非定居,并先后在东非海岸及其附近岛屿建立了一些伊斯兰国家。这些政教合一的国家在政治上相互独立,有的国家带有松散的联邦性质,有的只是商业城邦。现在,这些国家虽不复存在,但它们在历史上对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在东非的传播起过重要作用;对繁荣东非沿海地区与阿拉伯半岛、波斯乃至印度之间的贸易作出过很大贡献。本文仅就其中四个主要国家的兴衰作一历史的回顾。  相似文献   

12.
费萨尔基金会是由费萨尔家族提议创建的,并得到了沙特阿拉伯现任国王哈立德及王储法赫德亲王的支持。1976年正式发布了王室建会命令,总部设在首都利雅得。在国内外其他地方设有分支机构。建会的主要目的是对世界各地的德高望重的阿訇、伊玛目、杰出的伊斯兰教学者、笃信真主的虔诚的穆斯林以及阿拉伯文坛的著名人士给予奖励。它包括三个方面:1.伊斯兰服务;2.伊斯兰教研究;3.阿拉伯文学。伊斯兰服务这一项目通常是颁发一枚金质奖章和一份写有获奖者姓名的证书,证明获奖者忠实于他所能胜任的工作。另外,  相似文献   

13.
除埃及和沙特阿拉伯外,巴勒斯坦是阿拉伯国家中拥有大学最多的国家之一.巴现有6所大学,即毕尔宰特大学、纳加赫大学、希伯伦大学、伯利恒大学、加沙大学和耶路撒冷大学.其中毕尔宰特大学为世俗学校,希伯伦大学、加沙大学为伊斯兰学校,伯利恒大学为基督教学校,耶路撒冷大学由彼此独立的3所学院 (耶路撒冷伊斯兰学院、阿拉伯医学院和阿布达伊斯科学技术学院) 联合而成.纳加赫大学是巴规模最大的大学.  相似文献   

14.
国际伊斯兰宣传工作者协会最近在阿布扎比成立,该协会是根据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新闻文化部第一国务秘书阿卜杜拉·努维斯倡议成立的.协会有沙特阿拉伯、摩洛哥、科威特、英国、法国和中国的穆斯林新闻工作者和业余作者参加.协会旨在交流经验,加强对穆斯林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的宣传工作.协会成员可以在国际伊斯兰宣传工作者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教产生后,阿拉伯人吸纳了其他民族的绘画艺术成果,形成阿拉伯伊斯兰绘画艺术,后虽受到古典、波斯和中国等绘画艺术的影响,但却一直保持着它的伊斯兰风格,到倭马亚朝和阿拔斯朝,已臻成熟.但由于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阿拉伯人的绘画主要以插图、宫廷生活画和书籍装饰等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16.
当欧洲正处于黑暗的中世纪时,阿拉伯人却创造了人类引以为骄傲的宝贵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色彩绚丽、硕果累累,它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别具特色的伊斯兰教育对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世纪的教育发展过程中,伊斯兰教育异军突起,由于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依靠希腊、罗马和东方的文化学术为资  相似文献   

17.
沙特阿拉伯王国自1932年建立至今,已经走过了64个年头.在这半个多世纪中,尽管国际和地区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沙特历届政府却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持阿拉伯和伊斯兰团结,捍卫阿拉伯和伊斯兰正义事业,坚持为伊斯兰和世界穆斯林大众服务;维护稳定与和平,不干涉别国内政,也不允许任何国家干涉本国内政.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沙特努力加强国际合作,反对侵略政策,尊重各国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阿拉伯人、阿拉伯民族与伊斯兰教内部凝聚力与离心力的产生与争斗,阐述了当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所面临的来自内部的挑战。当今阿拉伯国家要实现统一的可能性很小,但只要努力克服离心力,加强凝聚力,才能团结一致对外。  相似文献   

19.
“9·11”事件后,在“反恐”的名义下,美国发动了阿富汗战争,继而又发动伊拉克战争。在军事打压的同时,小布什政府又提出“大中东倡议”,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进行“柔性改造”,亦即借传媒力量来影响和控制阿拉伯—伊斯兰国家,进而争得民心,实现军事手段所无法达到的目的。因主客观原因,修复美国在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形象成为美传媒外交的重要内容。从目前来看,小布什政府在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传媒外交尚未取得成功,美国的国家形象也未获得改善,甚至有愈抹愈黑的迹象。这与美国在中东一贯推行的双重标准、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本土传媒的反弹和美的霸权心态等有关。  相似文献   

20.
《古兰经》自问世以来就以宗教性(超越性)与社会性(世俗性)的二元一体结构确立了“认一论”信仰体系,改变了阿拉伯社会,催生了阿拉伯伊斯兰帝国,也使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得以诞生。但作为纲领性经典的《古兰经》并没有就所涉及的广博的内容逐一展开论述,只是以点带面地概而言之。因此,只有对其进行全方位注释,才能进一步彰显其文化内涵、社会价值及现实意义,从而深度解读伊斯兰教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古兰经》注释也就成为阐发伊斯兰教义、研习和具体运用《古兰经》的必然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