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人们对网络语言的认识往往忽略其主体认识偏见。从主体方面讲,网络语言是网络主体自由表达假象的产物,是一种幻象。幻象理论通抵人类理解力的幻象偏见,有效地解释了网络语言流行的主体认识论根源,更反映了网络环境中语言与存在的断裂。因此,要用辩证的方法,厘清网络语言中本质与非本质存在,并在和谐哲学的指导下,于混乱中寻求网络语言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思维与语言的和谐统一,为网络语言和网络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
继口语和书面语之后,一种新的交际语言--网络语言,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而悄然形成并传播开来.有不少学者认为网络语言污染了大众语言,应该坚决抵制.社会公约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无论是在网络语境中,还是在非网络语境中,网络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与口语和书面语一样,也必然要经历社会公约化的过程.能够被大家普遍接受的网络语言最终会成为大众语言,而不能被大家普遍接受的则会自然消亡.  相似文献   

3.
论网络语言的进化及特色——以模因论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互联网流行文化的一部分,网络语言的传播和流行是语言模因适应信息时代语言表达方式的结果.模因在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研究中发现,网络环境对语言模因具有选择性;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变异是语言模因作用的结果;网络语言变异的模因理据主要是跨文化交流的需要、社会生活的新创及网络媒体的作用.因此,从模因论的视角解读网络语言的特色为研究网络语言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文化组成中极其重要的部分,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的传承;同时,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必须了解文化,才能真正领悟语言的内涵和特殊意义。网络的快速发展,直接影响了网络用语的发展和传播。网络语言源于特殊的网络环境。汉语网络语言体现出数字语言与词意隐喻并用、拼音缩略呈现内涵、英汉词汇交融的特点。英语网络语言则体现出谐音运用、缩略词与符号并用的特点。对英汉网络语言文化背景的挖掘,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还能更好地提高实际交际水平。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实证调查和分析,从语言形式、施为类型和话题类型等角度呈现网络语言暴力的现状,在访谈基础上分析其成因和对国民形象建构的负面影响。研究发现:网络语言暴力现象比较普遍;从言语行为看,断言类最多,指令和表情类次之,承诺类最少;语言暴力与话题密切相关,谈及社会时事时发生频率极高,涉及男女情感和娱乐八卦时语言暴力会经常发生,而谈论家庭琐事或者工作学习时则较少出现。文章最后从社会环境和个人心理机制解析网络语言暴力,并尝试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实现和谐语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的兴起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具有深层和表层两层含义,表现出多种特点。表层上,网络语言是日常语言,是人们在网上进行交流时使用的语言;深层上,网络语言是支撑网络中日常语言的逻辑语言。网络语言的逻辑语言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莱布尼茨,他的通用字符思想和形而上学为今天的计算机原理奠定了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7.
日益勃兴的网络文化加速了网络语言这一全新语言模式的流行以及网络"锐词"的蓬勃发展,而模因论为有效地解释文化更新及语言演变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基于模因论,以词汇变异为切入点,分别从语音、语符、语义三方面探讨网络新锐词汇的变异现象,旨在说明网络流行语是语言自我复制与传播过程中得以"存活"的强势模因。  相似文献   

8.
由于所处时空的虚拟化、形式的多样性、规范的缺失等原因,网络语言作为传播符号的能指和所指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呈现出与传统媒体语言完全不同的传播特征.网络使人们站在了一场有史以来最大的语言革命的边缘,而语言的变化势必会导致文化的变革.近年来,由网络语言传播引发的许多不容忽视的文化问题,严重地破坏了媒介文化生态,网络语言的强大生命力和感染力使虚拟的世界向现实不断渗透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文化纠葛.因此,应充分发挥语言对文化的控制功能与引导功能,通过改善网络语言传播环境构建和谐的媒介文化生态,促进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看,许多网络语言的形成过程就是复制与模仿其他语言模因的演变过程。日本模因在网络环境下大量地被复制与模仿到汉语中,存在着不同类型与多种层面。这种复制与传播有两种类型,即基因型与表现型;同时涵盖了字词、句式与篇章三个层面。源自日语动漫界的"お姉さん",经历了从"お姉さん"到"御姊"、再从"御姊"到"御姐"的两次同义异形的基因型复制,从而演变成了汉语中的"御姐"。此复制、传播过程,可以对日语模因在汉语网络语言中复制的原因、层面及形式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网络语言的发展是汉语保持活力的重要源泉之一,我们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视之。网络新词汇在网络语言活动中产生,服务于网络社会的语言交际,效果是明显的。网络新词汇在网络语言世界具有一定的"全民性",但并不意味着它们最终能够成活下来,并有机会进入到现代汉语共同语的词汇库中。有三类网络词汇有可能成活下来,并最终成为丰富现代汉语共同语的新词来源。  相似文献   

