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楚保玲 《南都学坛》2013,33(3):15-19
汉代儒家政治文化倡导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等思想,提出德刑并用、以人为本等治国理念,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政治思想保证;制定"三纲五常"等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为社会和谐发展奠定了思想道德基础;倡导自强不息的政治追求和积极的政治参与意识,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心理基础;倡导"分权制衡"的理念,为社会公正公平、安定有序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传播政治文化,促进政治文化的社会化,为社会和谐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儒家政治文化是汉代社会和谐发展的巨大杠杆,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政治法制保障和思想道德基础;而社会的和谐发展又是汉代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它是古代社会公开选拔优秀人才的考试制度和选官制度,由于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重要地位和特殊影响力,科举制度也被推广到其他邻近国家,而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便是韩国。在韩国实行了九百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对韩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金元之际的文雄和社会、文化活动家元好问,倚借良好的父兄渊源、师友讲习,全面接受了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的思想文化,形成了以儒学为主的价值观念体系。政治、社会价值观是其价值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元好问的政治、社会价值观主要包括强调君权的绝对性、以民为本、仁政爱民、坚持多民族大一统的政权理念等内容。这些思想尤为集中、突出地体现在他的碑志文创作中。通过碑志文,元好问表达了自己在政治道德方面的忠君观念、社会理念方面的民本观念、治国方略方面的德政观念和民族关系方面的华夷同一观念。  相似文献   

4.
周青山  寇杰 《南都学坛》2001,21(1):28-30
唐宋时期是科举制度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科举制度中包含着丰富的教育公平思想。它主要反映在科举考试的权利、过程、录取诸方面,成为科举制度得以延续千年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科举考试是中国帝制时代,朝廷在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与士人生活之间互动最为频繁的交汇点之一。作为一种才学能力的测试,科举考试有利于王朝统治与士人文化的紧密结合,为官僚制度服务。科举考试反映了更为广泛的士人文化,因为这种文化已经通过基于经学的官僚选拔渗透到国家体制之中。然而,在中华帝国后期(明清两代),科举制度经历了曲折的兴衰演变,其功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从政治、社会、教育以及文风等方面表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6.
汉代公羊学大一统思想的内涵有三个方面政治统一、王道仁政、思想文化统一.大一统的基础是实现天下的政治统一,政治统一的内涵是王道仁政,政治统一是大一统的外显层次,王道仁政是大一统的内隐层次.王道仁政的内涵是解决民生问题,推行文德教化.文德教化的实质是统一思想文化,并以此整合"华"、"夷",实现大一统理想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董仲舒“三策”与大一统政治文化刘汉东大一统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更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在思想理论体系中有着重大影响和巨大作用的这一观念.虽然早就已经产生,到董仲舒时已经“发育”成熟,不过,董仲舒作为大一统观念的奠定者....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在历史上曾有多种功能并发挥着许多积极的影响。其历史功能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现代考试与古代科举考试有着一定的承继关系,因此,研究科举制度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全面研究科举考试历史功能的基础上,应着重把握其现代转换,不断改革与完善我国现代考试制度,充分发挥考试功能的积极意义,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9.
"大一统"具有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实践等多维意涵,其中的政治思想维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相关,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政治生态和"文化心理结构"。从中国古代的"华夷一统观",到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观",再到当下予以弘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一以贯之着"大一统"的脉动。"大一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0.
论科举制度的社会化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缘于"科举制度"的兴起.科举制度实质上是以"考选"代替"选举"的选官制度变革.这种变革不仅突显出人才选拔在传统中国政治上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个"考试社会",并在民间塑造了"读书做官"的观念基础,教育的价值与功能由此从"学做圣贤"转变为"学而做官".科举制度成了影响传统中国人一个最重要的社会化变量,因科举制而累积的心理现象、文化现象、教育现象与社会化效应,也是导致近代以来东西方在知识、思想与信仰等方面产生差异的一个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南宋时科举考试培养出了大量人才,但朱熹以自身读书的经历和从事教育的经验,指出了科举制度存在的弊端,认为"立学教人"才是教育的宗旨,传统教学方法、内容和形式都要改革创新。朱熹教育思想中体现的规律和原则,是历史经验的积累,具有普遍性和适用性,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3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石河子大学绿洲学者厉声研究员在会堂学术报告厅为石河子大学师生作了题为"新疆的历史与反分裂斗争"的学术报告。厉声研究员首先从中华民族发展的特定环境和条件展开论述,讲述了我国中原和西域地区的地理环境、政治环境、大一统的治国理念、并存互补的社会经济形态和同源融合的民族关系。他认为,在这种环境  相似文献   

