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田文军 《求是学刊》2006,33(6):20-22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中,不同理论形态之间的对峙、辩难、批评、否定,与这一传统的生存发展密切关联.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这种历史情况,显示了人类文化发展中的某些内在规律:不同文化理论形态之间的排斥、辩难、歧异、对立是其自身生存发展的契机、杠杆.儒家文化是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文化理论形态,儒家文化同样是在与异质文化理论形态及内部思想理论的对立、分化、整合中发展起来的.历史上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互绌互补,人们以援道入儒、援儒入道,或儒道兼综的方式追求文化的发展;儒家文化与佛家文化也曾势同水火,人们则力图以援佛入儒、援儒入佛的方式解决二者的纷争,谋求文化的发展,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因此,我们思考儒家文化的现状与前景,应当重视对儒家文化内部不同派别之间对立、分化、吸纳、整合的回溯与展望.  相似文献   

2.
文化哲学泛化,使得文化哲学的基本性质和研究层面仍然是一个有待于解决的问题。三个前提决定着文化哲学的系统化及其基本性质和研究主题:现代化的逻辑演进以及总体现代化观念的产生,全球化的文化逻辑以及一种超文化形态——“世界文化”理念的生成,和文化发展的逻辑、文化总体性以及文化本体经验的凸显。这些根本变化,使文化哲学成为当代各种哲学形态的潜流和底蕴——文化哲学的理论形态只是这种潜流和底蕴的集中体现和自觉形态。文化哲学有三个研究层而,即哲学文化价值研究、文化形而上学和文化批判。因此,文化哲学是一种新的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至今仍然是我们民族的追求和梦想。现代化“一方面仿佛是我们未来命运的宣示 ,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百年未了的悲情刻写。”① 但是我们对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东西长久以来都不是很明白的。现代化追求的就是“现代性”(modernity)。虽然西方社会比我们更早地开始了现代化进程 ,更早地意识到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差异 ,但系统地反思什么是“现代性” ,也是晚近才开始的。现代性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综合概念 ,它可以从经济、政治、宗教、艺术、哲学多方面来理解。一般说来 ,“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 ,而“现代性”这个概念用来标志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及其与传统社会的本质差别。本文并非对于现代性和现代性问题的专门研究 ,而仅是从学界已经做出的研究出发 ,对这一概念择要描述 ,②以资说明原创文化研究为解决现代性问题提供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的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就业难和失业率较高等现象依然存在,如何缓解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日本战后雇佣政策的转变以及对非正式雇佣形态的有效利用中得到启示.本文从现代日本非正式雇佣的现状着手,详细剖析了日本雇佣形态转变过程中与其密切相关的政策导向、经济结构的转轨、消费扩张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5.
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亦即我们称之为社会学理论的思想方式与人类集体及整个社会所固有的各种实践活动和干预形式之间的关系.各个社会集团虽然都在进行活动,但并非始终能从科学、价值和意识形态的高度自觉地意识到行动的动机(深刻的利害关系).社会学理论对于理解各种形式的集体实践并使之合理化(即变潜在的东西为外露的东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也是认识社会,认识社会-人的世界(就科学分析领域而言,则是社会信息世界)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现在,人们习惯于把我国的传统文化,称为“儒家文化”,甚至把东方一些接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国家也纳入“儒家文化”的范畴.有人也许会问,“儒家文化”这一概念是否能够概括我国传统文化的一般内容?要说明这个词题,就必须搞清儒家文化的内涵,以及它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儒家文化?回答这一问题的先决条件是要搞清什么是儒家思想,因为儒家文化应该是社会在儒家思想指导下自觉实现儒化的必然结果。儒家思想严格地说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不过,儒家学派的思想并非与史俱来,它是在我国的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几千年之后,由春秋…  相似文献   

7.
闻瑞东 《探求》2006,(Z1):115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主要有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等,其中以儒家文化为主.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历来是文艺美学界的一道“谜”式难题。人们众说纷纭,见解各异:或云风格,或云意境,或云韵味,或云诗哲学,或云诗创作心理学,等等。本文认为,将它看作是一部研究意境的美学专著,是大致不错的。司空图的贡献是第一次建构了意境形态论体系,即意境结构形态论、意境风格形态论和意境韵味形态论。这是一种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王林  唐子奕  郭之 《学术交流》2004,(5):161-165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并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由人们按照对"现代化"的认识来打造的,为什么近代中国人未能合理地认识"现代化"?近代中国现代化思想资源的贫困是重要原因.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不能产生异质的社会组织和文化形态.我们民族更侧重的是体悟的思维方式,而非理性逻辑的求证方式.这种以伦理为基础的思维方式重主体修行和体悟,这与现代化所要求的理性精神相悖.思想资源的贫困使我们一无所有,错过历史的机遇.  相似文献   

10.
去年年底在上海召开的“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讨论会,重新提出了东西文化的冲突和聚合的问题。这是个老问题了,今天却又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但是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呢?历史已经一再向我们提示:科学技术是整个文化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可能脱离文化整体而孤立地发展,不可能舶来现代科学技术硬行安装到一个原封不动的古老文化机体上。四个现代化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我们的传统  相似文献   