11.
古今中外有许多哲学家都谈到“不可说的东西”,特别是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开列了一系列“不可说的东西”的清单 :逻辑形式、主体、世界总体、人生伦理、客观存在 ,等等。其实 ,从哲学基本问题和语言层次的观点来分析 ,这些“不可说的东西”并不神秘 ,我们的语言有相对地表达这些东西的方式 ,同时又有其局限性。理解语言的逻辑机制是解决许多哲学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语言系统中不断出现新词语。现今网络语言盛行,一些新词语、新用法给规范的现代汉语带来了影响和冲击。文章以2010年的流行语"给力"为例,探源取证,解析网络流行语的种种特征,以进一步认清语言的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13.
裂变延异于“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社会景观中的马克思文艺现代性研究是冲决传统单以社会经济学维度涂鸦原典而深陷泥淖的反拨而采取的新举措,马克思文艺现代性批判主要体现在艺术生产、诗意裁判以及语言牢笼三个向度上。艺术生产是现代艺术“何以是”的内在隐忧;诗意裁判则是马克思肩住“生产”带来文学堕落的疗救;词与物的裂变,构筑了马克思现代语言观。从三个向度上以期马克思文艺现代性批判得以澄明。  相似文献   

14.
语言接触是不同的语言或方言在一定的环境中,长期的或短期的频繁交际而产生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一种语言现象。汉语青海方言词的产生就与周边民族语言的接触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读解日语外来语的社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人善于吸收外来新鲜事物,他们的"拿来主义"非常实用,兴趣尤其广泛,语言方面也不例外.在日本社会里,外来语已被人们广泛使用.往日的外来语,今日的片假名语,在语言形式上的特殊性、使用者的语言心理以及交流过程中的"功"与"过"等也成为日本人和日语习得者共同关注、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发明“媒介即信息”这个判断的功绩,可以和“我思故我在”的重要性媲美,因为它们本身含有大量颠覆性信息。信息并非一定是语言信息,信息也并非一定以语言符号作为载体才得以传达。电视、电脑、国际互联网络上的信息,并非可以等同于语言信息,却能传达出大量的意义。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变化,是印刷术或文字时代的衰落与图像时代的开始。21世纪的人类,进入了一个感官娱乐的时代,前辈建立起来的思想体系,无法给我们这方面的指导。当文化成为一个监狱时,精神会枯竭;当文化成为纯粹的滑稽戏时,精神也会枯竭。后一种枯竭远远超出了历史上思想伟人们的预见。  相似文献   

17.
在人们的语言经验中,自然物的世界在语言表现中得以展示,即世界就在语言中。当然,语言表现的世界并非自然物本身所是的存在,而是人们心灵之内的思想世界。思想构建于观念,语言构建于语词,自然现象的物与词及其联系唯有在观念的前提下才是可能的和现实的。观念成为了物与词联系的中心,语词的表现意义因为观念而具备了自然物的指称和联系,也因为观念而具备了理性存在的原因决定。自然现象的物与词在作为观念条件下的结果时,也必然地作为了理性主体存在条件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从李安电影人物语言看高语境话语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安电影可分为以好莱坞模式制作的中国电影和以东方高语境话语模式打造的美国电影,显然后者得到更多的肯定。在华语片试图走入全球化现实语境的过程中,不能忽略高低语境话语模式对文化传播的影响,高语境可以包容低语境,但反之不行。将李安电影人物语言单独滤出,从“隐晦、跳跃”和“景象、语空”两个方面解析高语境话语模式,可以诠释李安电影在西方价值评测体系的阶段性总结中得到肯定的一个语境方面的理由。  相似文献   

19.
庄子基于语言表达难以穷尽“道”之真义而提出“无言之言”的言说策略,强调一种随性自转、自性自适、自然无心之言,既不可执著于有形之物,也不可执著于绝对无象。“无言之言”呈现为一种审美生存方式,而非对语言的工具性、客观性利用;凸现出美的言辞决不是美本身,于创作、体验与欣赏过程中生发出鲜活的、生成性的言外之意,才是真正实现审美活动的标志。这种特有的言意观为庄子美学造就了开放、自由、无限的话语意蕴空间,对传统文论“言约旨远”、“无中生有”审美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人们普遍认为《变形记》表现了人类的异化,但其实《变形记》还暗含有一种更深的意蕴:人类需要语言来相互沟通,而已经变成甲虫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却失落了人类的语言,无法与他人沟通,最后在孤独中死去。因此卡夫卡在《变形记》中实际上还表现了一个具有现代性和哲理意味的主题:语言的焦虑。而主人公异化为甲虫则使得读者能够转换一种新的体验角度,从而更真切地体会那种语言的焦虑及其折射出的人类的沟通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