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和戏剧     
鲁迅先生在他的《呐喊·社戏》上说:“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这是只指旧戏而说的。《呐喊》写在一九一八年以后,照《鲁迅日记》,鲁迅先生于一九一二年五月五日跟教育部到达北京后,只过了一个月另五天,就“与齐君宗颐(寿山)赴天津”,“夕赴广和楼考察新剧。”齐宗颐并不研究戏剧,鲁迅先生要他同行,因为他在天津有亲戚可以寄寓;鲁迅先生和他友谊之深和久,是仅次于许寿裳的。  相似文献   

2.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继《呐喊》、《彷徨》后的第三部小说集。这部小说集不同于《呐喊》和《彷徨》,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作者将现代生活细节大胆地引入历史故事。“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而且因为自己的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对鲁迅先生自己提出的《故事新编》里的“油滑之处”应如何理解,关系到对整个《故事新编》的理解和评价。本文就此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小说,就艺术上说,从《呐喊》到《彷徨》是一个发展。比较这两本小说集,鲁迅两次谈到《彷徨》比《呐喊》在艺术上更为成熟。成熟的经验当然是多方面的,我们从典型化技巧的角度作过探讨;鲁迅还说过,《彷徨》的小说,“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为圆熟,刻划也稍加深切”,可见从借鉴外国作家的过程中总结经验,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如所周知,对于外国艺术遗产的学习和借鉴,鲁迅发表过著名的“拿来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是他长期以来实践经验的总结。他的全部经历和作品都说明着他拿来了什么,吸收了什么和抛弃了什么。作为创作重要部分的小说,这一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对外国小说艺术的借鉴,就是从敢于“拿来”、“自由驱使,绝不介怀”,到博采众长、“脱离”具体作家的具体影响,到完全“独立”、创造出自己的崭新的艺术形式,这个过程正可以看出是对于“拿来主义”原理的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不断深化。本文试图对这一过程作粗略的探索,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从写《狂人日记》起,到1922年“呐喊”告一段落,鲁迅的心理态势主要呈高峰放射特征. (一) 在文化实践理智上主要倾向于主动进攻,选取最难的问题倾注思考力和出击力.在“呐喊”阶段,鲁迅一反前一阶段那种主动性、社会责任心相对弱化的心理“滑行”状态,很少出现“不活动的沉思”状态,较少有远离新文化实践目标的、单为了认知的思想活动.在文化革新上,他的思考倾注于“思想革命”这个难题;在同外部世界关系上,是对“吃人”社会主动进攻,具体的出击目标也选取最强固之处,例如,他在“‘圣人之徒’最恨人动摇”的“伦常”上开刀,“尤想对于从  相似文献   

5.
仅仅从开拓新的艺术领域、探索新的表现形式看,鲁迅也是现代文坛上第一位伟大的拓荒者。继《呐喊》、《彷徨》之后,他又奉献给二、三十年代文坛八篇取材于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但却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的历史小说,对这独树一帜的艺术珍品的诞生,是不能只以“没有言论自由”、“没有深入生活的实际可能”,因而只能向历史去索要题材来加以解释的。鲁迅从不顾忌艺术之宫的麻烦和禁令,不先考虑历史小说的定义和规格,再去写这八篇《故事新编》。相反,作为一位伟大的先驱,他在艺术领域的许多方面,必然表现出拓荒创造的精神,《故事新编》就是  相似文献   

6.
北大教授严家炎曾说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 ,又在鲁迅手中成熟 ,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①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艺术高峰的短篇小说集《呐喊》 ,收了鲁迅 1 91 8— 1 92 2年所写的 1 4篇小说 (出版时收入 1 5篇 ,1 930年 1月第一次印刷时抽出了《不周山》一篇 ) ,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呐喊》的问世绝非偶然 ,而是他的思想里程发展的结晶。要想真正理解“鲁迅的呐喊” ,就必须从鲁迅的“美好思想———理想破灭后的寂寞———受新文化鼓舞而呐喊”这三个方面入手。一、鲁迅的美好思想的变迁(一 )第一个理想 :离…  相似文献   

7.
王富仁同志在他的《“呐喊”“彷徨”综论》和《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镜子》等文中①,将《呐喊》和《彷徨》的思想意义归结为具有反封建思想革命方面的成就。其中,他对鲁迅有关辛亥革命的小说,便是从这样的角度作了总体性的评价的。他的基本观  相似文献   

8.
一马克思曾经指出:“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五四时期的许多先驱们都曾站在反对封建主义的立场上提出了对妇女解放问题的看法。李大钊曾指出:“我们若想真正的Democracy 在中国实现,必须先作妇女解放的运动。”“妇人问题彻底解决”,必须“去打破那有产阶级(包括男女)专断的社会制度。”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在他1918年4月发出的第一声“呐喊”中指出了中国几千年历史“吃人”的本质,同时也揭示了妇女“被吃”的命运。在《我之节烈观》中,更  相似文献   

9.
1918年,鲁迅发表了他在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作品《狂人日记》,这是一部以“吃人”为主题的小说;1936年9月,鲁迅发表的最后一篇作品,又是以《死》作为篇名的。也许是巧合吧,鲁迅在新文学史上的创作历程就这样以死亡(“吃人”和“被吃”)始又以死亡终  相似文献   

