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次笔谈组织了一批论述鲁迅国民性批判现实意义的文章。文章或从我国客观的社会环境入手,分析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之当代影响的原因;或从理性和宗教的视角出发,指出理性精神和宗教信仰的缺乏是造成国民性弱点的重要因素;文章还就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具体内容,紧密结合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从不同方面对不良现象进行针砭,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意义。  相似文献   

2.
永远的鲁迅     
本次笔谈组织了一批论述鲁迅国民性批判现实意义的文章。文章或从我国客观的社会环境入手,分析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之当代影响的原因;或从理性和宗教的视角出发,指出理性精神和宗教信仰的缺乏是造成国民性弱点的重要因素;文章还就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具体内容,紧密结合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从不同方面对不良现象进行针砭,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次笔谈组织了一批论述鲁迅国民性批判现实意义的文章。文章或从我国客观的社会环境入手,分析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之当代影响的原因;或从理性和宗教的视角出发,指出理性精神和宗教信仰的缺乏是造成国民性弱点的重要因素;文章还就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具体内容,紧密结合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从不同方面对不良现象进行针砭,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次笔谈组织了一批论述鲁迅国民性批判现实意义的文章。文章或从我国客观的社会环境入手,分析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之当代影响的原因;或从理性和宗教的视角出发,指出理性精神和宗教信仰的缺乏是造成国民性弱点的重要因素;文章还就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具体内容,紧密结合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从不同方面对不良现象进行针砭,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次笔谈组织了一批论述鲁迅国民性批判现实意义的文章。文章或从我国客观的社会环境入手,分析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之当代影响的原因;或从理性和宗教的视角出发,指出理性精神和宗教信仰的缺乏是造成国民性弱点的重要因素;文章还就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具体内容,紧密结合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从不同方面对不良现象进行针砭,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意义。  相似文献   

6.
永远的鲁讯     
本次笔谈组织了一批论述鲁迅国民性批判现实意义的文章。文章或从我国客观的社会环境入手,分析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之当代影响的原因;或从理性和宗教的视角出发,指出理性精神和宗教信仰的缺乏是造成国民性弱点的重要因素;文章还就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具体内容,紧密结合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从不同方面对不良现象进行针砭,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次笔谈组织了一批论述鲁迅国民性批判现实意义的文章。文章或从我国客观的社会环境入手,分析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之当代影响的原因;或从理性和宗教的视角出发,指出理性精神和宗教信仰的缺乏是造成国民性弱点的重要因素;文章还就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具体内容,紧密结合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从不同方面对不良现象进行针砭,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次笔谈组织了一批论述鲁迅国民性批判现实意义的文章。文章或从我国客观的社会环境入手,分析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之当代影响的原因;或从理性和宗教的视角出发,指出理性精神和宗教信仰的缺乏是造成国民性弱点的重要因素;文章还就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具体内容,紧密结合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从不同方面对不良现象进行针砭,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鲁迅看来,皇权思想与国民性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在东亚,日本的皇权思想主要造成了主体性丧失问题,中国的皇权思想主要表现为国民性问题,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主体性问题。而这也使鲁迅从对国民性的批判转向对皇权的批判。但他的困境在于:皇权思想不但造成国民性问题,融入国民个体的灵魂,而且其所行使的功能性也融入了整个国家和现代化运动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鲁迅所倡导的国民性思想内容,是通过不同视角下国民性的含义、鲁迅"国民性"概念中的"国民"构成、鲁迅国民性思想类型概说和细说以及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对国民形象加以改造、树立"诚"与"爱"之人等内容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1.
鲁迅启蒙思想在其小说和杂文中都有出色的表现,而在更具文学经典性的启蒙主义小说中,指向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国民性批判体现了独树一帜的文化反思.鲁迅小说在五四时期引起广泛关注的国民性批判,对中国新时期以来的“国民叙事”具有深刻影响.作为当代启蒙文学中反思国民精神的叙事,国民叙事的相关思考与鲁迅小说有颇多相通处.这种历史循环既说明民族精神改变是个漫长过程,也证明了鲁迅国民性批判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鲁迅国民性思想的分期问题 一般看法,是以鲁迅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和以后而分成前期和后期。例如,王瑶就说:“所谓改造国民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揭露和批判国民性的弱点,一方面是肯定和发扬国民性的某些优点,其目的都在促进一种新的向上的和符合时代要求的民族精神的诞生。……这两方面的内容无论前期或后期,都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他的时代深探地领略过弱国国民的屈辱。他逐渐地意识到,这个走向没落的大国已经不能为它的国民提供足够的生存勇气,它的古老文化也不能够为国民提供足够的生存信心。鲁迅的反省正是从这种切身的感受进入,从个人而追踪到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根性。清算国民性中的卑怯,是鲁迅对国民性认识的一个突破口,也是他对国民性批判的重要内容,鲁迅所意识到并深入追踪的是中国文化在立国立人上的缺陷,他一生致力于民族文化自立精神的重建.  相似文献   

