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宗顶侠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4):78-80
贾至诗文名著当时,诗歌成就犹为显著。前期诗歌多作于官场得意时,风格典雅华赡;后期诗歌多作于贬谪外宦时期,风格清朗俊逸。 相似文献
2.
李国正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少数汉字具有表示两种读音的结构成分;运用比较互证法既需甄别语言材料,更须合于历史事实;以抽掉语义内容的意符来表示读音是省声字难解的重要原因;断句标点有多种思路,应以是否切合文章整体内容和文体特征为取合标准。 相似文献
3.
民族装饰艺术历来为致力于文化艺术教育的有识之士所重视和倡导。当我们以一种深邃的历史情感去缅怀、追索植根于民间的民族装饰艺术时,可以从中感悟出这样一条规律,即万变不离其宗,其内涵就是人民的爱好和需要,也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文化和传统 相似文献
4.
《淮南子》艺术鉴赏论探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艺术鉴赏论以“美均”为认识论前提 ,以“心有所载”为核心 ,全面分析了艺术接受过程中创作主体、艺术作品以及接受主体之间的关系 ;既充分考虑到接受主体的复杂性 ,又坚持美的可认识性 ;主张“中心有主” ,呼吁艺术鉴赏中的真知灼见 ,并表达了对“世有知音者”的美好期待 相似文献
5.
宦书亮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4(1):77-81
诸葛亮八阵图,指军队作战时战斗队列的布置、谋断,以及对战势的辨析、释说,是各种阵法的统称。八阵图非诸葛亮首创,在此之前既有之,后亦未尝有亡。诸葛亮八阵图流传最广,既有历史人文原因,又有文学作用。古今互立其名,又不轻易传人,非一般人能领悟,致使八阵图深奥难学。 相似文献
6.
丁峰山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1):79-83
元稹《莺莺传》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小说经典,它所塑造的崔莺莺形象给读者留下了独特而深刻的印象。莺莺为什么“先拒后奔”?张生身边的朋友有的认同张生的“尤物”惑人论;有的则不同意他的自我辩护,“所善杨巨源”就认为是“风流才子多春思”,才使莺莺成了“肠断萧娘”,责任在张生的引诱。宋人多赞同杨巨源的看法,秦观与毛滂的《调笑转踏·莺莺》,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一致同情莺莺的不幸,指责张生的薄情。他们的分歧集中于认定事件责任人上面,对事件发生的动机和当事人的心理并未予以关注。元以后,由《莺莺传》发展而来的王实甫《西厢记》风靡大江南北,《莺莺传》本身已少有人关注了。近代以来,古代小说研究者得出了统一结论:“先拒后奔”是莺莺冲破封建礼教的精神桎梏,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在“情”与“礼”的斗争中勇敢拥抱“情”的表现。这样的结论见诸《牡丹亭》,见诸《红楼梦》,见诸许许多多的古代言情作品,几乎成了大部分古代言情作品的标准答案。我们不禁要追问,这么多作品从同一个模子里铸出,它们的个性是什么?经典作品、典型形象的“这一个”何在?如果我们承认每一部经典作品都有其独特之处,那么就不能笼统地套用一种预设模式来框定。而应从作品本文出发,具体分析其情境和意蕴。目前还没有从性心理角度考察《莺莺传》中莺莺“先拒后奔”行为的研究成果。该行为是莺莺的性羞涩心理及其克服的表现。“先拒后奔”是《莺莺传》的核心情节,如何诠释这一情节,对理解整部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和艺术特色至为关键。《莺莺传》通过“先拒后奔”这个情节,不仅明确而坦然地交代了男女性欲求这个基本事实,而且将建立在欲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8.