10.
《读题〈呐喊〉》与《题〈彷徨〉》是吴奔星同志研究鲁迅两首五绝诗的论文,发表在一九七九年第四期《吉林师大学报》上。这篇论文,在详细地解析了《题〈呐喊〉》和《题〈彷徨〉》后,提出了这样一个论断: “这两首五绝是我们研究鲁迅文艺思想的发展的最可宝贵的资料。”它们“表现了鲁迅文艺思想的演变历程,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笔者对吴奔星同志解析《题〈呐喊〉》持有异议,对于上述论断更不敢苟同。鉴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小说,一开始就以“格式的特别”使人耳目一新。这“特别”,首先当然是与习见的旧小说迥然不同;另一方面,这些小说本身的“格式”也是多样的。正如茅盾所说:“《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鲁迅不愧为“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他总是能为自己作品的思想内容找到最和谐的表现形式。《鸭的喜剧》,就是《呐喊》中别具特色的  相似文献   

12.
在《呐喊·自序》的开头,鲁迅说过:“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却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呐喊》真实地深刻地反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历史风貌,其中有一些作品,如《药》、《头发的故事》、《风波》,《阿Q正传》等,对以辛亥革命为历史标志的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作了直接的描写,把这场革命从胜利到失败的多方面的历史经验熔铸到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和典型之中。鲁迅后来谈到《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这篇文章的时候说:“这虽然不是我的血所写,却是见了我的同辈和比我年幼的青年们的血而写的。”《呐喊》里的这些作品总结了同样是鲜血凝成的历史经验,这些正是作家不能忘却的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刚刚拉开序幕的时候,鲁迅以他的警动人心的“呐喊”,昭告新时期的革命者,不能忘却辛亥革命这前车之鉴!因此,《呐喊》对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来  相似文献   

13.
鲁迅早期小说的现实主义基本上是批判现实主义性质的。但应该指出的是,鲁迅早期小说的现实主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从五四前后到1925年,即《呐喊》到《彷徨》这个时期,随着中国革命的深入和时局的转化,鲁迅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因此他的现实主义也在不断地发展。本文旨在探讨和分析这种发展。我们知道,在鲁迅创作小说《呐喊》和《彷徨》时,正是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五四运动”由高潮转到了低潮。《新青年》时代的狂飚猛进的气氛暂时消歇了。文化界正如鲁迅所说的,先前的勇士“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文化战线的分裂,资产阶级右翼退出新文化阵营,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斗争逐渐尖锐化是五四低潮时期的时代特征。这个时期的  相似文献   

14.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 ,是鲁迅前期思想的核心内涵 ,构成了《呐喊》、《彷徨》创作的一条中心线索。本文以此对《呐喊》和《彷徨》进行重新解读 ,展示了鲁迅创作中更深层次的内涵与追寻  相似文献   

15.
一、从孔乙己的命名,领略鲁迅的“大家风度”鲁迅生前的挚友孙伏园先生曾经说过:“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中(《呐喊》)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已经译成了外文。我问他的好处。他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风度。”(《关于鲁迅先生》)这可视为把握本篇美学价值的肯綮。《孔乙己》堪称鲁迅的得意之作;  相似文献   

16.
休士(Langston Hughes)是一位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1933年7月访问上海之前出版过诗集《犹太人的好衣服》《梦乡人》,长篇小说《不是没有笑的》。他反对种族歧视,同情民间疾苦,在文学形式上也不断创新。听说他自称见过鲁迅,但鲁迅日记和书信中均没有直接反映。1933年8月1日,《文学》杂志1卷2号在“批评”专栏刊登了“伍实”撰写的《休士在中国》一文,暗讽鲁迅、梅兰芳看不起黑人,因此没有像招待萧伯纳那样招待休士,也没有出席《文学》社、《现代》杂志社和《中外新闻》社为休士举办的招待会。为此,鲁迅在盛怒之下撰写了《给文学社信》,刊登…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是以“人间悲剧”—作为鲁迅、《呐喊》和《彷徨》集主体的一组悲剧性小说开始的,这是它永恒的骄傲。人们承认这个事实,但还没有深入地探讨在这个事实里蕴藏的丰富的、具有宝贵价值的内涵。对鲁迅小说已经有了大量的卓有建树的研究,但在鲁迅小说悲剧性这个特定的领域还缺乏深入地挖掘和开拓。本文试图作一点尝试,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8.
一《呐喊》、《彷徨》的创作,从生活素材到小说的人物、事件和背景的描写,从大的地域方面来看,都与鲁迅曾经生活过的故乡绍兴和北方京城两地有着直接的联系。换言之,鲁迅在创作《呐喊》、《彷徨》时,他对绍兴和京城的社会生活及风情的观察和体验,成为他创作的直接生活来源,并对两个地方作了富有特征性的描写,从而形成了两组具有地方特色的小说。本文中把它们称作“绍兴小说”和“京城小说”。  相似文献   

19.
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中,《伤逝》是一篇很有影响的作品。在这篇小说中,鲁迅以他作品中少见的抒情笔调,描写了“五四”以后一对青年男女——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婚姻悲剧,表达了他对于妇女解放所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关注,同时也表明鲁迅在对妇女解放的道路,从而也是对中国社会解放的道路的探索方面所作的努力又有了新的收获和新的起步。这篇小说,不但是那个时代斗争生话的一面镜子,同时也是鲁迅思想发展历程中的一面镜子。 早就立志于民族解放的鲁迅,历来关注中国妇女的命运,为她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还在“五四”以前,一九一八年八月他在《我之节烈观》一文中,就从妇女问题的角度发出了“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疾呼呐喊。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历史小说独具风采。他把他的历史小说集命名为《故事新编》是很有道理的,他说这本书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是根据传说改写的东西”,“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这是说,他的历史小说,不是那种“博考文献,言必有据”的、被人称为“教授小说”式的作品。鲁迅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