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谢志勇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1):29-33
唐碑志一改历来碑志生涩枯燥的形象,写人则因人而异、各肖形神,叙事则剪裁得法、议论精当;或列述官阶阀阅,或刻画人物个性特征,或借人物感慨议论、借古喻今,或自撰墓铭以抒幽微隐约之情,于行文叙事中注入丰富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2.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99-106
北宋中后期,集学者、文人、官员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登上政治舞台,喜好议论是他们的共同特征,欧阳修是第一批展现这一特征的典型。在政论中,他敢言、极言、能言,将文人、学者的各种优势充分发挥到对政事的议论中。这固然有其积极意义,但其消极影响同样不容忽视。议论过多、事无巨细都要论争,对于具体政事往往利大于弊。这也是其他类似士人的共同缺陷。欧阳修身历三朝、长期身处重要位置,其主导的诸多政策对于此后北宋政坛的好议之风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6(4):104-112
赋体自《骚》体演化为大赋、骈赋直到律赋,屡变愈下,及宋人为之,鲜能追踵前代,唯于唐代律赋之后开创文赋一体,对于赋体源流递变的考察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历史阶段。欧阳修作为宋代诗文革新的领袖,其赋作足以影响一代风气,尤于体制源流,典型地反映宋赋的新变。欧阳修赋作24篇,可以确定其中官题赋11篇为律赋,《黄杨树子赋》为骈赋,《秋声赋》为文赋,《哭女师》《述梦赋》为骚体赋,《螟赋》为荀赋,唯无大赋继承。其他诸篇杂用诸体句式,未可指明一体,总体上由体物言情变为即物议论,赋题既小,且为短制,受唐宋古文写作的影响,具有泛文赋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赋体的演化,延续其脉,但缺乏赋之一体的严谨传承与认真创制,显示赋体的衰微。 相似文献
4.
郝敬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4)
自班固《汉志》建立“小说”之学,确立了“小道”的学术性核心特征,直至唐人撰修《隋志》时,虽然“小说”创作出现了较为显著的文学色彩,但其理论构建层面未发生重要变化.欧阳修撰修《崇文总目》与《新唐书》,在将部分“杂传”作品界定为“小说”类所作的持续努力,使“小说”从一种没有固定表述体式的学术之说,逐渐转变成一种具有显著文学特征的叙事性文体.在传统“小说”观念向近现代“小说”观念转变的过程中,欧阳修为“小说”引入“杂传”的书写体式,确立“小说”的独立文体位置,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戎恒颖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5(1):85-93
北宋中期正处于科举由“系列事件”向“制度”转变的关键转折时期,科举机器已经确立,从皇帝到士大夫就其重要性也达成了共识,但存在着从科举内容到科举定位的种种分歧。欧阳修对行政人才教育方式与选拔标准的反思、对士大夫知识权威建构的努力、对科举制度化的贡献,直接表达于其知贡举的政治实践之中。本文结合法国史学与社会学理论,以欧阳修与北宋中期科举为中心,再探北宋贡举。结合“活”的制度史研究与法国史学“个案研究”理论,以嘉祐二年欧阳修知贡举“事件”切入,将科举史、文学史、水利史、制度史、政治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综合分析考场策问、考生籍贯,以及欧阳修公文中对“事体”的论述等,最后借鉴法国社会学理论作观照和理论阐发。 相似文献
6.
周明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9,(3)
本文从美学的角度深入研究了宋代作家欧阳修的散文风格。文章引述了从宋代苏洵到清代林纾等许多评论家对欧文的评论,认为发展到明清时期提出“风神”二字,已上升到美学层面,“六一风神”是对欧阳修散文审美特质最准确的概括。文章接着分析了“六一风神”的内涵和种种表现,并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索了“六一风神”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5-22
中国古代的谱录著作均是带有博物性质的文本。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牡丹谱录,探讨其知识属性,可以发现其在博物文本体例、知识呈现方式、博物理性精神和科学态度上都成为后世牡丹谱录的典型范本。周师厚《洛阳牡丹记》、陆游《天彭牡丹谱》很明显地在模仿和传承着欧《记》。欧《记》具有的博物典范作用,深刻影响着后世博物君子们,展现出宋代文人的自然观和丰富的博物理性世界,推动着中国古代的博物之学逐步向科学理性靠拢。 相似文献
8.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71-76
欧阳修散文具有明显缓的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章法安排、句法安排以及用字等方面,缓的风格对欧文形成摇曳多情的审美效果、摆脱韩愈文风、自立门户以及引导元明散文风尚都有重要作用和影响,强调欧文缓的风格对深入研究欧阳修散文,甚至是宋代散文都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9.
吴明明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5):13-15
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中,欧阳修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丰富而深刻的。审视欧阳修的音乐美学思想,可以发现他音乐观中的矛盾性:"善"与"美"的交织,即强调音乐的教化补世作用,也推崇音乐艺术怡悦性情的美感作用和审美娱乐价值。欧阳修坚持音乐艺术的审美价值,提出音乐"自释"和"平其心"、"养其疾"的音乐功能观,同时也非常注重音乐的教化补世作用,强调"导志"、"移人"的传统音乐功用观。 相似文献
10.
