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语言的欧化发展,从晚清开始经历了一个由书面语建构到文学作品语言转移的倾向,不断为文学所捕获、赋形,成为了五四文学语言最为显著的外部特征.我们不应绝对以“文言”到“白话”的转换,而应在相当的程度上以“既有传统白话”到“现代白话”的现实嬗变来展开对五四文学语言的描绘,在其中关键的驱动力就是“欧化”.“欧化倾向的五四文学语言”凸现了五四文学语言建构所能达到的精神领域、灵魂探索和诗性空间,展示了五四文学语言建构超越一般书面语变革所达到的话语力量,进而集中彰显了“欧化倾向的五四文学语言”之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以及对中国文学语言现代转型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学人类学是文学和人类学的边缘交叉性学科.顾名思义,它包含着"文学"和"人类学"两个义项,因而有两层意思:一是从文学角度做人类学研究,就是用文学来充实和"诗化"人类学研究;二是从人类学角度做文学研究,就是用人类学方法研究和"讲述"文学.  相似文献   

3.
延安文学语言变革是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纠正了“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过分欧化的倾向,通过引入方言土语给现代白话注入活力.1940年代解放区领导人本来是想通过改变语言使文学更好地为政治服务,但这种政治的强力介入倒有效地纠正了现代白话的某些弊端.毛泽东在《讲话》中对工农兵方向的确立,督促作家立场与身份认同的转变,以及解放区“本土”作家的加入对文学语言的转型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20世纪中国文学变迁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文学语言的变迁。目前,学界有关文学语言的研究并不少,但是对于文学语言变迁的系统研究却并不多。离开文学谈文学的历史或者离开文学的历史谈文学,都会让文学发展史的研究陷入片面、偏颇的境地。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卫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语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演变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文学语言是一门年轻的语言,至今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在百年文学演变中,现代文学语言最大的成绩是大大提升了表现力,强化了逻辑性与严密性,使其能够表达复杂、精密的文意,以适应急剧变化的现代生活的需要。另外,现代文学一直承担了打造新国语试验田的作用,对推动整个汉语书面语的现代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东岳论丛》2016,(2):108-113
周氏兄弟早期的文学语言践行,并不是在一般层面建立现代白话文书面语,也不是倡导某种均质而系统的语言文字典范,而是深入到生命内核去相遇与绽放语言,展示出一个前所未有的现代世界与生命体验,达到"思想性"与"文学性"结合。周氏兄弟所开拓出的文学语言是一种基于思想政治基质的高度心理化、精神化的深度文学语言,表明了一种鲜明而"欧化"的中国文学现代转型意识,使得现代白话文摆脱较为单纯的工具性存在,而成为具有自我独立价值的文学语言。  相似文献   

