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研究朝鲜古典诗话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朝鲜诗话是在中国诗话的影响之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又形成扎根在本民族土壤的民族特点和美学价值,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也产生过一定影响。本文将从几年来中国研究古典朝鲜诗话的情况分成:诗话作品的介绍与传播;朝鲜诗话研究成果的传播;国内研究朝鲜诗话的几个主要地区:广州、长沙、北京、延吉;研究朝鲜诗话的主要课题:其发展史、基本内容与民族特点、历史地位与意义、中朝诗话的比较等几方面进行叙述  相似文献   

2.
《朝鲜古典诗话研究》一书出版最近,由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朝鲜古典诗话研究》一书。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由延边大学从事朝鲜──韩国古代文化研究的任范松教授、金东勋副教授和两位讲师共同撰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朝鲜古典诗话的专著。本书共分为四篇:...  相似文献   

3.
朝鲜诗话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鲜诗话是在中国诗话的直接影响之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是在长期的流变过程中,它又结合朝鲜诗歌体裁的创作实际,推陈出新,点石成金,逐渐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朝鲜式诗学体系,因此就具有其独立的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朝鲜诗话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第一,朝鲜诗话反映了强烈的民族主体意识;强调写诗必须有自我发现;诗话诗论的对象主要放在本国、本民族的诗人诗作上面;诗话论诗的内容充满着民族自豪感。第二,朝鲜诗话深深打上儒家文化的印迹。第三,朝鲜诗话具有欧派气质,善于论事而采用语录体、随笔体、史论体相结合的创作方法,道出了精辟的诗识。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言诗不及杜,如言儒不及夫子。”①杜甫诗博大精深,本文仅就朝鲜古典诗话对杜诗的批评情况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由于朝鲜诗话的说话人具有朝鲜文化的背景和说话语境,因此,朝鲜诗话中的说话人既是说话人,又是转述者;既是朝鲜汉文学的权威者,又是中原汉文化的学习者;朝鲜诗话中的接受者既是写作对象和读者,又具有中朝文化双重的文化背景。人们从朝鲜诗话“学诗者“接受的视角,可以看出说话人的背景和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6.
2 0世纪以来 ,宋代诗话的研究在整个古典诗话的研究中形成了自身一定的特色 ,具体体现在对诗话的整理、专书专家研究的开展及一般综论性研究之上。此三方面彼此渗透 ,共同推进 ,最终使宋代诗话的研究成为古典诗话研究中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7.
梁庆遇《霁湖诗话》是朝鲜朝中期诗话中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在朝鲜文学史尤其是诗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霁湖诗话》以唐风为“千古正脉”,作诗强调“直溯真源”,为朝鲜朝中期诗风由宋转唐提供了诗学理论依据。《霁湖诗话》开朝鲜诗话专门进行诗律批评的先河,体现了朝鲜中期诗话的新特点,代表了朝鲜朝中期诗家追求“诗律正脉”的诗律观。《霁湖诗话》从诗体、平仄、押韵及诗律评点等几个方面展现了梁庆遇的诗律观,在体现崇唐态度的同时,针对当时亟待解决的朝鲜文人作诗因不精音韵而疏于押韵的问题给出了行之有效的作诗之法。尤其是梁庆遇对待“通韵”的严格态度,标志着朝鲜朝中期诗家诗律观的一大进步。《霁湖诗话》的出现标志着朝鲜诗话从关注诗律进入到专论诗律的新阶段,在朝鲜诗话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朝鲜古代文学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和社会原因,接受中国文学的影响非常广泛深远。但是,朝鲜文学在接受中国文学的影响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能动的。它努力发展民族文学特性,立足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总是有选择地吸收中国文学的精华是其突出特征。朝鲜对中国文学理论的接受也是如此。“朝鲜对中国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利用,第一,重在实用上。第二,重在实用上。第三,重在诗歌方面。……具体来说,他们对于中国的以诗话形式出现的文艺批评很感兴趣,在文学批评上,他们采取的主要形式和取得的成就,就在诗歌上。”那么,作为朝鲜古代文论的主要形式一朝鲜诗话是如何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学术界的不同意见.提出了界定诗话范畴的三原则,即主体性原则,约定俗成原则.历史存在原则;认为诗话的范畴是可以大体确定的。诗话学能否成为专门之学,则有赖于诗话研究实践的发展和成果的积累。  相似文献   

10.
王文龙先生集“东坡诗话”之大成,并笺评成书的《东坡诗话全编笺评》(以下简称“笺评”),已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奉读之余,受益匪浅。它是当今研究“东坡诗话”,求真、求新、求深的成功尝试。它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古典诗论和东坡诗话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诗话(包括“词话”)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主要样式之一。它既不属纯粹的古典文学理论研究,也不属纯粹的古典诗歌研究,而是介于文学理论研究与古典诗歌作品批评、鉴赏之间的一种文学研究样式。王先生的“笺评”无疑就属于这种文学研究样式。诗话的特点主要…  相似文献   

