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信息产业部的消息,我国将从法律层面对手机入网实名登记制作出强制性规定,消息一出,人们褒贬不一,持反对意见者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实名制可能带来的隐私侵权问题。本文试从推行手机实名制引发的争论出发,讨论手机实名制与隐私权保护的关系问题,从而证明推行实名制是为了实现社会正义而做出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实名制作为一种与信息监管相适应的制度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尤其正处转型期的中国,实名制在加强信息监管、规范网络言行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没有法律充分保障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在网络领域推行实名制,一方面会造成个人隐私泄露,另一方面也对个人言论自由构成威胁。有必要从比较法学角度分析国内外实名制发展差异,为我国如何在尊重保护个人权利的基础上实行实名制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文苗 《兰州学刊》2012,(3):167-170
网络的诞生为自由的进一步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同时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与隐蔽性,使网络主体确认的难度增加,进而使网络侵权的法律保护陷入困境。网络实名制作为网络管理的一种手段,能够有效地界清网络主体身份,有助于解决网络行为监管,避免网络侵权现象救济难的问题,但网络实名制又会涉及网络自由保护与限制、私权利与公权力的冲突问题。因此有必要探析网络实名制的内涵,分析其推行存在的问题,并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手机消费与利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大学生购买与频繁使用手机的现象入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手机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反映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项政策工具,网络实名制在推行过程中引发了各方议论。这些议论背后,实质上是涉及多方的政治诉求,也隐藏着建构我国公共领域的风险。以网络实名制为切入点,梳理中国近年来实名制政策的变迁历程;以政府、公众和网络运营商三方为分析视角,探讨各自背后的利益诉求与风险。作为哈贝马斯语境下典型的“公共领域”,实名制无法将虚拟网络的公共性和批判性有效发挥,反而对其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基于对我国网络公共领域构建中的责任和困境的论证,总结网络实名制推进过程中的三种错误,即绝对自由主义,实名与匿名对立和推进过程中的一步到位;提出建构虚拟公共领域的两条路径和三个关键。  相似文献   

6.
陈箐 《南方论刊》2014,(12):51-52
自网络实名制实施以来,关于其对公民隐私权的利弊之争便从未断绝。网络实名制下公民隐私权自身的特点也决定其法律保护与传统的公民隐私权保护存在着诸多差异。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网络实名制下公民隐私权保护的一系列问题,结合相关司法实践,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以期完善网络实名制下的公民隐私权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7.
网络实名制: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及发达国家,网络实名制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且已见成效.网络实名制是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的必要手段,是继法律法规、技术手段和自律约束之后对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的必由之路,是创建和谐网络信息传播环境的迫切需要.网络实名制展示了网络信息传播自由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大学生购买与频繁使用手机的现象入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手机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反映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论提高行政沟通有效性的途径——中外沟通理论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聂雪 《理论界》2014,(2):156-158
行政沟通是行政信息传递者和接受者之间通过一定的媒介传递推行政务所需的观念、情感、消息、情报、资料等信息,并借以增进相互了解、协调行动的过程和方法。如何提高行政沟通的有效性一直是行政组织探寻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管理沟通理论入手,通过梳理西方的沟通理论和基于人性假设的中国传统沟通理念入手,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行政沟通中"沟通"的问题,最终分析归纳出中外沟通理论对提高行政沟通有效性的三条启示。  相似文献   

10.
人们被一条广为传播的消息弄得有些惶恐:有手机窃听器现世,能够监听所有手机通话!这条消息多少让人有些坐立不安。 然而事实上真有这么可怕么?笔者请教了一位在北京移动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实名制的社会性,分别讨论了现实社会实名制与虚拟社会实名制,提出了实名制与匿名制的相对性,论述了虚拟社会匿名与现实社会实名的互补性和相互转化性。根据现实社会实名制的实施情况,论证了虚拟社会匿名的必要性,从而得出虚拟社会实名制应该慎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让爱流回去     
表姐送外甥女来参加艺术联考,她的手机又出了问题,拨任何号码都显示"呼叫限制".我帮她研究了半天,也没搞清楚咋回事,只是注意到她的手机很破旧,外壳色彩剥脱,款式也很老了.表姐说:"是孩子淘汰的."外甥女的手机,是很时尚的苹果手机.送她去考试时,我们不知道路怎么走,她的手机还能导航.这让我想起一位老太太说的话:"自古恩往下走!"  相似文献   

