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美理解与审美同情:审美主体间性的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理解与审美同情是审美主体间性的基本构成.理解使自我主体与他我主体在认识论上得到沟通,同情使自我主体与他我主体在价值论上得到沟通.审美主体间性弥合了二者的分离,实现了充分的理解与同情,达到了审美理解与审美同情的同一.西方美学的认识论传统导致重视审美理解而忽视审美同情,中国美学偏向审美同情,二者可以互补.  相似文献   

2.
当代英国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小说《苹果笔记本》改写了传统的1+1=1的"雌雄同体"神话,创造了1+1=4的后现代伦理"雌雄同体"模式。在小说的叙事中,结构关系中的现实与想象之间,时间关系中的当下与历史之间,空间和文化关系中的本土与异域之间以及人物关系中的爱者与被爱者之间都呈现为交叉并置共存的关系,形成一种隐喻的"雌雄同体",但是每一个"雌雄同体"中的"雌"与"雄"之间是不可规约、拒绝同一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从而叙事成为后现代伦理"雌雄同体"的隐喻。这种叙事模式蕴含了温特森在创作中对超越自我、面向他者的伦理思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考察同情观点在18世纪欧洲的演变及其与启蒙主义主体观的联系(聚焦于18世纪上半期的情况与之前的铺垫),以及18世纪中叶兴起的人物观点与同情话语的联系(以菲尔丁的小说为主要例证),认为18世纪的欧洲发展出两种同情观,分别对主体的状态与构成做出了两个相悖的假设。假设一:个体之间虽然边界鲜明,但互相之间情感模式相似,个人可以通过想象来认知、体会他人的情感。假设二:人必然受他人情感的影响,个体之间边界模糊,但人与人之间并没有普遍的情感,只有互相受影响的倾向,所以并不能保证情感的有效沟通。如果我们将第一种对同情的理解称为"聚合式同情",第二种就是"间离式同情"。这两种同情观并行交织,构成了启蒙主义主体观中的一个核心悖论,并与新兴现代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手法形成了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4.
作为兼具文化与艺术双重属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过"非遗"产生、申报、保护、发展等阶段后已然成为"他者""自我""社会"关系网中的资本,并以其独特的价值呈现在特定的社会空间中成为社会想象对象。"非遗"的艺术人类学研究主要是从历史溯源、社会评价、建构再造、共同体形成等维度进行把握和阐释,多维视角中对"非遗"的社会阐释与社会构想成为"非遗"民族志书写的社会集体视角即社会想象,这种多维度的社会思考与把握也是解决我国"非遗"保护问题的文化视角和学术参考,其民族志的书写社会多角度的想象与阐释通过文本化策略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5.
利用"同情"来解释道德问题是休谟道德哲学的独特标志。休谟的"同情"其实是用想象来再现他人的某种情感。通过对主观"同情"进行修正,不把"同情"局限在解释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上,而看作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具有的一种倾向,从而使之成为普遍的道德判断依据和贯穿其道德哲学的线索。有了"同情"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共鸣和互感,使人们超越自爱之心,"仁慈"和"正义"的道德感和美德才得以形成。在当代美德伦理复兴的进程中,美德伦理学的任务在于重新确认道德行为者的心理情感倾向和内在的行为动机,但却遭遇诸多批评和质疑。重新回顾"同情"原则,依赖情感机制,对于美德伦理学的合理性、社会道德规范的可行性解释、道德规范的确立和普遍化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Identity心理学与“自我认知”相关联,据其含义可知人的自我认知与人际关系中的定位有很大关联。基于Identity心理学的含义日本人的自我认知呈现“自他协调”的模式。即:自我认知要在人际关系中进行;自我位置的确认离不开他人意识。  相似文献   

7.
随着消费社会的蓬勃发展,审美景观不断涌现,审美日益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中西学者共同指认21世纪以来的资本主义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审美资本主义。审美资本主义阶段表征为商品的功能性价值与趣味性价值相结合,空间布局与景观呈现相结合,视觉体验经济兴盛;其内在机制乃是资本与审美之间的一种以资本逐利为根本目的、以想象为中间环节的"共谋"关系。在现代性意义上,资本与审美相互抵牾,但在当今时代,由于资本捕捉到人性中日益增长的对美的需求并加以利用,以及审美趣味的想象性与无限性契合了资本永无止境的自我增殖的本性,资本与审美达成"共谋",形塑着审美资本主义。从马克思的资本逻辑批判理论出发,审美资本主义既是资本主义实现自我创新、自我修复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意味着资本向自我否定、自我毁灭的深层迈进。  相似文献   

8.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女性人物默默实行以爱和同情为主题的生存美学,这是对男权社会所提倡的规训模式的挑战。小说中的女性人物逾越男权社会所制定的审美规范,在同情和爱中发现人生的"诗性美"。这种生存美学是一种自我实践的生活艺术,也是一种以自我道德和实践为核心的伦理学。具有包容性的"女人腔"试图消解和摧毁父权制度下以二元对立为中心的权利话语,同时体现了女性审美快感和自由,也体现了女性生存美学的要义。  相似文献   

9.
鲁迅以其对乡土中国的"启蒙主义"观察和童年对中国农村的深刻生命体验,对乡土中国形成了"病中国"与"桃源乐土"的两种不同认知图景,通过审美的方式建构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中国农民形象——愚昧农民与纯朴农民,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想象和建构中国农民的第一人。鲁迅对乡土中国、中国农民的两极审美认知图式,在文学史上有着重大影响。囿于现代性的思维模式,鲁迅"桃源乐土"之"纯朴农民"的审美形象类型处于遮蔽状态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与阐释。  相似文献   

10.
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与客我"双向互动的过程。而社会资本作为建立社会网络、促成人际互惠的个体之间联结的要素与个人如何认知自我关系紧密。个人使用微信朋友圈平台发布内容,继而得到平台的反馈,这一过程对于使用个体而言是一种自我思想、自我意识的回顾和反思,影响着自我认知。而这一平台成员身份的特殊性则可能导致平台反馈的"伪抽样"效应,从而使个体自我认知产生偏差,并影响其在真实世界的社会交往行为和社会资本。本研究历时3年,对湖北6所原属985或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的400多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并在其毕业后对部分学生进行跟踪访谈,证实了虚拟和线下的自我认知偏差确实存在,并探讨了其对大学生的线下社会资本产生影响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