刘越峰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4):69-72
"庆历学术"是指北宋仁宗庆历前后流行的包括了宗经复古、以人为本和求新求奇的学术理念与学术风气。这种理念与风气也与当时散文创作息息相关。因为学风的丕变与文风的变革紧密相联,庆历学术理念与散文创作观念有着明显的共通性,而且庆历学人是当时学术变古与文风转变的共同担当者,这些都为庆历学术影响到当时的散文创作提供了可能,而这种可能性在欧阳修身上表现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刘文辉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0(5):434-441
胡适是近现代以来致力于为王安石正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虽不是研究王安石的学术大家,却始终对王安石保持浓厚的文化兴趣,执着于从文化现代性视角出发发现王安石及其变法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借助比较参证的研究方法,胡适发现了一个更加现代、更加生动,也更加独特的王安石.胡适对于王安石的发现自然受到近代以来梁启超等人新史学实践的直接影响,也体现了其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学术自觉和功利动机,同时也与其个人复杂的人生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胡适而言,王安石不只是一个研究对象,更是其观照历史与现实的独特视点和方法,融入了其个人深刻的人生体验.相比于同时代的新文化人,胡适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了王安石形象的近代重塑. 相似文献
12.
肖永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5):30-34
从《四书》学的角度,对北宋中后期活跃于学术舞台的理学、荆公新学与苏氏蜀学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在治学方法和理论特点上三者有较多的相同之处,都注重阐发经典精义、关注天道心性问题、自出义理、发挥己意,但在三派学术的具体内容特别是对《四书》思想资料的阐述和发挥方面又存在较大差异,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3.
刘成国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8(1):85-97
在行实方面,新出墓志可以提供新的材料,重建宋代文学家生平中一些遗失、湮没的环节.对于文学史上一些重要作品的作年、背景,还有涉及的重大文学史实,新出墓志可以提供确切的解答.它有助于家族世系的全面呈现,纠正文集、族谱中的诸多讹误,推进家族文学研究.它为更加全面、客观了解北宋后期党争、政治史提供了宝贵史料,有助于走出成王败寇的胜利者书写,深化党争与文学的研究视域.它为墓志的书写研究提供了珍贵个案,有助于走出证史、订史的传统金石学藩篱,走向历史诠释.对新出墓志的利用,必须注意辨伪及文体特质. 相似文献
14.
王安石的本体论建构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永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5(2):9-13
为了回应佛道之学的挑战、复兴儒学 ,王安石在批判、否定佛道空无学说的同时 ,提出了其道本体论 ,并力图由天及人 ,从道本体出发对儒家的纲常名教作出论证。但是其本体论建构的特点是以人法天而非天人合一 ,存在着天人二本的缺陷。相对于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本体论建构的目标而言 ,王安石的本体论建构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15.
潘鸣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王维与李商隐都是文学史上的关键人物,都以诗歌著名,而他们包括碑铭文在内的骈文,同样超群拔萃。总体上说,二家碑铭各具面貌,王维臻于雅而商隐偏于华,是唐代碑铭文的两种范式。然二家也有相近之处,即入世儒宦之碑铭雅韵古朴,出世僧道之碑铭华辞流荡。 相似文献
16.
焦宝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10,29(1)
王安石是宋史上重要的一笔,但是九百年来褒贬不一。王安石具有既不同于汉唐诸儒又不同于程朱宋儒的经学观,是宋代不可忽视的一位经学大家;同时,王安石以一首《桂枝香》横亘宋代词坛,单片成名,成为宋代词史上的重要词人。从王安石的经学观来关照其词学观,有助于更清晰地认识王安石。 相似文献
17.
董治安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5
先秦古本《书》的流布已经较广。西汉伏生始传今文《书》二十八篇 ,逐渐形成欧阳氏与夏侯氏两个主干派别 ,并衍生诸多支脉 ,今文学达于极盛。东汉今文《书》由盛转衰 ,不再固守师法 ,而古文《书》学越来越多地为朝野所重视 ,地位趋于增高。马融、郑玄为杜林漆书作传作解 ,进一步促使古文《书》学显扬于世。两汉《书》学演化的主要意义在于 :一、今文二十八篇得以写定并传世 ;二、保存古《书》许多残文散句以及最早一批经注经解 ;三、《书》学的今、古文之辩和其他若干问题的论争均萌生于此时 相似文献
18.
查金萍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2):42-46
韩愈是中唐儒学思想的坚决捍卫者和振兴者,他对儒学思想的贡献具体体现在攘斥佛老、建立道统、领导古文运动与重视师道四个方面,宋人对韩愈的思想颇为重视,宋代儒学家对韩愈儒学思想进行接受自不待言,欧阳修、苏轼作为文学家对韩愈儒学思想也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接受,由于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他们在接受中又有创新,这种发展创新是北宋古文运动之所以能在他们的领导下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庾信及魏晋南北朝墓志与韩愈及唐墓志的比较研究,分析这两段时期墓志的撰写,找出其中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并试图从文学的角度来观察墓志的撰写,从中比较这两段时期的文学理念、手段、风格对墓志铭撰写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彭金祥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5):20-24
文章对两汉时期西蜀方言的语音系统进行初步分析和研究。以前由于材料的缺乏,很少有关于古代川西方言语音系统的研究。文章是在对汉代四川几位重要文学家的作品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来分析汉代四川方言韵部系统,揭示其语音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