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研究历史文学真实论的创新之作──评《真实的构造》周保欣吴秀明教授的新著《真实的构造》,是一部研究历史文学真实论的富有创造性和突破性的著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者对历史文学真实性的把握和界定比较准确。过去我们谈历史文学真实,总是从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2.
林平 《天府新论》2010,(4):145-147
艺术真实是文学实现审美价值的前提和基础,是文学的生命,内蕴的真实是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之一,而揭示生活的内蕴以体现"历史理性",则是艺术真实创造的核心要求.杨牧是我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著名的诗人,其作品通过对真相事理、历史文化和哲学意味的揭示和表现,体现了生活内蕴的真实,由此,获得了强大的生命魅力,超越了时代,成为了一座诗的丰碑!  相似文献   

3.
李新 《学术探索》2012,(11):21-24
在残酷的历史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社会化、世俗化、大众化作为仁人志士特别是先进知识分子的救国使命,决定了左翼文学突出的政治倾向。表现在三个方面:个体趋向群体、社会价值疏淡文学价值、"社会化"倾向加重。本文着眼于政治文化,通过文学与政治之关系探讨来解析左翼文学政治化倾向的因由和影响,力求真实再现其历史本貌和本质。左翼文学作家的政治化倾向客观上限制了对艺术本质探索和审美追求,以及艺术个体自我的个性发挥,但在救亡图存的时代对于贫穷落后的平民文学,左翼作家却做出了历史性的功绩,对文学的大众化、平民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6,(6):85-89
南唐刘崇远的《金华子杂编》,保存了较为丰富的晚唐五代史料,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思想文化、文学风尚等都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主要体现在:一是记载了帝王、藩镇、官宦的言行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客观反映了晚唐五代社会现实,有政治资料价值。二是记载了晚唐五代文人轶事及文学活动,有助于研究作家作品及创作情况,有文学资料价值。三是记载了唐代科场轶事、士族风尚、民间娱乐等内容,有社会风俗和文化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5.
鄱阳湖文学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有独特的美学艺术价值。从陶谢首创经过千余年历史积淀,已为当代本土作家所认同、继承、创新和发展。鄱阳湖文学风格流派,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缩影,是与世界文学接轨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学。本文分两条主线论证:一是历代作家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所表现出近似的鄱阳湖文学风格,从纵向形成了一个不约而同的鄱阳湖文学流派的雏形。一是当代作家在同一历史或接近同一时空中,所表现出继承和发扬鄱阳湖文学风格传统的作家群体,他们的自觉不自觉近似的创作风格和创作个性的横向结合,正在循序形成鄱阳湖文学流派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伤痕文学:兴起、演进、解构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伤痕文学”作为“文革”后的第一个文学──文化潮流,是中国文化走出“文革”的第一个重要历史逻辑环节,它应合了政治实践、社会心理、文艺模式等多方面的以“新时期”命名的中国新现代性的历史诉求。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文学继续自文学革命以来到1949年后成为主流在“文革”达到顶峰的政治──文学传统,配合新的政治─—文化变革而进行的转变,伤痕文学是告别“文革”的一次政治──文学潮流;二、就伤痕文学本是政治──文化变革本身又为文学突破旧的政治──文学模式提供了可能和前景来说,它为文学走向新的文学本性的自身的…  相似文献   

7.
当我们论及中国当代文学关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当代)的创作时,大概无法回避这样两种文学现象的存在:(1)多以政治层面选材立意,强调和突出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政治态度、社会立场,即注重作品的社会价值取向成为这种文学选择的基本特征。我无意否定这种文学选择的意义和价值,它毕竟鲜明地突出了人物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以及在这方面的个性特征,诸如立场坚定,意志刚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等等,作为社会主义的革命文艺这些也许是不可  相似文献   

8.
历史是史学与文学的共同对象与主题.文学重在表现历史真实,史学则既要再现历史事实,也要表现历史真实.事实与真实、再现与表现是厘清史学与文学关系的核心概念.史学内在地包含文学,但史学并不因此失去客观性与科学性,历史真实的概念归根结底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9.
晚清新小说的生成和价值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新小说是20世纪小说创作的源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四大小说的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改革都以自己的方式持积极参与的态度,构成生成新小说的内在机制。晚清新小说的价值内涵表现在以改革为反映对象的一代文学的基本精神风貌,展示了当时社会真实的图景。它所倡导的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宗旨,它所贯串始终的宣传民主和提倡白话精神都是和“五四”新文学一脉相通的。  相似文献   

