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论六家要旨》“省不省”新解刘兴林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序云:“《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司马贞《索隐》:“六家同归于正,然所从之道殊途,学或有传习省察,或有不...  相似文献   

2.
司马谈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思想家和大学者.他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作过深入研究,其成果集中体现在《论六家要指》一文之中.司马谈从"务为治"即把六家学说定性为治理国家的政治学说发论,把道家的政治思想与阴阳、儒、名、墨、法等五家的政治思想作了区分和比较.他认为,道家吸收了其他五家的长处,又没有五家的短处,比较明确地把道家无为政治思想概括为简易政治思想,形成了道家独特的简易政治思想风格.司马谈虽然论的是道家,但主要讲的是老子.  相似文献   

3.
朱熹之前,《大学》并不受重视。历史上,不仅有两种不同的《大学》观,而且有两种不同的儒学观,其中应有一定的关联。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看,《大学》极有可能在迟至司马谈时还未成书,至少并未进入其视野。《大学》的逻辑容易导致人们的误解和曲解,朱熹对其深信不疑的原因除了其儒学信仰,还有其现实的原因。《大学》成书确不可能太早,不大可能是曾子的作品。反思《大学》从普通的儒学文本上升到《四书》之一的过程,可以得出如下经验和教训:经典往往都要接受现实特别是社会政治的检验;不能认为经典都是绝对完美的文本,对经典的解读往往取决于经典解读者的背景。  相似文献   

4.
黄老最初出现于汉代,黄老之学亦形成于汉代。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第一次使用了黄老,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中第一次使用了道家,但这些都是汉朝的学术称谓,并非指先秦已有了“黄老”或“黄老之学”,先秦既无“黄老”,亦无“道家”。因此,主张先秦已有黄老或黄老之学,或者认为先秦黄老乃道家的观点,是不够准确的。所谓先秦黄老,实际仍是老庄哲学,是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社会外化。  相似文献   

5.
班固对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的总体评价,因将司马迁与其父的思想混为一谈而颇受指摘。晚近学者以为,《史记》中表现了道家思想倾向,故有班说。但这种解释较为笼统。本文从古书体例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太史公自序》承载着《史记》叙录的功能,并且是一篇以司马迁和司马谈为主要人物的合传。《论六家要指》一文具有“经说”体的结构特征,极有可能是司马氏父子的合著。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论六家要指》是《太史公自序》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它反映了汉初思想的总体状况和司马迁的家学渊源,是对《史记》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的理论起点。所以,从古书体例来看,“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用在司马迁身上,不失为一个正确而又精当的论断。  相似文献   

6.
刘勰“六观”论剖析顾农《文心雕龙·序志》云:“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可知这是一组专论①,其中《知音》一篇尤为重要,因为这里明确捉比了所谓“六观”,显然带有某种纲领的性质。可垦这个“六观”在《文心雕龙》全书中...  相似文献   

7.
《吕氏春秋》杂而成家不仅在于兼容并蓄,而且有系统的思想体系即以政治理论为主旨。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谓先秦诸子各家皆"务为治",深刻指出了其中"知人"、"为治"的参政目的。正因为诸子各家皆"务为治"才促进了《吕氏春秋》杂家特色的形成,同时该书杂而成家及突出的政治理论思想,也正是诸子各家因"务为治"而融通发展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活跃、学术繁荣的光辉时代。当时出现了诸子并起、百家争鸣的盛况。“百家”一词首见于《庄子·天下篇》。《天下篇》说:“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汉书·艺文志》的《诸子略·小说家》著录“《百家》百三十九卷”。所谓“百家”,意在表示其多,其实当时最重要的是儒、墨、道、名、法、阴阳六家。汉初司马谈著《论六家要指》,确实是得其要领。百家之学的特点是,各自发挥创造性的思维,各自独立阐扬其所见,共同构成群星灿烂、文化高度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史学与学术刍议——张岂之先生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读后张越(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员)一、史学史与学术史本书首先提出了一个十分新颖的概念范畴:史学学术史。我国学者一直注重对学术史的研究和撰述,从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到刘向、歆父子的《别录》、《七略...  相似文献   

10.
关于王夫之的道器观,方克立在《王船山道器论浅析》、《论中国哲学中的体用范畴》等文中已论之甚详。木文拟以此为据,试对王夫之与郑观应的道器观之异同作些分析。 一 关于道体器用 道体器用,是王夫之道器观的一个基本涵义。这里的“道”指太极即世界的物质实体,“器”指太极絪缊化生的物我万象。道体器用的关系,是指木体(本质)和现象的关系。首先,他从气一元论出发,发挥了张载“太和所谓道”的观点,认定“道”是“太极”,也  相似文献   