13.
网络实名制既不合国际惯例,也已为世界上唯一的实名制国家——韩国——证明为得不偿失。网络实名制是直接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它通过对隐私权的侵犯间接侵犯公民的安全权,特别重要的是它直接侵犯公民的言论自由权。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它也会妨碍反腐事业,使反腐失去第一推动力。如此不顾国际惯例与前车之鉴的立法之所以出台,与家长主义立法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14.
C2C网站解决“柠檬问题”的策略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思远 《东南学术》2012,(4):120-129
中国电子商务的C2C市场是一个新生事物,在近年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市场上常见的诚信问题。正是这一问题,使中国的C2C市场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中国各大"网购"网站为了确保买卖双方的利益,开始在网上推行"网上支付帐户"、"实名制度"和"消费者保障计划",这些制度的推行,有效地遏制了网络欺诈等恶行,因而推动了C2C市场的发展。本文选择"淘宝"、"易趣"、"腾讯拍拍"、"百度有啊"等四大电子商务网站进行比较分析,用博弈模型探讨各种制度的效果及局限性,指出与诚信相关的各种制度的创建和推广落实,仍是中国C2C市场发展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5.
正从2016年下半年起,某国际知名品牌的智能手机发生起火爆炸事故的消息频频见诸媒体。不少人觉得纳闷:小小手机既没有容易起火爆炸的材料和元件,又不是处在高压和高温的情况下,起火爆炸怎会发生呢?这要从手机电池说起。智能手机采用的是锂离子电池。20世纪90年代初,锂离子电池开始成为手机等设备的常用组件。体  相似文献   

16.
中韩网络实名制之精神分野与网络管理理念更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网络实名制身份验证制度的技术性、工具性以及伦理特性压缩了实名制的功能。中韩实名制规范意旨以及社会功能存有分野。韩国实名制旨在治理“恶意回帖”、“网络恶搞”等网络暴力行为,以净化信息网络环境,增进社会福利。我国网络实名制作为转型中国的一种社会现象,不仅对网络形成一定的行政约束力,也反映了公共领域对公共决策等行政活动之监督以及回应。韩国过分倚重实名制之工具性价值、伦理导向却在黑客技术面前不堪一击,引发大规模个人资料外泄,也加深了源起于科技负效应的社会、文化裂痕。我国应调整规制网络暴力之逻辑思路,即加强民事立法的赋权,从个人数据资料保护的角度进行制度建构,在一些需要更多技术营养的社会领域发挥实名制之工具性价值。而对网络市民社会的“声音符号”以及“决策监督”,我们要有更多的远见,以宽容、保护、引导其发展。当法律遭遇新兴科技冲击,人们不仅要处理科技与法律之关系,更要关注科技、法律以及文化三者之间的对话与博弈。  相似文献   

17.
手机普及的速度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它的“移动”性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随着手机用户的直线递增,许多问题开始困扰大家:到哪儿选购手机?手机出了毛病该找谁……由于许多用户购买时懵懵懂懂,一旦出了问题只能叫苦不迭,因此在选购时你要多加留意。  相似文献   

18.
自 2 0 0 0年 4月 1日国务院发布实施《个人存款帐户实名制规定》以来 ,储蓄存款没有出现大的波动 ,但存款实名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法律问题有待探讨 :如何为储户保密 ;如何区分家庭财产 ;如何防止私款公存 ;如何有效建立个人商业信用 ;如何防止身份证等证件的伪造  相似文献   

19.
表达自由权与网络实名制的法律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玮 《兰州学刊》2012,(9):161-164
文章从自由与控制、身份限制与行为规范、公权力与私权利、副作用与可替代性四个方面,对网络实名制与公民表达自由权的法律博弈进行分析,提出立法之前应在实名制与表达自由权中进行基本的价值选择,只有当这种选择真正体现或者更加接近法律的公平正义目标,方成为善法良制。  相似文献   

20.
蒋原伦 《东南学术》2021,(5):215-222
从最初的移动通讯工具发展到今天的智能化运用,手机在功能上有了很大的进展,不断开发出来的应用程序和与之相应的功用,使得手机从各个方面进入人们的生活,大大拓展了人们生活的边界.与此同时,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逐步进入到手机之中,丰富了手机的内涵.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手机象征着机主的主体,是其私人生活和情感生活的组成部分.手机也是人们进入社会生活的重要媒介之一,作为技术之物,手机似乎重新组织了人们的生活,人们越依赖手机,手机就越干预人们的日常生活.当然,这种现象不仅仅是技术发展的结果,它跟今天社会的体制、信息化程度和监控环境相关,跟社会一体化进程相关.而今,手机也成为监控人们的有效工具.由此手机成为人们亲密的异己者,也许有朝一日,它会成为可恶的异己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