10.
“无厘头”叙事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无厘头"作为一种不乏新颖的艺术叙事,基本审美特征是于离奇、怪异、荒诞中显露某些社会历史真实。其生成于刘镇伟、周星驰的影视创作,延传到内地后则受到青年一代的关注,成为大学校园重要的文学书写选择。究其源流,除了形式上颇得鲁迅《故事新编》的真味外,在价值取向上主要承接的是"新潮文学";而其间的"恶搞"走向,又主要源自日本漫画产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柳青的<创业史>与陈忠实的<白鹿原>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代表作品,由于它们各自所反映的宏大的历史内容和独特的艺术追求而都被视为史诗性作品.然而,如果以史诗性作品的标准对这两部长篇小说从文化层面上进行分析和比较则不难看出,<白鹿原>的文化底蕴要比<创业史>更为宽广和深厚,因而,史诗品格也就更为鲜明和突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柳青的<创业史>作为"十七年文学"的代表作品,由于极左观念的束缚,突出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往往不是从丰富的生活实际出发而是从单一的政治视角出发的文学观念和创作模式;而陈忠实的<白鹿原>则超越了时代和政治的局限,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广阔历史视野来观察、描写生活,从而使他的创作达到了高度的历史真实与丰富的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2.
晚清文学场域出现了空间位移的新向度,这不仅是社会文化场域变化的必然反映,也是晚清文学基于传统文学的持守与偏移所体现出来的独特意蕴。晚清新小说作为晚清文学场域中的“弄潮儿”,一方面,以自己独有的空间分布在价值引领与小说变革的历史洪流中,印证着“小说时代的到来”,并且以向心聚合的总体路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区”。另一方面,在传统帝国的文化文学中心北京遭遇了文学资本的流转以及价值衍化后,晚清新小说形成了以帝都北京为发散中心的“文学区”,表现出创作地理空间的外溢,以及价值上的回溯复古、政治改良和现代批判,在形下和形上层面凸显出与传统小说文类异质的发展模式。双向矛盾运动的“文学区”二元生成在彰显特殊历史文化视阈中文学抉择的同时,仍然具有深层的意义表征和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13.
文学的审美批评与现代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向宝云  邹永莉 《天府新论》2003,1(2):107-112
文学的世界是审美的世界 ,文学批评便是对艺术世界的审美批评 ,而不是对日常世界的政治批评与道德批评。由于中国历史文化情境的特殊性 ,政治审判与伦理审判在文学研究中较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 :作家政治身份决定论 ;政治题材决定论 ;政治价值决定论 ;文学之争延为政治之争。政治审判造成文学标准的扭曲、文学与生活关系的扭曲等诸种弊端。文学可以有实用的艺术与审美的艺术 ,但文学批判则只能首先是审美的批评 ,对现代文学的批评 ,也应是审美的艺术  相似文献   

14.
盖生 《北方论丛》2008,23(1):34-37
先进的政治理念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也是文学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与文学的审美价值并不存在天然的对立关系,政治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也是人的一种社会存在形式。文学既然是"人学",那么文学就不能回避对政治的表现。先进的政治理念得到艺术化表达,必然能够丰富和提升文学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当下文学写作不是"去政治化",而是政治神圣感的缺失。所以,先进的政治理念,理应在文学写作中得到理直气壮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黄万华 《晋阳学刊》2007,(2):115-118
黄锦树的“旧家系列”“马华文学史系列”“星马政治狂想曲”等小说在青春原欲的宣泄中突入被视为创作“禁区”的政治历史,并自然地转换成文化的“招魂”,成为大马华人命运的真实呈现。他在历史倾听中赋予回忆以生命本体的意义;他以才情丰盈的小说形态表达出挑战传统的南洋经验,探寻着马华文学的始源和归宿;他以诡谲狂野的风格叩问着政治叙事的极限,以此扮演“五四”传人的角色。他铺陈中华性意象,逼视离散性现实,体现创伤性历史……由此,他呈现出马华新生代创作的文学史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英国17世纪的传记创作是短篇传记的天下,约翰·奥布莱的传记为翘楚之作.他从科学性和艺术性两方面对短篇传记作出重大创新,其创作通过客观真实的细节刻画传主全貌,并在传记中展现出敏锐的观察力和栩栩如生的表现能力,使传记具有突出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二月河是一位学者化的作家。他长期生活在民间,以民间的思维方式形成的史学和文学观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积累,使得他能够调动和运用正史、野史、文学、地方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源,做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密切融合。他的清帝系列小说在历史叙事中把握着合于历史又不拘泥于历史、合乎历史常态又超越历史常态、主流表达与众生表达相结合的原则和方式,成功地完成了一系列的故事叙述和人物形象塑造,在文学界和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对当代的文学历史叙事创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和杨绛40年代沦陷区上海的创作可纳入文化现实文学一类,本文从二人大体相似的合作积蓄与文学天性,探讨了她们在同一时空下创作的基本情况,指出,对乱世情怀的文化发现是她们创作的独特所在。在硝烟四起的战时中国,张、杨刻意挖掘市民文化现实,实际上与丁玲等人的执意政治现实文学共同构成了40年代文学风景。对此,令人无需价值判断,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规约了繁复多样的文本见之于世,风行一时,自有它们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19.
小说20年:人性描写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管宁 《东南学术》2001,(5):85-90
本文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是表现人性的文学。新时期20年的小说创作是一个将人性的表现不断引向深入和多样化的历程。这一历程包括三个阶段 :一、人性的觉醒期 ,以觉醒了的人性意识去观照非人性的历史存在 ,抒写真实的人性情感 ;二、人性的探索期 ,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审视 ,探寻人性负面的现实存在 ,并张扬富有现代意识的人性品格 ;三、人性的拓展期 ,在转型社会传统价值体系逐渐解体的商业时代 ,文学呈露出对人性形态的多元展现。  相似文献   

20.
“虚实”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涵盖面极宽泛、运用极广泛的元范畴。当今人们常混用“虚实”内涵和指向,缺乏明确性和针对性。实际上,从虚实的源头和历史演进来看,它包含两个方面,牵涉两个维度:一是指向艺术手法,二是指向题材真伪。前者是主,就文学而言,其狭义和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情景交融而生发的感人效果;后者是次,就创作题材的选择而言,牵涉到艺术真实与生活(历史)真实的分寸把握。此二者如两条相交线,在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共同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