李彤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7(2):78-80
司马迁采用人物统领事件的纪传体形式来叙述历史 ,将人物置于异常显著的位置。他不仅从历史的角度传叙历史人物 ,而且以思想家的睿智思考着历史人物之所以脱颖而出、名垂青史的原因。他的人才思想总体上具有开放性与进步性的特征 ,他考察历史人物注意到“势”的影响作用 ,他强调以“隐忍”和“发愤”应对人生苦难屈辱。他有关成材的真知灼见如吉光片羽般散见于《史记》 ,迄今仍有认识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长松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4):30-32
生活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代的司马迁受时代风气影响,冲破了前人在尚贤、知人方面的僵化模式和世卿制的思想羁绊,在其伟大的著作《史记》中分别阐述了有关人才基本素质、成才、人才事关国家兴衰以及用才等方面的人才思想,总体上表现出实践性、开明性和人民性的特点。司马迁的人才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蔡国相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6):1-5
孔子思想精华与糟粕同在,唯物与唯心共存。孔子宣从周而明损益,称不作而实创新;信天命而疑鬼神,轻神权而崇人为;抨残虐而扬人文,尊君主而倡民主;赞先天而重后天,行教民而为治民。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孔子思想既产生过消极影响,更发挥过巨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彭金林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6):567-570
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关于意识形态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意识形态之争的表象是话语权、信奉者和影响力、感召力的争夺;意识形态之争的根基源于意识形态的科学性、传播方式和经济基础;意识形态之争的实质归于阶级和国家利益的维护。当前,认清意识形态争论的表象、阐明意识形态争论的根基、揭示意识形态争论的本质对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内圣与外王是一以贯之的,此"一"即为诚;内圣外化为外王,则个人的仁义道德就外化为礼乐制度;以德配天,德以民心显,故民重君轻;实现外王之道要圣人居君位,将善性通过权力架构推行于天下,由仁人之心到仁人之政;仁人之政的步骤由富之到教之。 相似文献
13.
王泉根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3)
一 寻找共识 我国的儿童文学究竟发韧于何时?有哪些遗产与传统?由于国内对此缺乏应有的系统研究,使之成了一个素有分歧的问题,要而言之,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外国“移植说”。此说认为中国的儿童文学是从外国“移植”的,发端于本世纪初。如钱小伯在1936年写的《中国的儿童文学向哪里走》一文中说:“在我们中国,大家公认为儿童文学这件东西是起源于三十年前对于西洋儿童读物的翻译,如《无猫国》、《大拇指》等等。”持此观点的人 相似文献
14.
刘白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5):125-128
城市美学是德国美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学术关怀的重要维度.城市作为社会的符号和缩影,几乎纵贯本雅明一生的学术研究.本雅明以城市文本作为批评策略,瓦解叙事意义;将城市看作独特的现代性方式,以拯救现代“震惊经验”.他的城市美学在当今的城市文化研究中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达科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40-48
河汾诸老是金末元初一批出生或落籍于黄河、汾河流域的诗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丰富了文坛巨星元好问“以唐人为指归”诗学思想的内涵,为肇启元明宗唐复古诗风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严格说来,他们应被称为诗人群体而非诗派。其群体性活动和文学创作可先后以金室南渡和蒙古灭金为断,分为三期。其诗作以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灾难和表现隐逸生活、山林情趣为主,兼有“陶之达”和“杜之忧”两种倾向。其诗学宗尚与金末元初学唐复古诗风相一致,但在学唐诗诸家方面特别强调转益多师,不拘一格。河汾诸老是金元易代之际文坛的重要现象,是一个有影响的金遗民诗人群体,对当时文学的继往开来和促使元诗繁荣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全华凌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4):150-152
惜时主题源远流长,是唐诗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透析唐代诗人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窗口.唐诗惜时主题体现的建功立业和长生久视的思想与儒道文化复合影响密切相关.唐代儒道鼎盛,文人同时受到两教影响,故唐诗惜时主题呈现出双重性奇异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7.
19.
汉人小说观念探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人小说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而要正确认识汉人小说观念,则应从分析《汉志》入手.《汉志》著录诸子百家是从“时君世主”统治需要出发,其价值判断也是从政教着眼,“小说家”自不例外.“小说家出于稗官”说有丰富内涵.据出土秦汉简文,稗官是县乡低级小官,亦为秩级较低小官之通称,其职掌多为辅助性的.据《汉志》如淳注,稗官有称说“闾巷风俗”之责,乃周代“士传言”制度之延续;“稗”音“排”及“偶语为稗”说,揭示了“稗官”之“街谈巷语”与偶语、排语、俳语、诽语等的语义联系,实指与朝政得失相关的“连偶俗语”.《汉志》对小说家的定义正是根据其所著录的作者和作品实际加以归纳而得出的.不是先有了小说家称谓才称其作品为小说,而是先有了小说称谓才称其作者为小说家.因此,仅仅将“小说”理解为学术价值判断显然不够,它其实隐含有文体意味.汉人的小说家定义和《汉志》著录的小说文本规范影响了后世小说观念和小说文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叶立国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1-75
系统科学方法是以系统科学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处理各种类型系统问题的方法的集合。在内涵的规范下,外延涉及国内外代表性的系统科学方法,包括"综合集成方法论"、"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硬系统方法论"、"软系统方法论"和"批判系统思考"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