11.
中国哲学史方法论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哲学史是一门发展着的科学。中国哲学史之成为一门科学,有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作为一门科学的中国哲学史,还需要继续沿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史观所开辟的认识道路不断地发展。在中国古代,早就有对前代学术思想成果进行总结性评述的论著,诸如《庄子·天下篇》、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宗密《华严原人论》、朱熹《伊洛渊源录》、直到黄宗羲主编的《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等等;这些论著,按不同的时代要求,从不同的思想角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至今对哲学史研究仍有参考价值。但由于古代社会分工和学术分类的局限,哲学还与其他非哲学的社会意识形态浑沦未分,被包容在所谓“内圣外王之道”,“天人性命之学”的庞杂体系之中。哲学史还不可能成为独立的学术部门。  相似文献   

12.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含括了邹衍传记,明清《史记》评点家已注意到了该篇在文章学上的特点。结合《史记》全书可知,这是由于司马迁对邹衍的态度复杂,因此传述时采用了独特书法。太史公将邹衍学说细化为三个方面,分别是五德终始术、历术以及二术之宗旨。《史记》多处暗示二术关系密切,历法可以辅助判断王朝的德运归属,然而却对二者异篇论之,且文字迂曲,内含矛盾。其原因有二:第一,司马迁身为西汉太史令,熟习天官星历之家学,并曾深度参与西汉受命改制活动,故而评判邹衍学说有其独特视角;第二,这是《史记》辨章诸子学术所惯用书例,承续了其父司马谈《论六家要指》的论学旨趣。考察司马迁论著邹衍的书法,得以一窥《史记》“究天人之际”的学术背景与立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哲学史是一门发展着的科学.中国哲学史之成为一门科学,有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作为一门科学的中国哲学史,还需要继续沿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史观所开辟的认识道路不断地发展.在中国古代,早就有对前代学术思想成果进行总结性评述的论著,诸如《庄子·天下篇》、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宗密《华严原人论》、朱熹《伊洛渊源录》、直到黄宗羲主编的《宋元学  相似文献   

14.
论秦汉政治思想之嬗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秦汉之际学者对于以往学术史的总结仍以《庄子·天下篇》、司马谈《六家要指》及班固《汉书·艺文志》最具代表性。三种阐述都是将以往的学术思想流派看作是处在同一水平上的、有着同样的发生背景和学术目标 ,即各家都兴起于“周文疲弊”和都是“务为治”的 ,因而诸子百家的价值和作用体现为一种更相嬗替的递进关系。法家、道家、儒家在秦代、西汉前期和西汉中期相继为用 ,前后嬗替 ,对当时社会作出各自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司马谈在《六家之要旨》中说:“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正是说明名家公孙龙的诡辩,是不容易被人辩驳的。可是,在《庄子·秋水篇》里却有这样的一段记载: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  相似文献   

16.
《淮南子》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而兼融各家的哲学巨著,内容极为丰富,最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本文对《淮南子》的“道”论、宇宙观、“无为”观、社会历史观、祸福观及生命观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7.
《易·系辞上》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道器论”。“道”与“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道与器的关系指即抽象道理与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这层涵义却只是“道器论”的引申涵义,而不是其原始涵义。要追寻“道器论”的原始涵义,我们首先要明白《周易》哲学的本体论。《易·系辞下》云:“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明物也。”乾坤两卦是《易》之总纲,而乾坤的取象正是男女生殖器。钱玄同先生说:“我以为原始的《易》卦,是生殖器崇拜时代的东西;‘乾’‘…  相似文献   

18.
《老子》第一个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性质,直接决定着老子哲学体系的性质。《庄子·天下》篇说《老子》“逮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确实抓住了《老子》哲学的核心。《老子》第一章是全书的纲领。这一章比较全面地描述了“道”。“道”是天地万物的起始和根源。“道”本身有“无”和“有”两个方面的规定。说“无”,指的是“无形”、“无名”;说“有”,指的是“有形”、“有名”。“无”和“有”是“道”本身不可缺少、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道”是“无”和“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先秦农家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农家虽被史书列为十家之一,但因其成套著作遗失,因而后世论及者甚少,解放以来关于农家的论文也极寥寥。农家虽无专著流传,但它对我国农业发展曾有过巨大影响,其散见于典籍之中的论述,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农业发展水平,而且其主要理论沿用至今,尚在继续发挥作用。因此,对先秦农家的思想进行探索,应该成为整理古代思想资料的任务之一。 先秦农家,在汉初并未得到重视,因此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不及农家。到了班固修汉  相似文献   

20.
<正> (一) 从五十年代开始,一般都认为《天朝田亩制度》(以下简称为《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这一结论被写进了大学、中学的历史教科书,成为论述太平天国革命性质、发展水平、历史作用的重要论据。我个人对此有不同看法。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确定革命纲领的定义。我们都知道,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制订本阶级或政党活动的纲领是近代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出现之后的事。马克思认为纲领是一面旗帜。列宁说:纲领要“……确定关于我们运动的性质、目标和任务的基本观点,这些观点应该成为团结一致(尽管党员之间在枝节问题上有分歧)进行斗争的党的旗帜。”他强调,“纲领不应该谈手段问题,……也不一定要谈策略问题。”就是说,纲领的基本内容在于确定运动的总目标,它不是指某些具体的手段、政策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