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社区及其交往特点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网络社区是对现实社区的引喻,无论是其功能还是组织形式和现实社区都存有明显差别,不再具有地域含义而变成了一个数字化技术支撑的拟想社会空间。在网络社区中,网民之间的人际交往既与现实的人际交往有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本文试图揭示网络社区的特质、功能及其中的人际交往特点。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八所高校的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比男大学生低;女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情感需求大于男大学生,但在实际网络交友中,却相对保守,网络中女大学生更易与现实自我保持同一性;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善于利用网络学习,且更认同网络世界同样需要规则,并希望学校和老师能给予更多指导.男女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差异源于社会心理性别差异,表现为心理需求差异、人际交往差异和价值取向差异.  相似文献   

3.
通过大学生网络社交现状调查,深入了解大学生网络社交的基本情况、网络社交中的人际交往情况、以及网络社交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学习、生活、心理的影响。并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社交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及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虚拟社区中的人际互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的特殊性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互动模式,形成了一个新的人际交往空间———虚拟社区。人们在其中依靠化名的身份建立起类似于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互动。虚拟社区能够满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完全得到满足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5.
网络与社会心理的交互整合是指网络与社会心理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包括网络对社会心理的整合与社会心理对网络的整合。网络对社会心理的整合是指网络的发展使社会心理的变化加快,扩大了社会心理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需要层次的上升和多样化,增强了人们对科技的信任和社会进步的信念,提高了社会认知的地位,并推动社会认知模式的发展。社会心理对网络的整合是指社会认知、情感、动机、态度等各种社会心理对网络的影响,使网络逐渐获得和完善自己的社会属性,并形成和实现自己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心理相互融合,实现网络与社会心理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生上网并非都是为了学习,更多的则是为了人际交往、娱乐消遣、寻求刺激和精神寄托。研究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和网络心理,对于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倡导网络文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从自我意识、情绪情感、动机、性心理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心理特点,对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克服网络心理问题从学生、学校和社会诸方面提出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7.
网络的发展是社会的进步。网络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影响着各个方面 ,网上交往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尤其在青少年中迅速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由于青少年处于一个特殊的人生时期 ,对社会的认识程度、对事物的判断能力都还有限 ,因此正确认识并掌握网上人际交往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关于网络人际交往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克服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扩大了人们的交往空间,扩展了人们的交往手段,消除了妨碍人际交往的社会性因素等,同时也带来诸如人际信任危机、人际情感疏远和人际交往失范等负面影响。为此,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促进虚拟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维护人际交往的秩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上网并非都是为了学习,更多的则是为了人际交往、娱乐消遣、寻求刺激和精神寄托。研究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和网络心理,对于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倡导网络文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从自我意识、情绪情感、动机、性心理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心理特点,对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克服网络心理问题从学生、学校和社会诸方面提出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0.
和谐人际关系视角下的社会心理环境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心理环境因素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极其深远.环境因素包含社会舆论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等.积极的社会心理环境有利于团结、进取的局面的形成,从而推动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而消极的社会心理氛围,妨碍人的积极性的发挥,甚至泯灭人的良知,使人道德沦丧.为此,必须从社会舆论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等方面优化社会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大幅度的扩招,贫困生队伍也日益"壮大",且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解决贫困学生心理困境的问题,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本文拟对高校现有的贫困生主要存在的心理现象进行分析,结合当前形式,从贫困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障碍;挫折感与心理承受能力;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并最终提出高校贫困家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2.
关于社会心理学研究之"面子"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子"是中国人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一个中国本土的社会心理概念.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它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频繁地使用着,在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人际交往中最不可或缺的人情媒介,极大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社会生活.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面子"理论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目前理论研究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因特网的普及 ,其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 :网络中存在大量的信息垃圾 ,危害极大 ;网络中 ,人际交往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实社会的种种道德规范失去了作用 ,产生了许多新的伦理道德问题 ;网络中信息流向的不平等 ,带来了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巨大冲击。这些都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战 ,积极探求应对之策 ,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人际交往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和睦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在当代中国社会,人际交往具有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化特色,同时又包含了传统文化的心理积淀。寻求一条科学合理的路径,提高现代人际交往的质量,对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与冲突,协调社会关系,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下,网络民粹主义逐渐演化为一种干扰舆论生态乃至潜移默化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和现实生活的社会思潮。网络民粹主义话语表达更多表现为社会底层大众表达不满情绪、维护自身利益与话语权的一种显性和常态性的话语抗争。网络民粹主义话语表达主要表征为:以泛道德化道德绑架为主要特点的道德异化,情绪渲染与激进表达下的情感异化,以污名化和标签化为代表的人际交往异化。就其生成的社会心理而言,网络民粹主义话语表达往往与草根网民群体心理相契合。纠偏网络民粹主义话语表达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即话语制衡——一元主导与多元话语协同发展,话语规制——诉求回应与制度约束的“双重保障”,以及话语重塑——以理性认知重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6.
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作为弱势群体,相比其他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自卑等问题,这会使他们在成长、社会融入等方面面对更多困难,对其人际交往能力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课题组以济南市一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为服务对象,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开展个案工作服务,以期矫正其不良人际交往问题。通过服务,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所提高。实践证明,个案工作有助于改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人际交往障碍。为了更好促进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要提升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抗逆力、改善监护人的教育观念、加强学校素质教育、建立多方联动的帮扶模式。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走向社会,寻求社会认同的心理发展时期。随着需要层次的不断提高和自我意识的日益强化,他们迫切需要与他人交往,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且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常常被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困扰,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而产生各种心理疾病,以至自身心理得不到健康的成长。为此应针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培养其交往品质,并给予其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懂得并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律和技巧,提高交际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促进自我心理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网络人际关系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因特网(Internet)正在迅速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网络的出现正在全面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网络正在日益深入大学生的生活,这个由鼠标、键盘等组成的网络世界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络人际交往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既给大学生带来新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但它的负面影响也逐渐凸现出来。因此克服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网络交往成为青少年人际交往的主要形式,而此互动过程中亦伴生诸多问题,信任危机即为其中一例.  相似文献   

20.
利用最新人口统计数据和大量问卷调查,深入分析了朝鲜族的国内外流动现状、特点、原因与社会影响,以及朝鲜族在国内外的社会适应现状,归纳出教育、社会关系网络、社会组织、宗教四种社会适应策略,并分析了流动的个体化后果,尤其是朝鲜族女性的个体化.比较分析了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度,得出非留守好于单留守,单留守好于双留守的结论.最后,从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凝聚力三个维度总结提升出朝鲜族作为文化边缘群体的存续策略与被“同化”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