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导致科学技术异化和人类价值观扭曲,并使得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引发了全球性生态危机.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成为一个十分现实的需要.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齐头并进,努力发展交叉学科,促进和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当代交融.  相似文献   

2.
体现着科学以及科学共同体精神气质的科学文化是科学的文化标格和标志,以人文学科为基底的人文文化渗透并显现于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斯诺关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垒、分裂与冲突的机智表达适逢其会,而对其历史研究得最为透彻的,非麦克莫里斯莫属。在某种意义上,当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实证主义与存在主义的对抗、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局、科学与反科学的对阵,都是两种文化对峙的表露。事实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不是自然的,而是人为的,两种文化必须融汇与整合。秉持平权的立场、平等的态度,科学共同体与人文共同体必须相互借鉴、彼此学习,科学人争当哲人科学家,人文人力作科学人文家;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亟须各自补苴罅漏,科学文化需向善臻美,人文文化需崇实尚理;综合学科尽力综合,交叉学科尽量交叉;从教育入手,全面推行博雅教育或通识教育或通才教育。通过符号学的、诠释学的、意会认知的、契合的进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结束对峙与分裂,走向融汇与整合。所谓的两种文化融汇与整合而成的文化是斯诺所指的"第三种文化",即由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熔铸而成的"合金文化",或由两种文化化合而成的"化合物文化",或由两种文化杂交而成的"杂交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汇与整合的有效途径是,走向科学的人文主义和人文的科学主义,即走向新人文主义和新科学主义。这是双重的复兴——人文的复兴和科学的复兴。  相似文献   

3.
论高校学报编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报编辑面对的作者群体是大学教师。而大学学科门类众多 ,在学科经过分化又走向综合的当今时代 ,文理交融、科学与人文的交织已是很寻常的事情。高校学报编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断培养塑造自身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科学文化强调科学理性,人文文化强调对人的关怀.在西方工业化的进程中,由于对人文文化的忽视,在科学理性的运用中造成了"人类困境"和文化矛盾,损害了人类的利益,招致了世界性的技术批判.斯诺提出了"两种文化"概念,揭露了两种文化的对立,引发了世界性的争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总结了世界历史上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从对立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统一于发展的实践中,实现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交融,使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展示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5.
科学文化精神与科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有其自身的文化精神。科学教育作为传播科学文化的重要机制,必须占有科学的文化精神。唯占有科学文化精神的科学教育,才能更加有利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促进科学进步和科学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6.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当代融合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和融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课题.更新观念是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前提,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最佳契合点,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沟通是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有效方式,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是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7.
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和融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课题。更新观念是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前提,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最佳契合点,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沟通是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有效方式,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是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8.
对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理解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简述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相互关系 ,针对我国目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现状 ,从推进素质教育角度提出了高等学校实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9.
科学有其自身的文化精神。科学教育作为传播科学文化的重要机制,必须占有科学的文化精神。唯占有科学文化精神的科学教育,才能更加有利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促进科学进步和科学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10.
大学的主流文化与"以善为本"的人文教育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是大学的主流文化,两种文化由于"人化"的本然性和真善美的最高价值诉求而内在融通.两种文化的本质内容通过大学的主流教育即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表现出来并得以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互融互动、互异互补.两种教育的根本点和本质内涵是"止于至善"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将成为当代教育的理性选择和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当代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及重大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问题所具有的高度综合的性质,决定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趋势,形成了当代科学发展和时代精神新特点。本文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作了历时性考察,对当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交融的必然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2.
“庖丁解牛”对科学教育的启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教育;结合"庖丁解牛"故事,阐述了科学教育是包含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四个不可分割方面的教育;论述了科学教育中本来就渗透了人文教育,强调了科学与人文本为一体以及科学教育应与人文教育交融,并指出交融互补有利于人的素质的提高;阐明了科学教育要顺乎时代潮流,要还科学教育本来的面目,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提出了深化科学教育改革时应特别关注的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促使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由分裂走向对话与融合的角度,探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弥补了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只理解为给理工科学生开设一些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的不足,避免了两种文化的持续分裂与对立,使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两种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展了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在含义。  相似文献   

14.
对整合高校理工类专业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文教育的失落是现代大学教育的严重缺陷之一,反映在高校理工类专业则更为突出。科学辨析高等院校理工类专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对两种文化整合教育的错误认识,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审美文化:高等教育的“第三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文化是科学文化滋长的坚实心理基础,同时又是人文文化陶冶过程中不可取代的重要阶段。在理性追求、价值诉求和创造实践方面,科学与人文总是“纷争频仍,”而审美文化恰恰在这一方面超越、融合并完善了“两种文化”而成为独立的“第三文化”。在学术视野中,审美文化的定位也超越了传统美学的领域。以审美文化为依据构建高等教育的认识论、价值论和实践论仅仅是为了明确宣示和突显审美因素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学科领域之间相互交融、学科领域进一步细分、实证研究方法大量被采用等新的特点的出现,使得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面临新的挑战。健全和完善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能够有效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提高,而不科学、不规范的学术评价机制则会阻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在学术评价过程中,引用率、采纳程度以及成果转化的可行性应成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而"代表作"制度的采用也将有效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质量。  相似文献   

17.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人类社会进步合二为一的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分析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效果,指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合力,两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8.
应用型大学学报作为学术期刊的一个门类,是一种具有物质形式的文化产品,其文化功能主要体现于对人类文化的横向的交流与传播和纵向的积累与传递,但更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用型大学学报又是一种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其教育功能具有作为学术期刊的普遍意义和作为高校学报的具体意义,但更追求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统一、和谐。应用型大学学报还是一种应用性学术期刊,其学术功能主要表现为学校的学术园地、学术窗口、学术动力,特别要注意处理好学术与应用、创新与应用、学科与应用、应用与规范等几个关系。应用型大学学报办刊模式研究要以其文化品位、教育品格、学术品质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对“第二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和学者讨论的问题,如“科技文化的理论建构和研究视角”、“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和“科技文化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关系”等进行了概述性介绍。  相似文献   

20.
一、《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科版)为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繁荣科学文化、促进学术交流、发现和培养人才、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为宗旨,刊登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学术论文。特别关注学科发展前沿,鼓励学术创新,支持对重大学术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探索及对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和争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