14.
米华 《船山学刊》2007,(2):177-181
1918年前后,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变化,早年毛泽东实现了国民性改造范式的转换,表现为:国民性改造思想的理论基础的转变;批判理性的成长;立无产阶级新人目标的确立;“取阶级斗争”的国民性改造方法选择。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中关于国民性问题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和林语堂的《中国人》进行简略分析,就他们在国民性批判问题上的立场、价值取向、具体观点等方面的差异作比较,试图以此来了解和把握当时关于国民性的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国民性批判不光指向民众和知识分子,更指向他自身。这一切很大程度上源于传统道德政治遭遇危机所带来的价值意义的失落。鲁迅这种彻底的批判并未解决现实政治中存在的价值冲突问题,反而暴露了此问题的复杂性,我们也通过进入鲁迅的思想困境而获得一种反思现代性政治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小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它有一定的社会批判作用,更有深厚的思想价值.长期以来,中国文学评论界总是过高地强调其作品的政治色彩,而忽略了它的思想价值,或者说用过高的政治性遮蔽了思想性、文学性.本文认为改造国民性的"立人"思想是鲁迅思想的核心,通过鲁迅的小说从民众、农民、知识分子、革命者多个层面上分析,以及对《祝福》《孔乙己》和《药》等三篇代表性小说从多层次、多角度、互补性审视,从国民性的表现与思考这一角度对鲁迅小说的思想内涵作了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18.
曾令霞 《天府新论》2013,(1):143-147
用"看客"这个中心词汇来进行国民性批判是鲁迅前期创作的重点,并由此彰显他的"启蒙"及"立人"思想。后期的鲁迅将眼光从台下移到了台上,以梅兰芳为主的"戏子"成为其集中批判的对象。围绕着"戏台"这个"台上""台下"的二重结构,鲁迅进行了"戏子"与"看客"的双重批判。其批判重心由"看客"向"戏子"的偏移,经由"五四新文化运动"——"文艺大众化"的路线,就其因果,仍然绕不开纠结鲁迅终生的话题:"启蒙"。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全集》中有四次提到《支那人气质》。可见,在鲁迅终其一生的关于中国国民性的思考、批判、重建和实践、选择之中,斯密司的《中国人气质》一书自始至终在其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阿Q所代表的中国国民性的核心就是“精神胜利法”,但这种“国民性”却并没有直接受到道家文化传统的影响,它是民间道教思维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衍化。鲁迅的怀疑与否定精神明显可见道家传统的影响,怀疑与否定精神本身并非只有消极、破坏的功能。从反面来看,正是怀疑与否定,才推动了积极、正面、建设的形成与发展。鲁迅经由与老庄道家非常接近的思路构建了“鲁迅式的沉默”世界,表现出他情感的丰厚博大。  相似文献   

20.
鲁迅认为文化以人的精神为基础,所以中国文化复兴与自信离不开"国民性"的问题。中国文化传统与国民精神都经过历史的变化,并非一成不变的、凝固的整体。所以,要谈中国文化复兴,必须有一个批判清理的过程;要谈中国文化的自信,也必须有面对"国民性"糟粕的勇气。鲁迅思考"国民性"问题,是希望中国国民精神得到改进,成为现代的"新人"。中国文化复兴的目的,是要中国和中国人能够与世界各国先进、强大的方面并肩而立,甚至超越向前;中国文化的自信,并非建立在眼睛朝下向低标准看齐的基础,或处处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走,而是建立在处处向上、向最高目标奋斗的要求。否则,我们只是"复兴"了遭扭曲的文化传统和"国民性"中的阿Q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