13.
试论清代八旗的翻译科考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科考试是清代八旗科举制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清朝统治者加强其政治文化统治的一项重要政策,同时也是清统治者借此保持和维护满蒙自身文化传统和文化习俗并进而积极吸收汉民族优秀文化的政策之一。翻译科考试采取了历代科举考试的基本规制,其考试内容和取录方式也一仍其旧,在科举考试的某些方面,则根据八旗翻译科的实际情况做了相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政治文化作为社会政治与文化的交叉领域,通常是指人们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经过一定的政治实践和政治社会化过程所形成的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心理按一定方式结构而成的政治观念体系,它对社会政治生  相似文献   

15.
唐代前期,由于科举制度还处在发展阶段,科举对婚姻的影响还不是很明显,世人选婿注重门第.开元天宝以后,科举制度的日渐发展促进了晚唐五代社会婚姻观念的转变,世人婚娉观念逐渐以门第、科名并重,改变了唐前期重门第的观念.科举对唐五代婚姻观念变化的影响,根本原因是中晚唐五代科举考试制度对官僚选举制度的影响日趋加深.  相似文献   

16.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深具由妥协实现民主转型的政治智慧,其衰落不仅在于身处激进时代的"不合时宜",更在于民初的历史土壤不适宜妥协政治文化的生长。决定思潮衰落命运的是与生发妥协的英美截然相反的历史土壤,不仅有深厚的帝制大一统结构下专制强王权、一元论与人治等政治文化传统,而且有"国家强于社会"、农民阶级与小农经济占主导的东方农民社会。  相似文献   

17.
社会“公平正义”的内涵要义及其建设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政治思想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表达了对于"公平正义"的价值解读,回答了特定历史境遇中"何谓‘公平正义’"、"如何实现‘公平正义’"的现实问题,为转型中国探究"公平正义"的内涵、实践"公平正义"的路径提供了广阔的理论背景和思想启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原则必须表现为:社会层面的公平,法律层面的公正,经济领域的公共利益,政治领域的公共意志以及程序上的公开透明。今后我国的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应该从制度、文化、利益关系和政策等方面切入。  相似文献   

18.
科举考试以汉字为主要载体,深受汉字文化影响.科举考试的汉字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考试科目、取士标准、考试文体和考试影响四方面.科举制度具有平民精神,它对于中国古代汉字教育的规范化与普及化、古代诗赋与音韵学的发展以及书画艺术的演变.均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进士科长期延续、一枝独秀,是与汉字文化的观念、特点、内容及功能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9.
元代科举考试时断时续的文化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蒙古族建立的一个大一统王朝。在文化价值取向上,元朝统治者崇佛重儒,使蒙汉文化从冲突走向综合。国子学的多元性、书院的官学化、科举的时断时续构成了蒙元时期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元代科举考试的显著特点是举棋不定、时断时续,其深层原因是蒙汉这两种异质文化的综合必然经历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元代科举考试确实存在不公平的民族歧视倾向,但这主要是基于蒙古人承认差异、区别对待的权力民族配额制度的需要;至于元代科举内容和标准走向僵化,这是因为蒙古人对儒家文化的理解不同,从一个方面反映出蒙古传统文化简约、务实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宋代商人的价值观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宋代商人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其经商活动,并在其经商实践中反映出来。宋代商人的价值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经济观上,商人坚持"逐利"和"农本位"的理念;在政治观上,商人主张通过科举考试及官商联姻等途径提升自身的政治地位;在社会责任观上,商人秉持"经世救民"、"忠心报国,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观;在信仰方面,商人提倡佛道信仰、重视鬼神崇拜。宋代商人价值观的某些内容对当前商人价值观的重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