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茅盾的为人生而艺术的内蕴是开阔而丰腴的,有的已得到阐发,构成显价值,有的尚待进一步探索与论证。为人生而艺术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便是值得讨论、深化的课题之一。人类学是一个庞大的科学体系。文化人类学作为它的一个分支,曾以它宏阔的视野,在 相似文献
2.
<正> 郭沫若早期浪漫主义文艺观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曾一度深受泛神论思想影响。这是他与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及作家沟通思想的重要桥梁。他说“那时对宇宙人生问题搞不通,曾有一个时期相信过泛神论。因为喜欢泰戈尔,又喜欢歌德,便在哲学思想上和泛神论接近起来;或者说是由于我有些泛神论的倾向,所以才特别喜欢有那些思想倾向的诗人。”泛神论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精神和表现手法,二者在相当多的方面存在着密切联系。西方学者认为:“人们当然会合乎逻辑地把政治中的自由主义和文学中的浪漫主义认作是一回事;这种推断大体上是正确的。在宗教的领域里,个人自由的观念使 相似文献
3.
茅盾早期思想的历史透视──评丁柏铨新著《茅盾早期思想新探》左健南京大学新闻系教授丁柏铨于1993年推出的《茅盾早期思想新探》(南京大学出版社版,以下简称《新探》),是第一部较全面、系统地研究茅盾早期思想的学术专著。《新探》作者所面临的困难不仅因为这一... 相似文献
4.
建国三十多年来出版的太平天国史研究著作,已不下百余种。这套最近问世、由苏双碧撰写的《太平天国人物评传丛书》却以它独到的见解和崭新的形式,特别引起人们的注意。该《丛书》充分发挥了中国传统史学的纪传体裁的长处,并将它同现代史学评论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历史人物传记别开生面。这些内容翔实的系列人物传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太平天国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而且以它史论结合的新的评传形式,使人们对历史人物所体现的历史客观规律与历史多样性、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套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丛书 相似文献
5.
6.
王统照是中国新文学的元老之一,他同茅盾、郑振铎、叶绍钧、冰心等共同创建了“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为现代文学的建设与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远载入史册。近十年对王统照的研究较之“文革”以前有所深入有所发展,不仅发表了一批有份量的论文,也出版了《王统照文集》、《王统照研究资料》、《王统照的文学道路》等著作;不过尚缺少一部全景式的对王统照进行综合研究的著述,杨洪承同志的力作《王统照评传》可以说填补了这个空白。 相似文献
7.
《论无产阶级艺术》是茅盾同志一九二五年五月初至十月写成的一篇主要文艺论文。该文长约一万二干多字,共分五节,连载于当时《文学周报》第一七二、一七三、一七五、一九六各期上。一般认为茅盾同志的早期文艺思想,即“五四”时期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艺思想是民主主义的,是同情被损害者被侮辱者的“为人生”派的思想,谈不上明确的阶级观点和无产阶级色彩。但这篇重要论文表明,到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大革命高潮到来前夕,茅盾的文艺思想显然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尽管他后来又曾矛盾、苦闷,走了一段 相似文献
8.
9.
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流动站第一个入站研究人员,原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欧阳哲生,继完成《新文化的源流与趋向》及《自由主义之累——胡适思想的现代阐释》二书之后,最近又完成了《严复评传》(收入《国学大师丛书》,将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嘱我为之作序。读后深感此书所勾勒之严复形象,精神面貌之完整、清晰,确有先出诸著不及之处,给人诸多启迪。同时,对严复思想的研究现状,亦引起一些想法,借此机会,抒发一二。 我认为,目前学术界对严复思想的研究已形成一个“模式”,即把他的思想发展道路看成是一个“S”形:早年“全盘肯定西学,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晚年,从一个极端走到另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邨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
由我校中国文化古籍研究所张其凡副研究员撰写的《赵普评传》,已由北京出版社于1991年5月出版。这是第一部全面评述北宋著名政治家赵普的研究性著作。作者在深入研究宋史的基础上,把握住时代的特点,实事求是、全面地述及了赵普的成长过程,他的主要事迹及其功过,他与太祖、太宗的关系,他的学识及为人,他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15.
16.
圣贤发微——读《海瑞评传》冯巽过去对海瑞的了解,大致局限于他是我国历史上与包青天齐名的海青天,最多也不过知道他身后四百多年曾被人用作导火线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政治运动。近读李锦全先生撰写的《海瑞评传》一书(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 相似文献
17.
《汉武帝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是庄春波先生生前学术研究最后一项重大项目,也是他学术生命史上一座巍峨的高峰。作为“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系列的一部力作,全书40余万字,第一次从思想史研究的角度切人,对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君主之一——汉武帝进行全面系统的评述,就传主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著作言简意深。他一生著述不多,代表作是《太极图说》和《通书》。前者仅有249字,后者也只有2832字。然而这简短的著作,却蕴含着一个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体系。南宋朱熹订正周著文字,并为之作注,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周敦颐的主要观点作了客观唯心主义的解释,使之成为程朱理学的理论基础。 从朱熹至今八九百年间,学人对周敦颐的哲学思想争论不已。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云:“宋五子中,惟朱子著书最少,而诸儒辩论,则惟朱子之书最多。” 梁绍辉所著《周敦颐评传》,是数百年来周子学术研究的总结性著作。它对周敦颐生活时代的特点、周的生平事略及其著作,作了甚为翔实的考证和评介。特别是对他的思想渊源和思想体系,诸如 相似文献
19.
《道藏》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累积、散佚、变化的过程,自汉代始至明代方成今日所见的《道藏》,但它已与它的前代们有着许多不同了。与《佛经》(几次结集而成)、《圣经》(“旧约”和“新约”基本各为一次定型)和《可兰经》(基本一次定型)相比,《道藏》形成的最大特点是:一.形式并无定制,其篇目、卷数、规模、分类始终在不断变化。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称“一千二百二十八卷”,至唐尹文操《玉纬书目》“七千三百卷”;而明正统《道藏》则有五千三百五卷。二.内容杂而多端(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二五:“道家之术,杂而多端”。)道经不止一家之言,并无确定教主,往往借古人以自重。许多道教经典不仅可收入《道藏》,亦可收入诸子目录之中。因“以道概万”的宗旨,故《道藏》中除宗教信仰外,包含了许多古代其他珍贵文献(包括科技),其分类奇特而繁复。三.历史考证困难。道士 相似文献
20.
<正> 茅盾是以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研究步入中国现代文坛的。在进行创作实践之前,他写下了大量文学评论和理论研究文章,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学思想体系。朱德发、阿岩、翟德耀同志著的《茅盾前期文学思想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以下简称《散论》),是第一部较为系统地研究茅盾前期文学思想的专著。本书由十二篇文章组成,主要探讨了茅盾从“五四”时期到“五卅”前后的文学思想。前两篇从纵向上论述了茅盾文学思想从“为人生”的进化文学观到无产阶级文学观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后几篇则从横向方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