11.
朝鲜古典诗学作为东方艺术的一部分,具有抒情言志的表现说的东方美学特征,这与偏重于再现说的西方美学特征不同,与此相应,比起西方诗学的分析性和系统性的理论美学形态,朝鲜古典诗学具有直观性和经验性的经验美学形态.  相似文献   

12.
诗话是我国一种独具特色的论诗体裁,传入日本以后受到了日本学者的广泛关注,创作了不少日本诗话.而在日本诗话中,那些对诗话创作本身进行认识、反思的讨论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从对诗话的认识、对中日诗话的品评、对古今诗话的总体批评等三个方面来看,日本诗话关于诗话的讨论,有助于中日两国古典文学及批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 郭绍虞先生曾指出:“诗话之作,至清代而登峰造极。清人诗话约有三、四百种,不特数量远较前代繁富,而评述之精当亦超越前人。”(《清诗话续编·序》)诚然,清代是中国古典诗话发展的黄金时代。其数量据蔡镇楚《中国历代诗话书目》初步统计,实际上至少达五、六百部之多,堪称为储藏量极丰的文化宝库。近几年来学界对清诗话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象王夫之《姜斋诗话》、叶燮《原诗》、袁枚《随园诗话》、刘熙载《艺概·诗概》等著名诗  相似文献   

14.
沈善宝《名媛诗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清代闺秀诗话",是指记载、反映清代女性诗歌创作的著作,而不是指女性撰写的诗话.清代闺秀诗话保存了大量反映清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历史资料,是研究中国妇女文学史与中国古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文献,是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本组笔谈选取了<妇人集>、<名媛诗话>、<袁枚闺秀诗话>、<小黛轩论诗诗>等10种清代闺秀诗话进行探讨,对其作者、内容、价值、版本皆有涉及.  相似文献   

15.
韩国古代诗话是韩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韩国古代美学思想最集中、最活跃的领域。探究韩国古代诗话的美学意蕴是追觅韩国古典美学与韩国传统文化特性的一条有效途径。韩国古代诗话的美学意蕴主要展现在:时时呈示出某种生命的情调或人生境界,常常给人一种悠远缥缈的美感,往往呈现出一种蓬蓬勃勃的生命律动。  相似文献   

16.
所谓"清代闺秀诗话",是指记载、反映清代女性诗歌创作的著作,而不是指女性撰写的诗话.清代闺秀诗话保存了大量反映清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历史资料,是研究中国妇女文学史与中国古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文献,是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本组笔谈选取了<妇人集>、<名媛诗话>、<袁枚闺秀诗话>、<小黛轩论诗诗>等10种清代闺秀诗话进行探讨,对其作者、内容、价值、版本皆有涉及.  相似文献   

17.
所谓"清代闺秀诗话",是指记载、反映清代女性诗歌创作的著作,而不是指女性撰写的诗话.清代闺秀诗话保存了大量反映清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历史资料,是研究中国妇女文学史与中国古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文献,是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本组笔谈选取了<妇人集>、<名媛诗话>、<袁枚闺秀诗话>、<小黛轩论诗诗>等10种清代闺秀诗话进行探讨,对其作者、内容、价值、版本皆有涉及.  相似文献   

18.
所谓"清代闺秀诗话",是指记载、反映清代女性诗歌创作的著作,而不是指女性撰写的诗话.清代闺秀诗话保存了大量反映清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历史资料,是研究中国妇女文学史与中国古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文献,是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本组笔谈选取了<妇人集>、<名媛诗话>、<袁枚闺秀诗话>、<小黛轩论诗诗>等10种清代闺秀诗话进行探讨,对其作者、内容、价值、版本皆有涉及.  相似文献   

19.
时贤大都认为,对我国传统诗歌理论的特有载体诗话的研究,肇端于北宋末年的汇编。实际上,这种研究早伴随着诗话呱呱坠地就开始了的。在出现诗话汇编之前,对诗话的研究已存在两种形式: 第一、自序。从现有资料看,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是我国第一部诗话,欧阳修在书前自题曰:“居士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也。”即对自己首创的诗话之体从创作态度到内容、形式,以至功能诸方面作了简要界定。这应是最早的研究。紧承其后的司马光的《温公续诗话》,公认为我国第二部诗话,也仿照了《六一诗话》在书前自题曰:“《诗话》尚有遗者,欧公文章名声虽不可及,然记事一也,故敢续书之。”尽管这  相似文献   

20.
所谓"清代闺秀诗话",是指记载、反映清代女性诗歌创作的著作,而不是指女性撰写的诗话.清代闺秀诗话保存了大量反映清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历史资料,是研究中国妇女文学史与中国古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文献,是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本组笔谈选取了<妇人集>、<名媛诗话>、<袁枚闺秀诗话>、<小黛轩论诗诗>等10种清代闺秀诗话进行探讨,对其作者、内容、价值、版本皆有涉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