7.
张卫中 《北方论丛》2008,5(1):54-57
从20世纪文学语言演变史的角度看,建国后开展的"语言规范化"运动意义重大。它改变了"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在大量吸收翻译语体、方言和文言以后造成的那种混杂局面,对创造统一的现代文学语言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杨经建 《社会科学》2020,(4):174-182
瞿秋白倡导的"文学大众化",以"文字革命"引发"文学革命",既是一次语言变革(大众语取代"新式文言"),也是一次话语颠覆(阶级论话语对启蒙论话语),从而自觉而不自觉地疏通了曾被"革命文学"断裂的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进程。"文学大众化"表面上看来是通过"口语化"来实现文学语言的"言文一致",其实质却是在承认言、文分离而又主张言、文重合的前提下,借助"大众化"祛除五四后新文学的欧化和精英化趋势,并以大众化书面语(文字)为语言本体,为文学母语的重建提供了另一种探索方式。虽然"文学大众化"具有其特定的政治实用理性,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文学本身的价值,但它对语言(文学)乌托邦的祈望,在客观上成为对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的"红色"设想;正是在这样的设想或规划中,重构中的母语文学得到调整、校正、优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比较文学“译介学”的性质及其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文学译介学是比较文学学科赖以存在的传统基础。它的研究对象包含了文学翻译、翻译文学与翻译理论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展开了译介学的三个不同层面:(1)对文学翻译的研究重在文学语言与转换之技术与技巧的研究,是对翻译损益之技术评估,作为传统翻译研究的主要对象,它是翻译学研究必备的基础条件。(2)对翻译文学文本的研究,重心则落在译本的价值评价之上,它所关心的重点是对不同译本间的比照与得失研究。(3)翻译理论研究则涉及翻译理论范式的转换及其意义的史论性研究。由此译介学的性质是对语言转换现象所导致的文学关系乃至文化关系间的沟通、理解、误解及其意义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0.
“含混”(Ambiguity)是新批评派推出的一个重要术语,也有译作“歧义”或“膝胧”的,相对而言,“含混”更近原意。从整体上看,新批评派是以形式研究为宗旨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弊端,如忽视文学的社会性、文化性和经验性.无视文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等等,但也正是他们将文学语言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其中,尤以燕卜荪为代表。燕卜荪认为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含混性,是文学语言不同于科学的明显标志。一个字往往便是一个“生命的细节”,起着协调各种文字与意义关系的作用。文学语言往往是在多义中显示出含混,或在含…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应有现代口语、改良文言和现代书面语这三类语体,而现代书面语体中尚有现代白话语体、现代规范语体和现代翻译语体的分别。翻译语体在文化实践中主要用于外国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翻译,其在表述风格和语体规范方面有别于已经形成相对稳固的联系与制约关系的汉语白话和现代汉语书面语。汉语文学中的翻译语体,既是注重翻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必然结果,也是这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对于本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做出的特别贡献。翻译语体及其语言体式的高规格定位是现代汉语重要的语言特色。中国新文学在语言方面最重要的建树是找到了用现代汉语书面语体进行文学表达的路径,而翻译语体是现代汉语书面语体中的特殊形态,反映了中国新文学界对翻译文本特别尊重的心态。翻译语体的形成及其在文学文化建设中的出色应用,使得现代汉语在处理外来文化、引进外来文化和文学方面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能够发挥更加卓越的作用。现代汉语拥有翻译语体这一文化优势,能够非常成功地将外语语言文学资源转化为汉语语言文学资源。汉语的翻译语体实际上从一个卓有成效的翻译渠道拓展了汉语文学的文本范畴。翻译语体构成了中国新文学语言体式的一个重要分野,其成熟的形态还为现代创作...  相似文献   

12.
在民族平等政策下,本土语言(民族语言与方言)成为广西文学创作者的一种可能选择。但新时期广西本土写作者更愿意采取的语言策略则是试图在现代汉语书面语框架内整合民族与本土语言,将民族性与本土性纳入整体文学。这种选择一方面使整体文学具有了本土、民族风情;另一方面却使得民族语言与本土语言经过现代汉语书面语有限度的转化(转译),失去其自身的特色,也使得写作者的文化身份变得游移不定。  相似文献   

13.
语言学向以经过“筛选”的、纯化了的文学语言为研究对象,漠视大量存在的文学语言中的“疑难杂症”,而文学作品由于主观追求(审美价值、个人风格)和客观表现(如描写意识、潜意识)的需要,其语言必然体现出更多的主观色彩和个体差异,不断产生“疑难杂症”。为了分析评价之,有必要从语言学学科的角度出发,对文学语言认可性的念义、范围、标准等问题作深入探讨。本文分8个部分展开论述:度:认可性的范围;标准:认可性的依据;功能:认可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辨味”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形式,它是古代诗味论运用于文学批评的结果。“辨味”实质上就是要分辨文学与生活,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分辨文学的表现形态和风格类型;分辨文学的品位、韵味、意境,其强调文学接受的重要性和接受主体的能动作用,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5.
(一) 文学语言是全民语言的最高形式文学語言基本上是經过了語言巨匠加工和創造性地錘煉过的、全民的語言。因此不能把文学语言同全民語言对立起来,而必須把它看成为人民語言文化的最高成就。文学語言,即全民語言的最高形式,是全体人民在其卓越的語言巨匠主导之下,在語言方面进行創造性活动的结果。文学表达手段和規范不仅是全体使用这种語言的人創造的,而且(也是相当重要的)是社会把它作为珍貴的文化財富慎重和关切地保存下來的。語言巨匠的活动几乎領导并順利地完成这整个創造过程。文学語言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生根本的变化,因为它是屬于极为复杂的和历史上发展着的社会現象之列。因而从古代开始,在不同的时期里,全民語言  相似文献   