11.
耿菲菲 《学术交流》2003,(6):118-121
中国文化上的两难困境 ,即传统本位论和全盘西化论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在文化学上的深层意蕴也就是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进化主义的对立。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政治的现代化 ,而且还包括文化的现代化 ,而文化的现代化实质上也就是人自身的现代化。要走出这一困境 ,我们必须超越旧有的思维方式 ,才能实现现代化观念上的真正转变。  相似文献   

12.
牛文浩 《创新》2013,7(1):29-32,53,126
以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儒家以"天人合一"理念为核心,指出了"兼爱万物"的重要性,并最终形成了中庸式的生态实践观;道家则崇尚"万物一体、道法自然"的自然观,提出了"道生万物、尊道贵德"的伦理观,并最终以"自然无为"为指导来实践其生态思想;佛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概括为"无我论"和"整体论",提出要"尊重生命,珍爱自然",就是要实现"普渡众生,境心清净"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秦朝法治失败原因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广全 《求是学刊》2001,28(3):65-68
秦朝法治失败的原因既有法治观念上的偏颇也有法治实践中的失误。而封建专制主义的恶性膨胀以及对儒家法文化的摈弃 ,从而未能构建适合中国封建社会实践需要的法文化模式 ,则是其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4.
刘玮 《求是学刊》2002,29(3):104-109
作为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孕育出的伟大作家 ,曹雪芹不可能脱离其文化土壤 ,必然受到传统思想和文化习俗的制约。这样在《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别是贵族少妇形象的塑造上 ,就呈现出对儒家传统妇德观的承传情况。具体地说 ,这些贵族少妇在事夫之德、去妒之德、守节之德等方面 ,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对儒家传统妇德观念的恪守与张扬 ,对此 ,作家多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肯定  相似文献   

15.
许琪 《社会》2013,33(3):111-130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2010年初访数据,着重分析了子女需求对城市家庭居住方式的影响。研究发现,子女需求是导致年轻夫妇与父母同住的重要原因,这种需求一方面表现在经济上,尤其是在住房上对父母的依赖;另一方面表现在需要父母分担家务和帮助照料小孩。所以,除了父母的养老需求,子女需求对城市家庭居住选择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视。在现代化和人口流动的背景下,虽然城市家庭有核心化的趋势,但由于当代中国城市家庭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大家庭在未来依然有继续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侯敏 《学术交流》2004,(12):14-17
当代学界对牟宗三的哲学思想研究较多,但对其审美理论很少涉猎。牟宗三美学思想的特色在于:强调中国文化生命中有一种“综和的尽气精神”,即英雄的、艺术性精神。牟宗三用儒家的心性之学,改造了康德哲学美学,建立了自己的道德理想主义美学,认为审美固然是一种判断,但它更具品鉴或赏鉴性质。康德的审美判断理论既有洞见,又存在着矛盾。从中国美学角度来看,真、善、美虽各有其独立性,但三者合而为一,“即真即善即美”。三者合一的关键在于善,在于道德之心,即实践理性之心。道德实践之心是主导,是人们建体立极的纲维。牟宗三“消化康德而归于儒圣”的美学运思,有助于国人确立中国美学的独特品质,实现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7.
“忧患”一词源出《易传》,“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性格被徐复观提炼出来后,已经成为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共识。徐复观所意旨的“忧患意识”不仅源自儒家,也基于道家,通过徐复观的诠释,不仅张扬出“忧患意识”中的阳刚之美,而且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结构,从而彰显出“忧患”中的天地精神。  相似文献   

18.
国学即中国传统学术虽然经受了西学的强烈冲击,但其命脉仍葆有生机。中华民族对于在自己的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差异互补“关系”与和谐“整体”的重视,以及通过这一关系和整体把握自己命运的努力,构成了国学的思想实质。国学之“学”是围绕着“人”展开的,儒学的“仁”道思想就是鲜明的体现。如果说中国的现代化无非是中华民族在外力作用下的“自我”变革与超越,那么,它恰恰可以通过对仁道思想继承和扩展,为现代中国人的安身立命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但这必须经过文化与学术的充分“自觉”。  相似文献   

19.
当前方兴未艾的“国学热”,是在“后冷战时代”背景下,全球文化保守主义浪潮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相结合的必然产物。自近代以来,以儒学为主干的国学虽然历尽沧桑,但是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且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重建的重要精神根基。国学尤其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必须经过深刻的自我批判和时代更新,才能实现现代化的转型,因此国学的自我批判将成为中国文化重建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0.
王希  梁健  卢艳宁 《创新》2009,3(6):65-68
中国古代司法对和谐的追求从未间断、一以贯之,从而已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和谐的司法制度作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儒家法律文化的和谐理念应该成为现代和谐司法构建过程中批判和反思的对象;同时亦应承担"反哺"的角色,为转型期社会的道德重建和司法制度的人性化提供可鉴的本土化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