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小城镇发展动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小城镇的发展虽然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特点,但从根本上它们可以归结为三种基本动力因素的作用。本文从研究小城镇发展的本质入手,着力分析小城镇的深层发展动力,阐释了发展动力的作用机制,并由此试图揭示不同条件下小城镇的发展差异。  相似文献   

2.
杨凌示范区就地城镇化的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已将城镇化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这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作出的重大决策。推进就地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支点。作为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示范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提出了就地发展城镇化的路径,通过农业就地产业化转变农村产业结构,通过农村就地社区化转变农村社会结构,通过农民就地职业化转变农村就业结构,三化驱动形成了杨凌示范区三农融合发展的就地城镇化模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及其路径探索的不断深入,农村就地城镇化已成为理论和政策研究的热点。文章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内涵,并通过对湖北省4个典型农村的调研,在分析其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若干建议:农村就地城镇化应有序推进;增强农村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农村就业的比较利益;建立合理的农村建设投融资机制;扩大镇级政府行政管理权限,探索建立资源"贡享对等"机制。  相似文献   

4.
村落是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留下的珍贵遗产,我国迁移式城镇化模式导致了大量村落的衰落,就地城镇化模式为村落复兴提供了新的思路。那么,就地城镇化过程中村落复兴该如何理解?在就地城镇化下又该如何评估村落复兴程度?为此,本文运用生态学原理解读了村落衰退的原因与过程,分析村落复兴的重要影响因素,探讨村落复兴与就地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并从经济、社会和文化三方面切入,提出就地城镇化下村落复兴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村落复兴程度提供一个测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丹东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丹东地区小城镇的发展历史,分析其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是区位和资源;未来丹东地区小城镇发展进程将出现分化:一些沿海小城镇将步入大丹东的建设中;另外一些硬性资源开发为主的将形成专业化小城镇;其它的仍将是以农业为主的综合性乡镇。丹东地区小城镇要形成有序分工、优势互补的动力机制,就要实行适当的行政区划调整和地区产业规划以及人口集聚等策略。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青海省为研究对象,构建其乡村旅游业与就地城镇化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青海省2010—2021年乡村旅游与就地城镇化的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0—2021年青海省乡村旅游业与就地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12年间青海省乡村旅游和就地城镇化都在发展;2010—2021年青海省乡村旅游业与就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12年间青海省二者耦合协调越来越好,空间上逐步形成以西宁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为中心的多元化发展空间格局;青海省乡村旅游业与就地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包括旅游市场发展、城镇建设、生态环境等。  相似文献   

7.
以辽宁省兴城两个实行就地城镇化模式的失地城郊村的问卷访谈数据为依托,从失地前后生计变化、市民身份认知、主观幸福感变化、城镇化意愿四个方面细致考察了城郊失地农民的就地城镇化状态,并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从个体特征视角分析了失地农民城镇化状态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城郊失地农民的生计及主观幸福感状态良好,倾向认为“当市民好”、“不愿意放弃农村户口”及“不希望”宅基地动迁;补偿满意度、乡土/城市情结、有无“一技之长”、村集体福利状况等对城镇化状态有显著影响。针对分析结果,从尊重农民意愿、城郊村城镇化定位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城郊农民就地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村小城镇化战略的六大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之所以选择了主要靠发展农村小城镇来推进中国农村城市化的战略 ,甚至以农村小城镇化代替农村城市化 ,是由于人们在对城市和城市化性质和功能的认识上存在着许多偏差并对农村小城镇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作了过高的估计。概括起来有 6个误区 :认为农村小城镇是城市 ;认为只有靠发展农村小城镇才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认为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可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实现 ;认为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应依托农村小城镇 ;认为农民渴望进入农村小城镇创业和生活 ;认为“城市病”限制了大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梳理新型城镇化内涵及城镇化动力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省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和前景,认为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应是在充分发挥市场力作用的基础上,市场力与行政力协调配合运作形成一种合力,人口素质和社会保障为其提供维系力和持续力的综合系统。同时,运用多元回归法对山东省城镇化动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对山东省城镇化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主要是市场力和行政力,且市场力的作用远大于行政力,而作为维系力和持续力的社会保障和人口素质对目前山东省城镇化的推动作用较为微弱。基于此,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的构建策略,即充分发挥市场力的主导作用,优化行政力以实现行政力和市场力的协调配合,同时更应注重社会保障完善和人口素质提高。  相似文献   

10.
烟台市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提出了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产品和消费的关系问题.根据小城镇发展的供求关系,研究了小城镇发展动力系统及其结构模型,分析了不同区域小城镇发展的动力.阐述了烟台市小城镇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战略是国家总体战略 ,小城镇战略是国家总体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城镇化战略和谋求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中 ,必须站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高度和历史角度摆正小城镇与城市和农村的关系 ,正确认识小城镇在城镇化战略中的定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镇化体系中的小城镇建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城镇化之所以面临着如何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忽视了小城市和小城镇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即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基础没有夯实好。而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又是建立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城乡关系不协调或相互脱节是当前我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3.
传统管理学理论是以机械论范式为指导的,强调个人和组织的绩效以及确保实现这些绩效的能力,采用由上至下的科层制、集中控制的组织结构,它已不适应在当今日益扩大的全球化、规则变更和技术革新,快速壮大的知识劳动力和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环境,应代之于系统范式为基础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14.
小城镇规划的优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小城镇存在的“不定性”和土地资源环境恶化的现状,传统的小城镇规划的作用正在弱化。针对传统规划的弊端,阐述了小城镇规划一方面应向“地-人-地”规划、“反规划”、“二线吻合”的生态规划转变,另一方面应向“规模规划”、弹性规划、分期规划的动态规划转变的思想,进而提出生态规划与动态规划是小城镇规划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5.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从主体生理心理角度去阐述美学问题,悬搁了对于客观“美的本质”的追问,在研究方法上注重采用经验实现的心理学方法,并开启了美学上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从而为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现代转向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6.
浙江城市化机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浙江城市化已进入高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文章通过剖析浙江城市化的特征和机制,寻找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西部地区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要促进城市化发展 ,走发展大中城市之路的可行性不大。从我国长期城市化发展的政策和实践看 ,发展小城镇对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我国工业化发展道路选择和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发展成本的对比分析 ,发展小城镇比发展大中城市具有更多优势。因此 ,发展小城镇是西部地区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则滞后于东部发达地区。改变西 部城市化落后状况的关键,就是要依托现有区域中心城市,在不断提高西部农村工业化程度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西部 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小城镇,提高西部农村城镇化水平。其战略途径为:区域综合协调发展;点轴开发;等级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四川省城市化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