16.
文学语言对于文学存在的重要意义已越来越成为理论界之共识,但有关认识往往是作为共时性的理论形态而被人们所接受,其对具体文学历史研究的影响尚较为有限。文学语言视域中的文学史描述对文学史研究极为重要,这一研究视域的确立,可使以往文学史描述中断续呈现的文学语言发展脉络,得到连续而较完整的梳理;在连续的文学语言发展之历史脉络梳理中,又使我们能够重新理解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就前者来看,以文学语言发展为中心描述文学史,可使一些描述语言发展的概念得到清理,并且准确地划分其层次,以获得一个可以对文学语言发展作细致描述的逻辑框架,从而连续而完整地梳理文学语言的历史发展。就后者来看,在文学语言发展的研究视域中,我们能够看到常被作内容表彰的建安诗歌、盛唐诗歌于语言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看到常被作内容批评的南朝诗歌于文学内容表现方面的重要价值,并重新认识这些重要文学阶段之间的历史关系,等等。文学语言的研究视域其实牵涉到一系列对传统文学史描述的概念、逻辑、价值系统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一般研究认为,老舍作品语言风格是口语的、方言的、幽默的;但是分析老舍的履历以及作品语言可知,其语言基础是北京话母语、汉语书面语(文言和白话)、普通话与英语的四位一体,同时老舍还有很强的语言自省意识和语言策略,非常善于总结创作和语言运用方面的经验.这种语言运用的理性自觉使老舍注意吸收中国古典文学语言(文言、白话)、英语以及方言的营养,在口语的基础上对创作语言进行提炼、加工,形成简洁流畅、明白如话又富有韵味的文学语言,以至于其作品成为“宣传纯正国语的教本”.老舍作品语言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学改良刍议》在"温和"的行文之中实则是相当革命的内容,完全颠覆了中国古代文学既有的雅俗格局,为中国现代书面语的转型以及现代文学语言的诞生开拓了新的空间。《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立一个整体的文言与白话二元对立,而由白话取代文学的历史与现实的场景,必然涉及到空前的复杂性。《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思路表明胡适的白话思考与倡导的重大进展,"国语"的标出使得之前文言、白话二元对立的诸多问题都化零为整,而得到极大的超越。胡适这三篇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最为重要的论文,构成一个重要的语言文字变革的空间,并开放而不断生长。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是文学存在的寓所 ,是人的“诗意的栖居”。文学和语言这种一体关系表明成功的文学作品最根本的就是要有独特的文学语言建构 ,表达作家那特有的知觉 ,使语言负载起他或她感觉世界时的种种微妙体验和感受 ,将审美情感和体验具象化 ,从而展示人物心灵的变幻无穷和幽微精妙 ,创造出个性心灵无限生动与复杂的主人公形象。《莎菲女士日记》(以下简称《日记》)是丁玲二十年代奉献给读者的一部满带着“五四”时代烙印 ,反映负载着时代苦闷创伤的女性心灵史 ,它的成功好似死寂的文坛 ,抛下了一颗炸弹[1] ,我们以为这巨大的成…  相似文献   

20.
王汶成 《齐鲁学刊》2002,(1):120-123
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在文学语言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国新时期文学语言研究大力吸取了西方的有关研究成果 ,但忽视了对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关研究成果的借鉴。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学语言的论述是相当丰富多彩的 ,所论问题也非常广泛和深入 ,有些论点极富启发性 ,是当今文学语言研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资源宝库。中国古代文学语言研究的丰富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五条路向 :文质论 ,“言、象、意”理论 ,“赋、比、兴”理论 ,文体学 ,诗歌音韵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